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應秋的治學門徑和方法3
威靈仙/于鄭州
(本圖書館方劑請咨詢醫師或藥師后使用)
凡做學問都有一個精與博的辯證關系。屬于基礎理論部分,必須要達到精通、精純的程度;非基礎的,但直接或間接與本學科有關的以及一般知識,便須博覽,要廣泛地涉獵。只有精了,才可能博。就中醫學而言,只有把《內經》這一類的古典著作搞精通了,博覽各家的著作才不費勁,才具有分析鑒別的能力。例如。對《內經》學習有根底,讀仲景的《傷寒論》,便知道他用三陽三陰辨證,是源于《素問》。“熱論”的三陽三陰,亦有表里之別,并無寒熱虛實之分,而仲景的三陽三陰,則表里寒熱虛實無所不包。不透過這一關,是學習不好《傷寒論))的。劉河間的學術思想也來源于《素問·熱論》,但河間所研究的僅是熱病,而非傷寒。所以他的通圣散、雙解散、都是針對熱病而設,不用陽三陰辨證,正是“熱論”已,不透過這一關,東垣的氣虛發熱說,是從《素問-調經論》“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這一理論的發揮。朱丹溪的“陽有余、陰不足”論,是據《素問·太陰陽明論》“陽道實、陰道虛”,以及‘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等理論闡發而來的。
學好了《內經》,才說得上打下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只有打好了中醫學理論基礎,進而學習臨床各科,學習各醫學家的著作,才可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這是一條學習中醫學的大路、正門。
有了門徑之后,便得講究方法。據我五十多年的經驗,最主要的有四個方面:
(一)讀書有兩種方法,最基本的可以少而精,多在精的方面下工夫。其次是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學中醫學所擔負的任務是:繼承發揚,整理提高。因此首先要讀好《靈樞》、《素問》、《傷寒》、《金匱》幾部經典著作,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學家的總結,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把它讀得爛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那么,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讀呢?蘇東坡有種讀書方法是很可取的。他在《又答王庠書》中說:“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職,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它皆仿此。此雖遷鈍,而它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這樣專心致志、集中力量、各個擊破的讀書方法,不是真正善讀書面又讀活書的人,是說不出“此中三昧”的。看來蘇東坡之所以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除了他的天資以外,起決定作用的,正得力于他這種“遲鈍”而“非速化”的精讀方法。我們讀《靈樞》、《素問》等,亦只能采用“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的方法進行,寧肯“遲鈍”一些,不求“速效”之術。《靈樞》、〈素問〉共十四萬余言,貌似浩瀚,但其中最主要的內容,無非就是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病癥、診法、辨證,治則、針灸、方藥、攝生十二個方面。每讀一次,就帶著這十二個方面的某一個問題,邊閱讀、邊探索,這樣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下去,每閱讀一遍,便把某一問題深入一次、解決一次、鞏固一次。無論讀任何一部經典著作,每次都帶著問題讀,直到掌握了精神實質。在這個基礎上,再看有關的其他參考書,就一定會做到多多益善,開卷有益。所謂精與博的關系,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合理解決。至于在讀的時候,態度務須認真,精神務須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須查問清楚,不應該一知半解,自以為是。陸以拈《冷廬醫話·醫鑒》育云:“近世醫者能讀《內經》鮮矣。更有妄引經語致成笑端者。如治不得寐,‘引半復秫米湯‘復杯則臥’,云是艇勝之法,令病者服藥后復盞幾上,謂可安臥。治腳疔,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以為確證。不知足者能也,非專指足而言。又有治癉瘧證,以‘陰氣先傷,陽氣獨發’為《己任篇》之:言。蓋未讀《內經》、《金匱》,第見《己任篇》有是語耳。疏陋若此,乃皆出于懸壺而知名者也。”不曾認真讀書,而造成這樣疏陋的人,
現在不是沒有,可能為數還不少。稍不認真讀書,這種疏陋便會出現在我們身上。我這樣說,不是沒有根據的。
(二)寫筆記。一邊閱讀,一邊寫筆記,是幫助我們領會和記憶文獻內容的一種讀書方法。也是積累科技資料的一個重要方法。邊讀邊寫,也就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革命前輩徐特立老人曾對自己提出“不動筆墨不看書”,可以作為我們每個有志于治學的人的訓誡。怎樣寫讀書筆記?它的形式很多。通常情況是摘錄原文,寫提綱,寫心得體會和寫疑難問題等。我經常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概括和縮寫把已讀過的書的內容,作一個非常概括而簡短的敘述,扼要說明某一本書的內容,主要講的什么問題。這樣寫的好處是能幫助自己抓住書里所講的要點,加深對所讀書的理解。茲錄三十年前我寫的讀《格致余論》筆記一則如下:
《格致條論》一卷,元-朱震亨撰。共列論文
四十一篇,其立論大旨有三;①人身氣常有余,血常不足,便導致陰易虛、陽易亢的痛變,故善用滋陰降火之法。③無論暑、燥、火、寒、濕諸固致槁于人體,或于氣分,或于血分,必有所郁塞阻滯,主張臨證要善于用和血琉氣、導痰行滯諸法。③診治疾病,必須現形望色,察脈問癥。尤其對于脈息,務要詳細審察,才能辨認出病證的真情,才能準確地用藥。議論之后,往往附有驗案,故本書干臨證有 一定指導意義。但由于作者曾向許謙學過性理學,于《相火論》中頗有主觀唯一心論。
歡迎你進入威靈仙的360個人圖書館
http://www.360doc.com/myindex.aspx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