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站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環境史研究

《中華讀書報》2017年征訂已經開始,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在1959年,英國物理學家、作家C. P. 斯諾在劍橋發表了題為《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演講,引起學界的軒然大波,而從此,“兩種文化”也成功地進入現代學術語言,變為一個特定概念。在斯諾看來,現代學術世界被劃分為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它們之間的鴻溝如此之深,以致完全不能相互理解,甚至在情感上都幾乎無法找到彼此交流的平臺。在他的描述中,科學家是缺乏人文關懷的樂觀主義者;而人文學者則往往以悲觀的眼光審視人類的未來,遠離現實,在歷史或者自身的象牙塔中尋求安慰。斯諾關于樂觀與悲觀的論斷無疑有失偏頗,然而即使在今天,他對科學與人文學科這兩種文化之間的斷裂所做的觀察,仍然值得進一步思索。


如若對兩種文化之間的對立追根溯源,人們可以追索至希臘時代德謨克利特、盧克萊修等人與柏拉圖等關于物質與思想之間的爭論。在一定程度上,這場古老的爭論橫亙在西方學術傳統之中,將自然與文化,理性與感受,科學與人文割裂開來。然而,現代意義上兩種文化的各持一端,卻是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當自然科學昂然挺進大學講堂,成為現代學術世界的執牛耳者時,方始真正形成。


在此之前,自然科學雖然已在現實生活中大顯身手,但是在西方大學殿堂中,它卻始終處于宗教學、拉丁文等傳統文科的陰翳之下,甚至未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一方面,自然科學的發展日益成熟,學科內部的分化益見鮮明,對自然的研究在業余的自然博物學者中間逐漸難以為繼,它要求用更加精微細致的數學模型,準確可重復的實驗、數據來解剖、分析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建立各類專門的學科體系;而另一方面,在西方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過程中間,社會生活愈趨復雜,社會分工愈漸細化,社會問題愈顯錯綜難解,因此,用專業化知識解決各類專門問題的需要也就愈加強烈。在洋溢著科學精神的維克多利亞時代,專業知識受到大西洋兩岸國家,由政府到社會中、上階層的普遍尊崇,人們呼吁用專業化人才來規劃社會與自然,從而建立工業與城市時代的理性秩序。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與學科背景下,自然科學的各門學科開始紛紛在高等學府中攻城略地,建立各自的規范。


在自然科學的強勢進取中,人文學科黯然失色,喪失了在學術世界的權威地位。如此情況不僅在西方如此,在中國亦然。中國當代的學科劃分大體秉持了自然科學求精求細的精神,人文學科內部也呈不斷分化之勢。就歷史學科而言,出現了多種劃分方式,部分方式成為體制,如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史的劃分,部分方式則是學科內部的約定俗成,如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社會史,或者斷代史、國別史等等。貫穿中國學統的文史哲交融在現代學科體系下已然分崩離析。但是必須看到,這并非僅是自然科學占據主導權之后的產物,它同時也是歷史學本身發展的結果。當日先賢已有一部十七史不知從何說起之感慨,而今日歷史學者所要面對之各類史料、典籍、以及汗牛充棟的研究成果,則不知較之當日多出凡幾,直令任何個人皓首窮經,也唯得望洋興嘆。同樣,歷史學者的眼界與胸懷也大不同于當日,他們不僅僅在不同的二維空間中開疆拓土,更加突破了原有的政治史的圈囿,將歷史學的外延擴展到社會的各個族群與方面,因此,它要求學有專長的學者在不同領域中投入自身的主要精力。就某種程度而言,當前的學科分化不僅僅是社會與學科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一種進步。


雖然在學科分化的趨勢上,人文學科這一種文化深受自然科學這另一種文化的深刻影響,但是,斯諾當年關于兩種文化的描繪卻并非空穴來風。事實是,兩種文化雖然在體制運行上頗具相似之處,它們之間的隔閡卻是日益加深。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兩種文化建立了各自的話語系統,一應陌生、艱澀的名詞令它們之間長期沉寂的對話愈發困難。斯諾在他的講演中,曾提到人文學者嘲諷科學家知識與閱讀的貧瘠,幾乎無人讀過莎士比亞;而與此同時,人文學者卻沒有意識到自身在科學知識上的匱乏同樣可觀,一項如《李爾王》之于人文學者基本的熵理論,滿座高賢卻無人能給出解釋。如此情況并非單純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的劍橋,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過后,它仍然是中、西方學者的常態,甚至更有過之。


但是如果說兩種文化對彼此知識體系的陌生是由現代大學教育不斷細化的體制所造成,它們對彼此文化精神的冷漠甚至輕視則是更加嚴肅、持久的文化問題。自然科學學者往往將自己的研究看做對真理的探索,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人文學者的研究以不科學三字冠之,甚至視之為無病呻吟,清談誤國。而人文學者在奮起爭取自身地位之際,則往往認為科學精神理性然而冰冷,嚴肅但是僵硬,缺乏人文與社會關懷。當前在世界各地高校開展地如火如荼的通識教育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兩種文化之間的距離,特別使得研習自然科學的學子更多地觸及一些人文知識,但是這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兩種文化對彼此的漠然,特別沒有改變兩種文化學者之間的隔膜。


作為最古老的人文學科之一,歷史學的研究長期體現著這種冷漠。它的最直接表達在于自然在歷史研究中的缺失。自然科學學者將關乎自然的各種問題視為自己的專屬領地,而人文學者則在社會、思想、文化,或者一詞以冠之——“人類事物”的領域中劃分地盤。或者有部分自然科學學者將歷史傳記,通俗歷史讀本等等作為平日的消遣,但是歷史學者所進行的研究卻鮮少進入他們的視野。為何會有如此情況的產生?對歷史學者而言,最簡單的回答自然是將責任推諉與自然科學研究者對人文學科的漠然與無知。然而真正的歷史學者,卻無法滿足于這樣一個簡單的答案,他們需要詢問自身,究竟歷史學者所思所言所寫能夠對自然科學家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具有什么樣的助益。換言之,歷史學者應當怎樣去進行自己的研究,來融解橫亙于另一文化的冷漠。


誠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受到西方史學思想的影響,歷史學在其研究范圍與內容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擴延,多元的文化,多元的階層,多元的族群都在歷史學者那里得到一定的表述與關懷。特別是社會史的崛起令史學的風貌有一場極大的變革。它使得從前被史家忽略甚至鄙夷的社會百態成為史學的新主題。在美國,社會史自上世紀60年代興起,迄今已經成為史學的主流。在中國,雖然政治史、經濟史、思想史等等似乎仍然占據主流話語權,但是社會史的影響業已滲透進史學的各個分支。對邊緣化族群以及他們的歷史、文化與沖突的關懷,確乎能為史學研究獲得更多的讀者,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關注。


然而,當今世界所面臨的最為巨大、普遍的危機是環境危機,全球日益變暖,淡水逐漸消失,塵暴四起,空氣污濁,近半數的動植物已經滅絕或者瀕臨滅絕。這不是一家、一族、一個階層、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所必須應對的危機,而是棲息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無法回避的災難,大部分歷史學者卻在這樣的危機前喪失了自己一向引以自豪的敏銳觸覺。在整個世界已經進入生態學世紀的時候,還有很大一部分歷史學者仍然在自己的研究中堅持人類的唯一與中心,無視在自然之中存在著一樣廣闊、深邃的歷史,而它已經在上萬年的過程中間與人類的歷史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被我們稱為人類事物的歷史中間,自然從來不是一塊幕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類命運的力量,并且深受人類影響、干預的存在。我們今日的環境危機,并非自然自身運行的結果,而是人類文化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失衡。因此,如果歷史學者滿足于圈內的孤芳自賞,以曲高和寡來自我安慰,那么我們可以繼續在自己的學科內部自說自話,或者至多與人文其它學科之間相互交流、吹捧;但是如果歷史學者仍然以社會的良心自任,那么我們必須沖破傳統人類事物的藩籬,走入一個遠為廣大的天地,重新定義所謂的人類事物,看到它同生態系統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解析這一層關系的歷史,從而探討今日世界危機的淵源與歷史。由此,一門被稱作“環境史”的新史學誕生了。


斯諾在他的報告中建議,兩種文化可以在強調世界貧國的需要上找到共同的立論基礎,這一點,就社會科學的角度而言,已經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中得到很好的表達,這幾類學科也正是受到自然科學影響最為深刻的學科。而今,兩種文化尋找到一個新的立論基礎與交流平臺——人與自然的關系。美國環境史大家唐納德·沃斯特在《穿越河堤的小徑》(收入沃斯特論文集《自然的財富:環境史與生態學暢想》,1993年紐約版)一文中寫道:“……我們有機會與理由在兩種文化中找到新的立論基礎。這一機會以世界環境危機的形式出現,從(美國堪薩斯)那條曾經蜿蜒流淌的母牛溪延伸到亞馬遜河、尼羅河、湄公河的岸邊。科學家、歷史學者、事實上,所有學科的各類學者,而且來自各種不同的國家,都需要走到一起,尋找途徑,跨越那些分裂我們的各種專業的河堤,認知我們在自然中共同的生命。我們必須這樣做,不僅僅為了我們作為學者與知識人自身的覺醒,同樣為了地球與生存于此的所有生物的利益。”


對于歷史學者來說,要尋找這樣的途徑,我們不能僅僅依賴歷史學既有的方法、理論、語言,甚至不能僅僅仰仗貫通文史哲的思維,我們需要研究生態學、地理學、氣候學、生物學等自然學科的成果、數據,學習那些奇怪的名詞與表述方式,并且對之加以應用。現代環境危機是自然科學研究者率先發現并且警示人類的,迄今為止,他們仍然為人類了解自然界的各類現象與問題提供最為接近客觀的解釋。


但是歷史學者更不應當滿足于單純的學習,而應當為自然科學提供令他們發生興趣并且學習的東西。同樣,歷史學者也不當奉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思想為圭臬,對之不加質疑與批評。兩種文化的融合不是簡單的沖擊-反應模式,而應當是一種交流,一種對話。籠統地以人文精神來涵蓋人文學科或者歷史學可以為自然科學所做的貢獻太過含糊,殊為不足。從環境史的研究而言,沃斯特認為,歷史學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補充自然科學對自然理解的不足甚至偏差。


首先,自然科學教科書中的自然看似最為真實、自然,然而卻有著極為不真實、不自然的一面。在這些書中,自然與文化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被泯滅了。雖然自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被歷史化了,大部分的自然科學家看到的不再是牛頓時代機械不變、精準有序的自然定律,而是一個不斷演化、在無序與有序之間徘徊的自然力量,但是自然本身卻被刻意或者無意地孤立于文化之外,以期求得自然科學者們所言的“客觀”。因此,歷史學者有責任提醒自然科學者這種聯系的存在以及加深,有責任讓自然科學者意識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生態系統中人類都是在其中運作的一員,讓文化走入自然科學研究的自然。


其次,自然科學本身創造出的理論、名詞、觀點,包括自然科學本身都是一種文化,同宗教、藝術、文學等等是文化的一種類別。它們傳遞著特定時代的文化與歷史的信息,雖然每一代自然科學研究者都認為自己的研究較前人的研究更進一步,然而他們卻無法脫離他們的時代與傳統。歷史學者可以使自然科學者閱讀從前時代的科學思想以及人類文化的其它方面對之發生的影響,也可以使他們用更具歷史感的眼光審視在科學不甚昌明的時代,人類所創造的古老智慧與本地知識,從而對自身的時代與思想進行內省與檢驗。


第三,雖然現代環境危機是由自然科學工作者發現并且進行研究的,但是他們卻無法回答一個由他們提出的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何今天這個星球處于如此的危機當中?自然科學者在這一問題的無力源于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存在于自然當中,而在人類之中,更確切地說,在人類所創造的文化之中。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依靠歷史學者的技能與訓練,對人類與自然之間交互作用的過去進行檢索、分析與解釋。也唯有對這個問題做出歷史層面的解答,換言之,對我們的文化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歷史作出嚴肅的檢驗之后,我們方有可能以一種更為全面深刻的方式回應今天日漸復雜的環境問題。


這門被稱作環境史的新史學在上世紀60、70年代,西方環保運動風起云涌之際在美國率先興起的。很快,幾位大師級人物的出現使這門學科得到同行的矚目,并且受到自然科學工作者的關注。如沃斯特自己的數本著作,《自然的經濟體系》《塵暴》《帝國的河流》《熱愛自然:約翰·繆爾的一生》等書非但在史學界與文學界中屢獲大獎,也在生態學家、土壤學家、地理學家等自然科學者那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沃斯特本人也在1997年獲得國際保護生物學協會(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的杰出成就獎。而其他著名環境史學者的著作,如威廉姆·克羅農的《土地的變遷: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殖民者與生態》,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的《生態帝國主義:900至1900年歐洲的生物擴張》,南希·蘭頓的《森林之夢、森林之魘:內陸西部原始森林的悖論》,亞當·羅姆的《鄉村里的推土機:郊區蔓延與環保主義的興起》等著作均走入了自然科學研究者的書架。而從另一方面看,自然科學出身的學者也轉而進入環境史研究,極大地推動了這門學科的發展。這其中,最著名的人物當屬杰瑞德·戴蒙德,這位加州大學的生物學家,不僅僅在自然科學界,同時在歷史學科掀起了一場風暴。他的兩部著作《槍炮、細菌與鋼鐵》和《崩潰》成為人文學科諸多專業的必讀書目。




自上世紀80年代起,極少數的中國歷史學者開始接觸這門即使在美國也尚且全新的學科,在90年代,零星地出現關于環境史的著作與文章,但是在歷史學界,它仍然是一個被完全邊緣化的議題。直至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在中國環境問題無法被經濟發展的浪潮湮滅之際,環境史學科也開始受到學界真正的關注。一批觀念新銳的世界史與中國史學者開始向中國學界翻譯環境史方面的經典著作,同時紛紛撰文介紹、界定環境史的理論與方法。在其中,世界史學者以青島大學的侯文蕙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的梅雪芹教授、北京大學的包茂紅教授,世界史所的高國榮副研究員等人為代表,而中國史學者則有南開大學的王利華教授、人民大學的夏明方教授、復旦大學的王建革教授等人。世界史學者主要致力于譯介與關于環境史學史、史學理論的研究,而中國史學者則試圖將環境史的理念引入自己以往的研究領域,如農業史、災荒史、衛生史的研究。可堪注意的是,雖然中國的環境史研究在融合自然科學的成果與理論方面,尚且有漫長的道路,但是在中國史與世界史兩條長期被堅固的河堤隔絕的思想之流間,環境史學者已經建立了通達彼此的津梁。與此同時,中國的環境史學者,無論所持立場為人類中心抑或生態中心,對環境史研究需要與自然科學的對話這一前提俱無異議。


就當前的研究狀況而言,環境史雖然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史學的學術熱點,但是它仍然有極大的成長空間。而今,環境史的理論框架已經在兩代學者的努力之下,通過翻譯與著述的形式,基本建構起來。但是,在環境史界定下的實證研究,仍然頗為匱乏,特別是將自然科學融入環境史的研究更加寥寥無幾。然而,正如沃斯特在他2009北京之行的報告中所言:“環境史依賴對自然的物質現實有盡可能多的了解。這里所說的自然可能會為人類的意圖或者無意中造成的后果所改變,但是它仍然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現實。引領我們進入這一現實的最好的窗戶是由自然科學所提供的。雖然這一窗戶時刻發生著變化,但是它總是那扇允許光明戰勝黑暗的窗戶。”因此,當前中國環境史發展最為迫切的需要在于,在環境史的視角、理論與方法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上下萬年,縱橫千里的歷史,從而為歷史學的研究樹立新風尚。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在研究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汪暉:當代人文學科面臨的五個挑戰
包茂紅評《河流是部文明史》︱融匯自然與人文的歷史敘事
我們為什么要研究環境史?
[閑時閑話] 博物學?博物學!需要好好了解。
人文科學若干問題研究述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海市| 双桥区| 民勤县| 永福县| 丰顺县| 鄂伦春自治旗| 哈尔滨市| 汉阴县| 金山区| 荥经县| 汪清县| 遂宁市| 南皮县| 龙南县| 永靖县| 肥东县| 达州市| 隆德县| 大庆市| 高唐县| 德令哈市| 辽宁省| 朔州市| 盱眙县| 仙桃市| 双流县| 莎车县| 阿荣旗| 特克斯县| 牡丹江市| 泊头市| 武强县| 磴口县| 油尖旺区| 景泰县| 内江市| 宁都县| 芷江| 临潭县| 蓝山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