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洞#25本書計劃#學員優秀報告精選」
作者| 王梵錦
編輯| 廖 皮
《萬歷十五年》
(美)黃仁宇著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美籍歷史學家。早年輾轉于求學、從軍之途,曾夢想成為中國的拿破侖,然而時代卻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機緣。其后赴美研習歷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人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 代表作有《十六世紀時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歷十五年》、《中國大歷史》等。他傳奇性的一生以及大歷史觀的由來見于自傳《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本文主旨
在“大歷史觀”的思維下,黃仁宇從“并無大事可敘”的萬歷十五年入手,分別梳理了在本朝歷史上占據重要位置的六個人物,將他們的生平紀實或宦海浮沉以時間為軸歸納出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道德與法律之爭所帶來的結局。
中國在經歷千年封建王朝和道德統治之后,表面上四海升平安逸奢靡,實則弊端早如雜草叢生不可遏制。在西方逐漸步入文明和法治社會繼而強勁趕超時,古老東方的龐大王朝卻行將就木。
結構安排
作者從萬歷年間的集權中心——萬歷皇帝入手敘述,援引史料,簡略概括了萬歷皇帝的習政過程及宮闈瑣事。隨后分別選取萬歷皇帝身邊的兩位內閣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描述其生平及政治主張,以及他們在本朝和后世產生的影響。
這三人之后,作者選擇了此朝的幾位代表人物:清官海瑞,名將戚繼光以及哲學家李贄為典型,從這些人的性格與經歷著手,再次強化了道德法律之爭的主題。
黃仁宇所使用的寫作手法,除他自述的“大歷史觀”下的年鑒寫法外,我更愿意將其理解為一種紀傳體史料寫作。因為畢竟是通過六個典型人物來梳理本朝的歷史和事件脈絡的。皇帝、首輔、高級將領、文官和思想家,是萬歷王朝上層階級的主要類別,充滿了整個朝野,折射了整個社會的陰陽兩面。
張居正
萬歷皇帝少年登基,卻在首輔大臣張居正的管制下,放棄了喜好的書法,成了一只被關在籠里的金絲雀。14歲迎娶不愛的皇后,18歲遇到人生所愛——然而最懂他的女人卻不被老臣們看好。張居正在世時權力大于天,皇帝對他的信任也達到了極致。然而他死后被彈劾清算和抄家,搜刮出的銀兩宅地多到令人發指。像被推翻了正統的遵循之道,面對不斷重復的事件和不變的禮儀,年輕的皇帝愈來愈感覺到生活的無力和單調。
申時行
申時行此人,中庸又圓滑,他富有現實感,深諳為臣之道,始終堅持調濟折中之原則。在張居正死后,申時行出任內閣首輔,參透了文官的陰陽兩面性,并極力通過中庸來掩蓋自己內心的“陰”,展現給皇帝與百官的則是胸襟開闊,性情溫和的“陽”的一面。他以恕道待人,又通過不斷舉行禮儀,講解“四書”和其他經史來推廣誠意。然而當看到皇帝興趣漸微,申時行的不安亦隨之而來。
在失去了張居正的龐大帝國,申時行的中庸之道無法起到震懾朝政并影響輿論的作用。皇帝雖貴為天子,但他關于立儲的一意孤行無法得到臣僚的認同,不了了之后,萬歷選擇了一種消極怠工的“無為而治”,視朝堂之爭如隔岸觀火。萬歷不似他的叔祖正德皇帝,叛逆自由熱愛驃騎。他是懦弱的,被三綱五常禁錮,又自童年便由張居正洗腦,面對不順遂其心意之事,他只能選擇逃避。文官之間的平衡在皇帝的無為下也難以恢復。
申時行認為僅靠道德作為施政之本即可使整個國家機構運轉正常,引得江湖上傳來“無事可記”與“尸位素餐”的評價,但他毫不理會。治理黃河,加固軍防,恢復周禮,修筑陵墓,這些浩大的工事牽涉著王朝的安全,表面的繁華似乎也彰顯著他申時行任期的功績。然而愈演愈烈的文官之爭,及重文輕武的畸形社會,都為日后天朝的潰敗埋下了伏筆。
海瑞
海瑞罷官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位耿直過頭的文官,性情古怪卻極度清廉。因認為倫理綱常高過個人私產,出仕做官的海瑞以君子自居,要求自己排除一切利己的動機,保持簡樸,不貪不染。愚孝思想荼毒下,他的妻妾離奇故去,退隱荒涼瘴癘之區的海瑞只有孤獨終老。即便如此,安貧樂道仍被他揉入忠孝二字里作為人生信條。
但現實是,海瑞過分耿直又過分恪守規矩的性格行為,不能也不可能成為全體文官的辦事準則。
戚繼光
萬歷十五年,戚繼光逝世。盡管在歷史課本上“戚繼光抗倭”名聲大噪,但當時帝國重文輕武的風氣則彌漫在整個軍隊之間。文官不贊同戰爭,即使海寇打到家門口,他們也須遵循冗長的禮法去指揮武將。
戚繼光是軍事奇才,會看人善訓人能打仗。而他的功成名遂,離不開張居正的賞識。平海寇,服俺答,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研發戰略戰術,并同時寫作軍事著作和詩歌文集。然而張居正死后,戚繼光作為前首輔遺黨被調任后自請退休。
戚家軍不斷膨脹的軍備實力已然打破文官集團所謂的平衡,亦成為張居正身前謀反的鐵證。1588年將星隕落,古老帝國喪失了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
李贄
這位寫作《焚書》《藏書》的思想家,或許深知自己不為當世所容。雖受儒家教育出仕為官,卻總想逃避對宗族的照顧;雖晚年遁入空門研習佛法,卻保持官僚學者的生活方式且不去受戒;雖抨擊地主達官的自私自利,卻不得不仰仗這類人的接濟過活。
李贄充滿矛盾,甚至他的片段式思想也矛盾重重。在僵化的孔孟之道下,李贄看穿了“陽為道學,陰為富貴”的官僚社會,身仍享有人間歡樂,心早去了佛法古國。李贄不是禍患,他所在的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涌動的所謂太平盛世,才是整個國家機器一觸即發的禍患。
《萬歷十五年》之我見
用《四書》去統治泱泱中華,是時代的局限性,也是中國千年沿襲下來不懂得變通的根源。道德與法律,陰與陽,公與私的爭辯,看來似乎只存在封建王朝。然而誰曾想大明亡了五百年,中國踏入現代社會之后,仍有封建主義的痼疾殘留在人們的腦海。所有自以為有理的存在,不過日光之下,并無新事。
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本書將歷史分離成一個一個人物身上的小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歷史是由每個個體組成的”這樣的觀點。
中國文化是亞洲大陸地理的產物,遼闊的國土和龐大的國家機構決定了其必然選擇以傳統道德為基礎的中央集權統治,也因此決定了做出向法律和文明邁進的步伐不會那么迅速。活在當代,歷史即是統治者希望你看到的東西,所謂持筆寫正義是永遠不可能做到的。同理,想到與專業相關的新聞客觀性,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現在看來亦是可笑如同悖論。
沒有誰是客觀的。從古至今,黨羽之爭,知識分子的清高,對書本禮儀的頂禮膜拜和對武官及下層民眾的輕視,由來已久。自以為讀了幾本書寫了幾篇好文章便不可一世,文人這種自命不凡的氣焰骨子里便帶著。
可怕的不是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因為大體上除開國皇帝外,繼承者們都如被豢養的鳥兒,他們是國家的首領,是中央集權的核心,卻不是一個人。沒人在乎皇帝的七情六欲,天性崇文或尚武,還是清靜寡淡不愿趟世俗的渾水,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這么一個人端坐王位看群臣山呼萬歲。
可怕的是些心懷鬼胎的文官。打著輔佐皇帝的名號,待功成名就后拼命滿足一己私利。這是人性貪婪的劣根所致。當然不否認有極度清廉正直之人,可如海瑞般的存在收獲了后世盛名,卻在活著的時候孤寂窮困。孰是孰非?
無論道法之爭,陰陽之爭,說到底都是人性和私欲在作祟。漸漸開始相信:人之初,性本惡。
(本文為數洞#25本書計劃#B1組學員王梵錦讀書報告節選,有刪節。)
△封圖來源:rrpp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