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6年4月上海交大新儒商學院禪修班 賢宗法師開示節選)
第一講
那修行是干嘛呢?實際上就是調自己的身心。當我們不快樂了,怎么樣調成快樂的狀態。當我們不健康了,調成健康的狀態。當我們和別人產生矛盾了,能把這種矛盾能化掉。這都是一種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去改變外在的世界,不是改變外面的人,而是調自己對外在世界的那種解讀方式。
佛經里面講到一個詞叫觀照。觀照是一個什么概念?觀照就是經常在看自己。看自己的起心動念,看自己的一言一行,看自己的每一個舉動和念頭的升起。這就是觀照。
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在忙的時候,當我們在走,當我們在動,在干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想法就會特別的少。當你坐下來停下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這個思維非常的豐富。所以我們平常把修行叫止觀,即停止、觀照。
但是我們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止觀呢?能做到停止的狀態看到自己呢。我們現代人最多的一句口頭禪忙,我有時候覺得我這個和尚也很忙,從不丹回來了就去省里開會,開完會又趕緊回到這邊來上課。我們有多少時候能讓自己停下來,去感覺那種寧靜,安住當下之心的那種狀態?
大家不妨去感覺一下,或者你用走路去感覺。你的腳提起了放到地上,這邊提起來放到地上,你去感覺一下。等午飯的時候,大家到外面去走一走,去找找那種感覺。
古人講有所為必有所不為。你得到這個一定要學會舍棄那個。當你得到巨大名望的時候,你就要學會把錢舍掉。你不能把所有東西做到十足的完美,你一定要留下一點缺陷,這是古人講的,不是我講的。當你很忙很忙的時候,你就要找個時間,讓自己身心安定下來。所以當有的人跟講又忙又沒有時間禪修修行時,我說越忙越要給自己一個輕松安靜的過程,不然的話,早晚你的身體會出狀況。
所以這個時候,要學會去調自己。你有觀,才能止,能止,你才能做好調。
現在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做“互聯網+”,讓我想到一個詞“禪修+”。禪修不是加互聯網,禪修加一切。你們有沒有發現,在中國古代所有的有識之士,不管是帝王、世子、世人、官員、很多有修養的那些人,他每天都有一個習慣—打坐。你們不要認為打坐就跟佛教有關系,不是的,世界上的宗教都有打坐的習慣。古代世人都有打坐的習慣。
所以我們來禪修,最大的一點就是讓自己的身心安住下來。但禪修不是說坐在這里才是禪修,你要把這個觀照力和覺察力,時刻地放在你的身心的每一個狀態里面。就好像我們在等飛機,在機場待七八個小時,這個時候怎么辦呢?禪修。禪修就是說,你把那種抗拒、抵觸、抱怨的心收回來,接受這種現象,比如接受睡得不舒服,接受飯菜不香。你們平時在家里面睡覺九點鐘不起床,這里四點鐘把你拉起來了,你就會很難受。但你有沒有發現,人生得到成長和蛻變時就是難受的時候。難受有可能改變,有可能毀滅。但是你有觀照力的時候,你一定能提升。
所以來到這邊禪修完之后,你們要行成一種力量,跟別人不一樣的一種力量。不管在什么時候,你的心都能安注于此時的當下,能安住下來,不管什么時候。
為什么要這樣要求?因為心安住下來的時候,你的神才能定,你才不會亂。所以以后,你們要形成一種習慣。洗手、洗臉、吃飯、洗澡、拖地板、干某一件事情,你都能保持一種覺醒,在看著自己。看自己在開車,看自己在吃飯,一粒米一粒米吃到嘴巴里,然后咽下去,咽下去的時候,通過喉嚨一直下去,保持這種覺醒。
比方說等一下大家到外面去,陽光照著、鮮花開著、春風吹著,你就會感覺到你跟大自然的合一的一種狀態。去感受你的眼睛所觸摸到的這個外在的世界,能給你什么樣一種對應。因為你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決定著你的世界。比方說一朵花它綻放在這里,但是你沒有那種花的那個心去感受它,你不覺得它在綻放。因為你感受不到那個美,感受不到那個香,感受不到它在綻放的那種狀態。當我們感受不到時,花在你面前跟垃圾有什么不同?
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你為什么活的不快樂呢?是因為什么?是因為我們沒有一顆幸福的心去觸摸這個世界。幸福從哪里來?你要有一個幸福的心,你才能活的幸福。沒有一個幸福的心就會不幸福。
大家好好想想看,同樣的一片天空,同樣的一縷陽光,同樣的一片春風,有多少人能感覺到它的美?所以一個有福報的人,他就要培養那顆欣賞和喜樂的心。因為你的那個內在的吸收和解讀決定著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