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考點一 品味煉字
【課 時】第 1課時
【授課時間】
【復習內容】 古詩詞鑒賞考點一:品味煉字
【考點突破】
1.煉字,指錘煉詞語,指詩人經過反復琢磨,從詞匯寶庫中挑選出最妥切、最精確、最形象生動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析煉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詞語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
2.“煉字”煉什么?主要是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疊詞等也不可忽視
【題目形式】
1.簡析某字的妙處(藝術效果、表情達意的作用、意蘊)等
2.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詞)?為什么?
3.本詩的詩眼歌是哪個字?為什么?
4.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5.詩中某個字(某句)換作(改作)某個字(某句)好不好?兩者有什么區別?哪一個好,為什么?
【方法指津】
這類題主要考查我們對精煉詞語的感悟能力。解答時要抓住詩歌中關鍵詞語來點評,可以從詞性、色彩、修辭以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內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時要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談這個詞的作用。
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所用的手法。(第一步)
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二步)
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第三步)
【答題格式】該字有的意思。運用的手法(修辭),生動形象地(特點),描繪了一幅的形象或畫面(內容),表達了作者(詩人)的情感(情感)或烘托了的意境。
【答題關鍵詞】解釋+手法(用法)+內容+情感
【題型示例】
示例一:直接鑒賞關鍵詞 春 望(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古人作詩十分講究煉字。本詩尾聯中的“搔”字錘煉得好,好在哪里?請說說你的理解。
技法點撥:
1.解釋字義:“搔”本指用手指輕輕刮,此處指詩人要解愁的動作。
2.描述詩句: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凄之象”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
3.點出技巧,闡述效果(藝術效果、表意效果): 搔”字是對詩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細節描寫,傳神地表達了詩人內心難以排遣的憂國思家之情。
示例二:找出關鍵詞并鑒賞:
你認為“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哪個字用得好?請簡要分析。
點撥:這類題目要求學生準確找出符合題意的獨具特色的詞,然后進行分析。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關注詩歌中的動詞和形容詞。
1.明確回答哪個字用得好:破字用得好
2.解釋字義:破即碎,不完整。這指長安城淪陷,處處破敗。
3.詩句描述:國都淪陷,城池破舊,滿目斷壁殘垣,只有山河依舊在。
4.點出技巧,闡述效果(藝術效果、表意效果):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營造了荒涼寂寞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感時憂國的深沉感慨。
示例三:比較鑒賞關鍵詞 飲 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問題】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么?(4分)
技巧點撥:
1.判斷“能”或 “不能”。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關注手法\用法(從修辭角度入手)
不能。“見”是看見,是無意中的偶見。“望”是有意向處看。
2.理清該字表現的對象,把該字放回到原句中,展開聯想和想象,描述景象;
“見”寫出了詩人采摘菊花時,南山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體現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自然及愉悅的心情,表達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境。“望”字體現不出這種心境。
參考答案:不能。“見”是看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寫出了詩人采摘菊花時南山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體現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自然及愉悅的心情,表達了詩人恬淡、閑適的心境。 “望”是有意向處看,體現不出這種心境。
【考點精練】
(一) 品讀下面的散曲,按要求回答問題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怒”一詞用得好,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二) 閱讀《錢塘江春行》完成下面各 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對為尾聯中“最愛”一詞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春行錢塘湖的喜悅之情
B.畫龍點睛,突出了詩人喜愛錢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錢塘湖畔綠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達了詩人對錢塘湖美景的依戀之情。
(三)品讀王灣《次北固山下》,完成下列題目: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提問】唐朝王灣《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聯“潮平兩岸闊”,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失”,你覺得哪個字更好,為什么?
古詩詞鑒賞考點一:品味煉字
考點精煉答案:
1.參考答案:“怒”有氣勢盛的意思。(1分)這里用了擬人的修辭,將河水人格化 ;(1分)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1分)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1分) (意思答對即可)
2. 【解析】這首詩抒發了詩人觀賞錢塘湖早春美景的喜悅之情,而“最愛”一詞直接吐露詩人對西湖的由衷喜愛。
【答案】A
3. 參考答案:“闊”更好。“闊”有開闊、空曠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見的意思。形象地描繪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顯得格外寬闊的景象。直接抒發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表現作者放眼山川寬闊博大的胸襟(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因此“闊”比“失”好。
參考答案二:“失”字更好。 “闊”有開闊、空曠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見的意思。 “失”字更好地表現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都看不見了蹤影;生動地描繪出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平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
第2課時 古詩詞鑒賞考點二 名句賞析
【課 時】第2 課時
【授課時間】
【復習內容】 古詩詞鑒賞考點二:名句賞析
【考點突破】名句是整首詩的精華所在,它們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被人稱道。解答時要從煉字用詞描寫、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節奏韻律去把握詩句的意蘊。因此應關注詩句中的寫景句、哲理句和抒懷句。
【題目形式】
1.從某句詩中領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請談談對詩歌中千古傳誦的名句的理解。
3.某詩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請分析原因。
【方法指津】
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中被后人傳誦的名句的理解和賞析能力。這類題多為開放題,答案不要求統一,要掌握常見的鑒賞評價的角度:能指出寫景特點(如景物的色彩、近景遠景的結合等)或采用的修辭手法(如擬人、比喻等)或用詞的生動形象等,并且還要說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怎樣的啟示和思考。
寫景句的答題模式:賞析角度+所繪之景+表達情感(烘托意境)。
哲理句的答題模式:理解句意+揭示的道理(給人的啟示)。
抒懷句的答題模式:抒懷方式(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抒發的情感。
【答題格式】該句(字)運用的手法(修辭),生動形象地(特點),描繪了一幅的形象或畫面(內容),表達了作者(詩人)的情感(情感)或烘托了的意境。
【答題關鍵詞】切入角度+內容+情感
【題型示例】
示例一:賞析“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答題格式: 釋句+修辭+內容+情感。
示例答案: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埋沒馬蹄。這句詩運用擬人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花美麗活潑和草的茂盛,寫出春天的勃勃生機,也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大自然的贊美。
示例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名句為什么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們運用。
答題格式:釋句+哲理
示例答案:這句詩的本意是詩人在山路行走,當認為無路可走時,卻驚喜地在轉角那柳暗花明處發現了一個村落。這句蘊含哲理:你認為前路渺茫時,往往在轉角處充滿了希望。這句話激勵遭遇失敗的人們,激勵他們不要絕望,要對明天充滿希望,因此這句詩一直被人們廣泛運用。
示例三: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答題格式: 釋句+詞語+內容+情感
示例答案: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哪家新來的燕子銜春泥筑巢。“爭”和“啄”兩個動詞,寫出了一幅早鶯爭向暖樹,新燕啄泥銜草的動態場景,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機,抒發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考點精煉】
(一)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題目:“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該如何理解?
(二)賞析“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三)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四)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詩?
古詩詞鑒賞考點二:名句賞析
考點精煉答案:
1. 示例1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的景色, “鐘”字為凝聚的意思,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泰山的神奇秀麗,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示例2: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割”字煉字極好,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泰山高聳陡峭的特點,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側面突出泰山巍峨險峻、遮天蔽日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熱愛和贊美。
2. 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邊塞夜景,表現了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烘托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
3.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奮勇射殺西夏敵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拉開的弓箭比作滿月,運用“射天狼”的典故,表達了作者欲馳騁沙場、殺敵報國(或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
4. 示例1: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作者以“沉舟”“病樹”自比,以“千帆”和“萬木”比喻自己在貶謫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在滿心惆悵的同時也表達出了世事的洞徹和達觀。既勸慰自己,也勸慰朋友,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面對世事變遷,宦海沉浮,應有豁達胸襟。
示例2: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沉舟”“病樹”比喻詩人自己,并用自然界的變化暗示社會發展規律——新事物終究要取代舊事物,社會總要向前發展,未來一定比現在好,前景無限美好、不必悲觀,同時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感傷,表達詩人在前人失敗之后繼續向成功邁進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古詩詞鑒賞考點三 情景描述或畫面描寫
【課 時】第 3 課時
【授課時間】
【復習內容】 古詩詞鑒賞考點三:情景描述或畫面描寫
【考點突破】
意境是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象。解答這類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畫面,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題目形式】
1.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優美的意境。
2.詩歌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用簡潔優美的語言進行描繪。
【方法指津】
1.正確理解詩句的內容,找全景物(意象);
2.把景物(意象)前面加修飾語;
3.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大膽運用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4.修飾語言,力爭表達生動形象,連貫得體。
【題型示例】
(一)
春 望
杜甫(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指出詩句所蘊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題要求:畫面+情感
【答案示例】:我漸漸年華已老,還為國憂心忡忡,不但已是滿頭白發,連這白頭也越抓越少了。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連束發都困難了。眼望京城的頹敗景象,思念遠在他鄉的妻小,郁結在心中的苦痛無法排解,只好用手搔頭,卻又徒增發短衰老之嘆,表達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感。
(二)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
望 岳 春 望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寫相應內容。(4分)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描繪了 的景象。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繪了 的景象。
【解析】本題是對詩詞意境理解能力的考查。第⑴題,前半句寫大自然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后半句寫泰山像一把碩大無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突出了泰山之高大;第⑵題可緊扣“國破”“草木深”來思考。
⑴泰山神奇秀麗、高大雄偉 ⑵國都殘破、亂草叢生
(三)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試描述“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所展現的畫面。
【答案示例】: 岸邊各種不知名的野花東一叢,西一簇盡相開放,色彩斑斕、形態各異,讓人目不暇接;淺淺的嫩嫩的綠草,僅能把馬蹄遮蓋。
【考點精煉】
1.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的畫面。
2.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東漢·曹操《觀滄海》)所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
3.用你自己的話描述“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 (元·文天祥《過零丁洋》)所反映的國家和作者個人的境遇 。
4.請描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所展現的畫面。
5.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宋朝·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壯觀場面。
古詩詞鑒賞考點三:情景描述或畫面描寫
1. 英雄騎著的盧馬如風似電地飛馳戰場,在馬上英雄拉弓引箭,射出的箭有如霹靂一般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箭射出后,弓弦在驚天一射下不由自主的震動,發出清脆的響聲。
2. 樹木凋零,秋風陣陣,呼呼作響,詩人站在遼闊的海邊,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心潮與大海一起涌動,感慨萬千。
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發出了嗚嗚的響聲;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威。
3. 大宋的江山支離破碎,像那被風吹散的柳絮一樣四處飄散、無可挽回;自己的一生時起時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一般漂泊無根、孤苦無依。
4. 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這樣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側仍有千帆競發;大自然中,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貴們好比千帆競渡,飛馳而過,我又如一棵病樹,眼前都是萬木爭春,生機盎然。
5. 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
牛肉一吃完,將士們就排成整齊的隊伍,接收將軍的檢閱。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看著眼前整齊的軍容,肥壯的駿馬,內心充滿戰斗的豪情:值此秋高馬肥的時節出征,一定會戰無不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