職場上人人平等嗎?
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傻,很多人不屑于回答。
網易提出要改變內部的稱謂文化,倡導平等溝通,取消“哥” 、“姐”、“總”。這一消息很快登上脈脈熱榜。
大家各種觀點,有人覺得有必要,稱呼的背后是一種有意識無意識的等級尊卑文化,也顯得不專業,有人發問,改得了職場里的“輩份”,改得了職場里的等級嗎?
為什么我們要追求職場平等?
答案其實挺簡單,結果無法平等,但過程的平等事關 “公平”。
工作的結果肯定無法“平等”,績效有高低,工資有多寡,但“過程的平等”則是很多一路打拼的職場人所期待的。
所謂“過程平等”,即強調公平的競爭規則,機遇平等。
讓真正有能力、付出努力的人能夠贏在終點線,而不是輸在起跑線,這就是職場平等。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職場平等”的口號才會聽起來動人。
比如年齡問題像籠罩在互聯網行業人身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他們比美容院里的常客們還擔心歲月催人老。
“35歲的互聯網人跳槽是不是就找不到工作了?” 脈脈上這樣的問題一出,總是能引來各種訴苦叫屈的跟帖一大堆。“年齡”上面的歧視性標簽歷久彌新,并以另一種方式呈現了出來。在論資排輩的國企,年齡=資歷=有地位,而在一些互聯網企業,年齡=老化=負擔。
除了年齡,職場人讓人恐慌的事情還不少,男女老少,總有一款標簽適合你。
脈脈數據研究院的《中國職場人自信度調研2020》顯示,對于各類職場歧視,男性職場人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學歷、年齡與婚育狀態歧視問題,而女性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學歷、婚育狀態與年齡。
這樣的結果,既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
學歷歧視的問題已經談過多次,招聘人才有學歷要求無可厚非,但濫用學歷要求來劃分人才,則會造成不公平。
至于婚育狀態歧視,有時候也的確是讓人啼笑皆非。拒絕單身女性因為他們要結婚生育,拒絕已生一胎女性因為他們很可能要生二胎,拒絕二胎女性,因為他們小孩太多精力分散。
看到“女人”二字,就把將來可能發生的一幕幕替她想清楚了的HR,是不是跟碰見偶像就把“小孩名字都想好了”的粉絲們異曲同工。
每一種標簽都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的確是對某一現象的總結。但歸因正確了,才能叫發現規律,歸因錯誤了,就是偏見了。基于片面的現象,得出片面的結論,并且為了逃避思考,逃避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所需的腦力心力,而把片面的結論變成標簽加在某一大類人身上,這其實就是歧視了。
所以說,歧視有時并非因為惡毒,而是因為懶惰和無知。
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說過:
“我希望通過脈脈的努力,讓每個職場人都能少一些焦慮,多一些力量。我也希望每個平凡的人,都會擁有破圈的勇氣與能力。”
當我們破除藩籬,把一個個的小圈子打開,融匯成更大的圈子的時候,我們的職場之路會越來越平坦。每個人,也將平等地獲得更多機遇。
這也是脈脈“工作中的你最美”這個活動年年收到關注的原因。和那些膚白貌美大長腿的自拍照不一樣,脈脈用戶們,看到的是職場人的努力之美,自信之美。
沒有完美的工作,最美的我們,成就最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