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之按] 解守德先生《太極入靜妙境》,是難得一見的談太極拳所謂“內功心法”的文章。解先生從“靜”字入手,詳解靜的幾個階段,顯然有其獨特心得,不是過來人,對所謂內功心法談得愈多,將使人愈來愈糊涂。解先生認為太極拳的靜,是“看不見的神、意、氣的中和運動”,這是非同尋常的見解,“中和”的概念,值得注意和重視。解先生還認為“動靜”二字“道盡太極拳的特點和練功方法”,可見他已體味太極拳三昧真諦,才能一語道破太極拳之神秘。頌之曾在《李雅軒太極拳精論評解8》中引雅翁“太極拳功夫,不外乎是動靜開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穩靜的基礎上作,……它雖是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太極拳之道理也。”之后說過“能悟到此,入道也”,即認為理解了動靜二字,就把握住了太極拳的本質特點,照此練功,將日有新境。解先生還把靜境分為諸多階段,自有其身悟體證,但頌之以為,似乎是從道家內丹學說中求解了,未得明師指點的太極拳習練者,可能仍然無從入手,也無法依照解先生所指引的靜境循階而上,達到老子所謂“清靜自正”的高級階段。 所以頌之在介紹此文的同時,仍不厭其煩的把太極拳“靜”的體悟再羅嗦一遍,便于學習者從太極拳的角度理解它。 “靜”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概念。一般而言,道家講“靜”、佛家講“凈”、儒家講“敬”。頌之以為,道家之“靜”,是一念不起;佛家之凈,是一塵不染;儒家之敬,是一心不二,三個同音字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有興趣者可另行研究。 太極拳的“靜”,是與“動”相對應提出來的,拳論有云:“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靜中觸動動猶靜”。雅翁曾說:“太極拳……它雖是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太極拳之道理也。” 雅翁說“太極拳功夫,不外乎是動靜開合而已,但一切要在穩靜的基礎上作”,可見“穩靜”是太極拳其它“一切”要求的基礎,這是雅翁區別于其它太極拳流派的獨特練習方法。“以靜為本”作為指導思想,練拳時才能普照全身而避免掛一漏萬,推手時才能逆來順受而舍己從人。所以動中求“靜”是練太極拳的方向和方法,而穩則是靜的形體基礎,形體不穩身心豈能靜。借用俗語“穩定壓倒一切”的提法,學習者只本著穩靜用功,不要自作聰明另辟蹊徑。 但在求穩靜時,還要注意防止以下的傾向: 一是雅翁提出“大松大軟”時,其后還有“各得其位”四字。所謂各得其位,就是指身勢肢體在靜的狀態下,要“隨意”運送到符合動作姿勢的要求,如果身勢四肢沒到規定的位置,那就不是“隨意”而是“隨便”了,“隨便”則散亂無根。 二是為了求穩定,刻意沉壓身體,使腳下如釘在地上一樣,任人推按而不倒,功夫也是功夫,可能就不是純正的太極拳功夫了。 三是把“靜”理解為什么也不想,頭腦茫然一片空白,這是死寂無象,也違背了太極拳神意需“無比靈機”的要求。 四是“所謂穩靜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來的真穩靜,而不是強制著不動,作出來的表面上的穩靜,這種強制著身體不動,表面上是穩靜,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靜的。如果這樣,就不是真靜。”(雅翁語) 從網上曾經抄錄過一段文章,不知是何方高人論“靜”,頌之甚為欣賞,轉錄于下: “拳術都是動功,太極拳要求練拳之時,神舒體靜,若得體靜二字的真實含義,必先知如何才能心靜,心為身之主宰,一般學拳者,甚至教拳的人距真正的靜界之境,恐怕還相當遙遠!練拳時都欲求靜而不能靜,應該說動是因,靜應是果,動是手段,靜才是目的。可是實際上,練拳者盤架子時多不能達到真的“靜”,頂多不過是硬裝出一個靜的樣子來,因為思想意識凈不下來,就是再練拳十年,二十年之久,離靜的境界也還相當遙遠。練拳中所說的“神舒體靜”,是要求練拳做到體靜,不是要求心靜,只是將體靜作為練拳的目的來追求的。恐怕都將體靜誤作是心靜了。有說首先注意心靜,說靜是練拳的基本要點,可又都不是拳譜上“神舒體靜”的真正含義。體靜是指練拳套路動作中形體的靜象,與“心靜”是兩碼子事。心不靜,神根本達不到舒,心是識神,識神妄動,元神根本無靜可言。請君認真地分析一下各家對靜的解釋,主要不過是全神貫注,專心練拳。這本是大家都明白的淺顯道理,實際與靜字的含義無關,實際的不靜與拳譜上的靜字發生矛盾,造成概念上的混亂,反而使人糊涂了。真靜乃是身處于混亂之極之境而不動心,誠為自然本質之靜。功態是意識之靜,有心入靜也屬動心。執著于法,心被法轉,真念不平,何靜之有?” 太極入靜妙境 解守德 外觀萬象內察心 太極拳講“以靜制動…動中求靜”,大家首先要能夠體會何為靜,才能明白怎樣去求靜,怎樣去制動。太極拳的靜,并不是人體通常所能理解的靜,一定意義上,而是指看不見的神意氣的中和運動。入靜,是練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一個重要的練功方法,是道家內觀之道的基礎。道家說:“神道深微,外觀萬境,內察一心,了然明靜。”“大道以虛靜為本。”只有了然明靜,才能外觀萬象,內察一心。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語道盡太極拳的特點和練功方法。動靜開合,分陰分陽,闔然一氣,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陰陽悉具其中。 近代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亦提出,“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近代吳氏太極拳名家亦有類似的提法。這些古代、近代名家的體會,都為我們理解靜在太極拳中的意義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途徑。 太極拳真正的靜,是“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是“心安則虛,(虛)則道自來”,是“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那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要求。但是,我們現在練功的時候要求靜,是打基礎。太極拳練功講究一層功夫、一層體會;談靜,同樣首先要知道靜究竟有多少層次、不同的境界究竟有怎樣不同的感受。要做到入靜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靜分很多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高級階段,是很難用語言描述的。不過,為了我們練功的方便,我還是要為大家講解一下太極拳的入靜層次,好讓大家到了某個階段時就有某個階段的參考。 動靜層次看功夫 簡單劃分,太極拳的靜有如下形式:安靜、平靜、寧靜、虛靜、定靜、真靜、靈靜,最后是清靜,這個靈是靈活、靈動、靈性之靈,是靜中有動,而且是大動,是“動靜如一”,意涵深遠,其中可以真正體會太極拳神意氣的中和所產生的“以靜制動”的功效,所以層次就很不一樣了。 太極拳講靜,講“以靜制動”,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動,這就是“收心猿,拴意馬”。在靜字上下功夫極深的曾國藩的體會就是“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所以,心先要安靜下來,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擾,所謂“收心離境”是也。我們初練功時,仍是一個常人之心,雖然站在這里了,但念頭一個接一個,猶如野馬奔騰,所以要先求安靜。能安靜下來了,這時腦子里還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動多靜少,但我們的心要慢慢靜下來,逐步排除這些沉淀。這時還會感覺到意集中不了,心較散逸,這是安靜階段的體會。關于這層功夫,明代大儒王陽明曾如此告訴學生:“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濁水,才貯在缸里,初然雖定,也只是昏濁的。須待澄定既久,自然渣滓盡去,復得清來。”慢慢地我們的意能集中了,動的感覺逐漸減少,靜的體會逐漸增加,心里就平靜了,心平氣和的狀態就產生了。這時就是心里開始平靜,內氣開始和暢和順。有一種好像冬天在太陽底下曬太陽的懶洋洋和煦之感,這時候腦子里也開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覺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 關于心平氣和,在道家的人手功夫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張三豐曾經強調:“凝神調息,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他的告誡是,“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謂平,心執其中之謂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這里,張三豐談到了心平與中的關系,而這個中,就是我們所強調的“喜怒哀樂未發之際,謂之中”的那個“中”。練太極拳,同樣是“平”難找,能夠像張三豐所說的心不起波,心執其中,大家的功夫就相當不錯了。 太極“平”字不易找 再深入一點的狀態是寧靜。因為心平氣和了,腦子開始靜下來了,很多雜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對周圍事物的感應范圍反而就隨之擴大。比如,這時很遠的地方有一只鳥叫、飛翔,你都能感覺到;有一只貓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應到……這時候,要做到腦子并不跟著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并不會因為這種情形的出現跟著它去。這時候可以體會所謂“一志凝神,洗心滌慮”的境界。 再往下,就進入虛靜的階段了。這個階段你有點感覺不到自己部分肢體的存在,比如說,好像兩只胳膊沒有了,完全感覺不到了,開始恍兮惚兮,似有似無的一種狀態,但這種狀態還不是真實的,還不到任運入定、長久湛寂的狀態,因為念頭一轉,這些感覺馬上就不見了。這個階段好像我們平時所說的愣神的狀態,但這時還不能見到東西。什么都不想,好像站在那里發呆,這是虛靜的狀態。不過,此時這種寂寂空空的感覺已能體會真氣的出入消息。 定靜、虛靜的狀態對自己的心身兩方面的體會還不是十分真切,腦子不清醒的靜不是真靜。我們所說的靜,腦子里要很靈活、很靈敏,要知道心腹當中的很多變化,但這許多變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所以我們再往下講的定靜,是腦子里有很多圖像的產生,我們都清清楚,比如一個風景、一朵花、一個動作的念頭,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動,你的意不轉移也不走,那時就是定靜的狀態。這叫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中間的那個圖像你拿住了,但并不代表前面那個圖像空掉了。這還不是三際托空的那個地方,佛家的三際托空,是要以清清楚楚的觀心,也就是收攝六根,觀察這個念頭。不要壓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是看著這個念頭流過去了,后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之前,中間有個“現在念”,現在念要做到空空蕩蕩,清清凈凈,中間這一段空,就是三際托空。但我們現在的功力還不夠,還不能夠做到將三際截斷,但我們能夠體會《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能看清楚這個念頭,我將它定住了。好像看DVD定樣一樣,那就是定靜。 這時候,才開始講控制圖像,逐漸控制了身體里開始產生的變化,好像有同學談起做單鞭動作的體會,一個念頭定在那里,只要念頭不轉,身體也可以完全不轉,一定幾分鐘、十幾分鐘,但這時不動還不好,因為這時所產生的變化還達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再往下,真靜才開始出現,我這里不動也不想,定是定在那里了,但是腦子里很清楚,覺得里面有東西動了,這時就是“住無所住”。要注意,這個時候還要體會身上是不是松開,只有身上松開了,才能體會這種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將松靜放在一起講。前面不松的話,這些狀態都體會不到,一定要松開以后才能達到真靜。 恬談虛無真氣隨 真靜了,身體內部的氣血流動,內勁運行,很多現象就產生了,這時還沒有產生大動,產生這個靜的時候,還沒有“致虛極”,此時你松的條件愈好,感覺到身體愈來愈柔軟,才能開始體會到你是不動的。但是身體里面有東西動,外面沒有東西動,這時身體里面的動就愈來愈明顯。明顯到什么樣的程度呢?比如說身上會疼痛,背上會疼痛,里面細小的東西會疼痛,這個階段內氣還不夠暢通,但開始換勁,內勁因靜而得以和順產生,開始生機勃勃,健身養氣的狀態就開始起作用了。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時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我們的情緒得到調整,精神得到安寧,身心都得到鍛煉,由此接著往下,到了靈靜的狀態,才能體會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人為萬物中最靈敏者,所以我們講靜的狀態,要守靜篤。守就是把持,拿住,不要放,守住那個靜的變化:篤就是忠厚老實,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狀態;“歸根曰靜“,就是說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夠得到靜,這個根就是本來從那個地方來的東西叫根,那個時候才是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恒常的道理,就是永恒不變的東西,那個是常,這時你就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復命就是回到那個最根本的來源,如果說到了這個境界,你就知道了。這時就能看到萬事萬物的變化,就是“夫物蕓蕓”,萬事萬物都是那么多,但它要歸根,歸根就是反。這才能了解到靈靜狀態的意義。靜本身是不動的,但靈是動的。這是指道的本體是虛無寂靜,但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道生萬物,是由無而有,復歸于道,是有歸于無。所以歸根,用我們練功體會來解釋,就是萬物復歸于本性。到這里才知道“常無,欲以觀其妙”。這時候反而能感覺到身體的靜的狀態下有很多的運動。可是盡管有那么多的運動,它又是靜的。我們說太極拳動靜如一,就是說真正到了靈靜的階段,則是“道居而慧生”,由虛靜而引發出的內氣,充盈圓融,反而讓你心氣合一,湛然寂定。所以,練功講靜,一般來說,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講靜,一般都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才能夠真正體會明白。當然,我們這是講練功的過程,功力高了以后,可以一下子就到靈靜的階段。到了靈靜的時候,就是我現在跟你們講話,一直在講話,我也可以是靈靜的。因為它是動而不動,靜而不靜,就是動靜同源,動靜如一,所以它是靈,又是靜。在靈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東西存在,而且是十分靈動的,活活潑潑的,不是滯礙的;在靜的方面,你又覺得可以控制某種機、某種勢。美國NBA的一些優秀籃球運動員在談到自己打球的經驗時曾經有這樣的體會:當他們進入特別投入的高潮狀態時,會感覺到整個球場都非常靜,別的球員的動作都相當緩慢,有時甚至感覺到整個球場都不再存在,周圍的觀眾都不再存在,只有那個籃球存在,而且自己可以非常輕松地將那個籃球放進籃筐,這種狀態實際上就是一種靈靜的狀態。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氣機的啟動,內勁的轉換,神、意、氣的開合鼓蕩……到這時你才知道,我們講的這么多東西,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不過,太極拳講靜的最高階段還是清靜,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清靜,為天下正”。到這個階段,是要動靜二相皆不著,渾渾穆穆,連靜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這時候就是真正見到“自性”了,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歡迎你進入威靈仙的360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