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倘若失信,則因其失信的成本過于高昂,有效壓制了商人失信的沖動??傮w而言,西方社會可稱之為以制度打造的“誠信社會”
近年來,我國陸續發布了一系列誠信建設的法規和政策。目前,在國家發改委的統籌協調下,人民銀行、工商、海關、交通、金融監管等政府部門和人民法院原有的信用建設平臺正在有效整合,一張世界上最為龐大的信用約束網正在形成。這一系列動作,應時應景、蘊含深刻,它標志著當今中國正在開展一場信用建設行動。對我國而言,這是在傳統的誠信文化受到巨大沖擊,誠信倫理道德低迷的背景下開展的一次大行動;也是一場由政府主導促動,力圖通過法律強制、制度約束、文化倡導等手段實施的深刻的社會變革,其基本目標是建設“誠信中國”。在當前的信用建設行動中,固然要靠道德教化和理念倡導去為誠信建設固本強基,同時也要注重依靠法律和制度守住信用的底線。
回顧人類歷史,西方關于誠信的制度建設走在中國的前面。根植于古希臘、古羅馬人文精神的西方文化,認為人性充滿了惡,即使宙斯這樣的第一天神也不例外,有嫉妒、小氣、狹隘等私心。及至基督教在西方社會站穩腳跟,更將根治人性之惡的觀念上升為基本教義。在贖罪的觀念之下,誠信固然是神的旨意對人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失信被看作人生的罪惡,無疑也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因此,一邊用宗教來教化,一邊用法律來規制,西方由此逐漸形成了懲戒失信的文化和法律氛圍,其市場經濟亦被描述為“教堂+市場”的結構,以基督教為文化淵源的西方社會,早已借助宗教和法律的力量構建了一張強大的信用網絡。進入20世紀以來,宗教對人的控制力日益減損,法律則不斷前進、補缺和強化。至今,宗教權威雖然不再成為法律的正當性根據,但借助于世俗權力,法律和制度的威懾力量更加強大。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倘若失信,則因其失信的成本過于高昂,有效壓制了商人失信的沖動??傮w而言,西方社會可稱之為以制度打造的“誠信社會”。
中國的誠信文化原本根深蒂固,曾幾何時,國家和社會治理主要依靠倫理道德建設。古代圣賢教導人們:要做誠信的君子。但與西方認為人性“惡”不同,中國文化深信人性之善,認為通過道德教化,“人人皆可為堯舜”,故而修齊治平、定靜安慮成為致力于塑造崇高道德修養的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由于中國古代的誠信觀念是植根于自然經濟的道德教條,故而未經歷市場經濟的考驗。
人類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既是一部偉大的艱苦奮斗歷史,也是人性的各種弱點和丑惡展現、抑制的歷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的誘惑十分強大,為失信失德行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耗散了誠信所需要的精氣神。當前,雖然我們有著世界上較為先進的《合同法》及其他眾多的調整投資和交易關系的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但我們的法律制度目前還沒有支撐起一個堪稱誠信的社會。當今中國,各種失信失德行為損害著市場發展的基礎,而且,很多失信者并沒有因欺瞞和奸詐,適時付出應有的代價;相反,守信的經營者卻因為失信者的行為一籌莫展。怎么辦?古希臘神話奧德修斯自縛的故事警示人們,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理想信念固然重要,但唯有用法律和制度之繩約束人的行為,才能有效制止失信失德等墮落行為。我們有幸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信息技術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為我們在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時間打造信用評價、信用約束機制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法律和制度之繩因而會更加有力量。
在當前的信用建設進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用法律和制度守住誠信的底線,為信用建設行動雪中送炭。唯有守住誠信的底線,才能借由理念倡導、道德教化去提升社會的誠信水平,使得誠信最終深入人心,成為社會的基本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唯有如此,誠信才能既“內化于心”,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自覺追求,又能“外化于行”,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
致力新知,一起應對多變世界。
《新華月報》信格局:好看,好讀,冷靜,自由;全新的語境,輕松的信仰
我們的微信號:xhyb_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