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椅
大秦王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首都咸陽(陜西西安),共3帝,立國40年:
第1任、始皇帝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年,在位37年;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嬰,公元前207年,在位數(shù)月。
西楚王朝,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首都彭城(江蘇銅山),共1帝,立國5年: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在位5年;
大漢王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兩漢共29帝,立國411年。
第1任、高帝劉邦,公元前202-公元前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廢帝劉恭,公元前187年高后呂雉攝政;
第4任、廢帝劉弘,公元前187-公元前179年,高后呂雉攝政8年;
第5任、文帝劉恒,公元前179-公元前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劉啟,公元前156-公元前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公元前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劉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劉賀,公元前73年,在位僅27天;
第10任、宣帝劉詢,公元前73-公元前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劉奭,公元前48-公元前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劉驁,公元前32-公元前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劉欣,公元前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劉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6-9年,王莽攝政4年。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繡);
第2任、明帝劉莊,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劉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劉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殤帝劉隆,106年,僅當了220天皇帝的劉隆悄然離世,年僅兩歲;
第6任、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劉懿,125年三月至十一月,即位270余日,因病去世;
第8任、順帝劉保,125-144年,在位20年;
第9任、沖帝劉炳,144年八月六日即位,145年2月15日去世,年僅兩歲;
第10任、質(zhì)帝劉纘,145-146年,在位1年,被梁冀毒死;
第11任、桓帝劉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靈帝劉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劉辯,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被董卓廢為弘農(nóng)王,一年后,在董卓脅迫下自盡,時年僅十五歲;
第14任、獻帝劉協(xié),190-220年,在位31年。
三國時代(魏蜀吳),220-280年,歷時61年。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齊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貴鄉(xiāng)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奐,260-265年,在位6年。
第1任、昭烈帝劉備,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后主劉禪,223-263年,在位41年;
第1任、大帝孫權(quán),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會稽王孫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孫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烏程侯孫皓,264-280年,在位17年。
大晉王朝,265-420年,共17帝,立國156年。
第1任、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在位18年(公元291年,西晉爆發(fā)八王之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潁、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 晉自五司馬渡江,天下遂分為二,又有五胡亂華,十九國并立,五胡指:匈奴〈羯〉鮮卑 羌〈氐〉實為三胡);
第3任、趙王司馬倫,301年在位四個月(大分裂時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其中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304-439年,共136年。五胡亂華十九國略);
第4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第5任、懷帝司馬熾,307-313年,在位7年;
第6任、愍帝司馬鄴,313-317年,在位5年。
第7任、元帝司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馬紹,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廢帝司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南北朝時代,439-589年,共151年
第1任、武帝劉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劉義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劉義隆,424-453年3月16日,在位30年;
第4任、廢帝劉劭,453年3月16日-6月16日,被劉駿誅殺;
第5任、孝武帝劉駿,453-464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廢帝劉子業(yè),464-465年,在位1年;
第7任、明帝劉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后廢帝劉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順帝劉準,477-479年,在位3年;
第1任、高帝蕭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蕭賾,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郁林王蕭昭業(yè),494年;
第4任、海陵王蕭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蕭鸞,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東昏侯蕭寶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蕭寶融,501-502年,在位2年。
第1任、武帝蕭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簡文帝蕭綱,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蕭棟,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蕭紀,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蕭繹,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貞陽侯蕭淵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蕭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第1任、武帝陳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陳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廢帝陳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陳頊,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后主陳叔寶,583-589年,在位7年。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撥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撥燾,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撥余,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撥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獻文帝拓撥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撥宏(改漢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莊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第12任、節(jié)閔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在位17年。
第1任、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廢帝元欽,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撥廓,554-556年,在位3年。
北魏東魏西魏合稱后魏,共計15帝18傳,立國171年。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廢帝高殷,559-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561年,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后主高緯,565-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恒,576-577年,在位1年。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557年,在位1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貝),578-579年,在位1年;
第5任、靜帝宇文闡,579-581年,在位2年。
隋國公楊堅第二次統(tǒng)一全中國,結(jié)束了長達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興(長安)(陜西西安),共5帝,立國39年: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開皇之治);
第2任、煬帝楊廣,604-618年,在位15年(當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楊昭(被其子楊侑追認為皇帝)
第3任、恭帝楊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楊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楊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長安,共25帝,立國276年: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顯,683年12月在位數(shù)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數(shù)月
唐朝武后武曌武則天臨朝執(zhí)政7年,公元690年,滅唐朝建立武周王朝。
第1任、女帝武曌武則天,690-705年,在位16年。
唐朝復辟
第6任、中宗李顯,705-709年,在位5年;
第7任、少帝李重茂,710年6月在位幾日;
第8任、睿宗李旦,710年6月-712年,在位3年;
第9任、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5年;
第10任、肅宗李亨,756-762年,在位6年;
第11任、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17年;
第12任、德宗李適,779-804年,在位25年;
第13任、順宗李誦,805年1-8月;
第14任、憲宗李純;805-820年,在位15年;
第15任、穆宗李恒,820-824年,在位4年;
第16任、敬宗李湛,824-826年,在位2年;
第17任、文宗李昂,826-840年,在位14年;
第18任、武宗李炎,840-846年,在位6年;
第19任、宣宗李忱,846-859年,在位14年;
第20任、懿宗李漼,859-873年,在位15年;
第21任、僖宗李儇,873-888年,在位16年;
第22年、昭宗李曄,888-900年,在位13年;
第23任、廢帝李裕,900-901年;
第24任、昭宗李曄,901-904年,在位4年;
第25年、哀帝李柷,904-907年,在位4年。
小分裂時代,公元907-979年,共73年(略), 宋州節(jié)度使趙匡胤第3次統(tǒng)一全中國,結(jié)束了73年的小分裂時代。
大宋王朝,960-1279年,共18帝,立國320年。
第1任、太祖趙匡胤,960-976年,在位17年;
第2任、太宗趙匡義,976-997年,在位22年;
第3任、真宗趙恒,997-1022年,在位25年;
第4任、仁宗趙禎,1022-1063年,在位41年;
第5任、英宗趙曙,1063-1067年,在位4年;
第6任、神宗趙頊,1067-1085年,在位18年;
第7任、哲宗趙煦,1085-1100年,在位15年;
第8任、徽宗趙佶,1100-1125年,在位25年;
第9任、欽宗趙桓,1125-1127年,在位2年。
第10任、高宗趙構(gòu),1127-1162年,在位36年;
第11任、孝宗趙昚,1162-1189年,在位27年;
第12任、光宗趙敦,1189-1194年,在位5年;
第13任、寧宗趙擴,1194-1224年,在位30年;
第14年、理宗趙昀,1224-1264年,在位40年;
第15任、度宗趙禥,1264-1274年,在位10年;
第16任、恭帝趙顯,1274-1276年,在位1年;
第17任、端宗趙昰,1276-1278年,在位2年;
第18任、末帝趙昺,1278-1279年,在位2年。
蒙古帝國(大元王朝),1206-1368年,首都大都(北京),共15帝19傳,立國136年。大元王朝1271-1368年北遷,共立國98年: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206-1227年,在位22年;
第2任、監(jiān)國孛兒只斤拖雷,1228-1229年,在位1年;
第3任、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1229-1241年,在位13年;
第4任、乃馬真后,1242-1246年,在位5年;
第5任、定宗孛兒只斤貴由,1246-1249年,在位3年;
第6任、海迷失后,1249-1251年,在位3年;
第7任、憲宗孛兒只蒙哥,1251-1259年,在位9年;
第8任、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1259-1271年改國號元,至1294年,在位36年;
第9任、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1294-1307年,在位13年;
第10任、武宗孛兒只斤海山,1307-1311年,在位4年;
第11任、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1311-1320年,在位9年;
第12任、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20-1323年,在位3年;
第13任、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323-1328年,在位5年;
第14任、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1328年9月;
第15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8-1329年,在位1年;
第16任、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王束),1329年1月;
第17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1329-1332年;
第18任、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zhì)班,1332年10月在位;
第19任、順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1333-1368年,在位36年。
大明王朝,1368-1644年,首都北京, 共16帝17傳,立國277年:
第1任、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31年;
第2任、惠帝朱允炆,1398-1402年,在位4年;
第3任、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22年;
第4任、仁宗朱高熾,1424-1425年,在位1年;
第5任、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10年;
第6任、英宗朱祁鎮(zhèn),1435-1449年,在位14年;
第7任、代宗朱祁鈺,1449-1456年,在位7年;
第8任、英宗朱祁鎮(zhèn),1457-1464年,在位8年;
第9任、憲宗朱見深,1464-1487年,在位23年;
第10任、孝宗朱佑樘,1487-1505年,在位18年;
第11任、武宗朱厚照,1505-1521年,在位16年;
第12任、世宗朱厚充,1521-1566年,在位45年;
第13任、穆宗朱載垕,1566-1572年,在位6年;
第14任、神宗朱翊鈞,1572-1619年,在位48年;
第15任、光宗朱常洛,1620年,在位1年;
第16任、熹宗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7年;
第17任、思宗朱由檢,1627-1644年,在位17年。
大清王朝,1644-1911年,首都北京(包括后金1616-1644年計28年),共12帝,立國296年:
第1任、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6-1627年,在位11年;
第2任、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27-1643年,在位17年;
第3任、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43-1661年,在位18年;
第4任、圣祖愛新覺羅玄燁,1661-1722年,在位61年;
第5任、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722-1735年,在位13年;
第6任、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35-1795年,在位60年;
第7任、仁宗愛新覺羅颙琰,1796-1820年,在位25年;
第8任、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820-1850年,在位30年;
第9任、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50-1861年,在位11年;
第10任、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61-1874年,在位13年;
第11任、德宗愛新覺羅載(氵恬),1874-1908年,在位34年;
第12任、宣統(tǒng)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1912年2月12日清晨,愛新覺羅溥儀宣布退位,結(jié)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