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291-306年)是發生在同姓王之間的混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是導致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戰亂后的結果:
1、八王亡歿七王;大批將領、朝廷大臣、庶民死亡;
2、“五胡亂華”;
3、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財力、人力、物力消耗殆盡,北人南遷。
二、八王:(黑體字為在“八王之亂”中亡歿的七王)
1、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的四子)
2、趙 王司馬倫(司馬懿的九子)
3、楚 王司馬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的五子)
4、長沙王司馬乂(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的六子)
5、成都王司馬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的十六子)
6、齊 王司馬冏(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攸的兒子)
7、河間王司馬颙(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的孫子)
8、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馗的孫子)
注:其實加入這場混亂行列的遠不止這八位王,還有東平王司馬楙、范陽王司馬猇、瑯邪王司馬睿、武哀王司馬騰等。
三、經過:
291年
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國為奪權,伙同司馬瑋殺了楊太后(司馬炎皇后楊芷)的父親,輔臣楊駿;楊太后被廢幽禁,后餓死;
賈后又讓司馬瑋殺了司馬亮;
賈后誣陷司馬瑋矯詔擅殺大臣,并殺了司馬瑋,賈后執政;
300年
賈后廢殺太子司馬遹(晉惠帝與謝玖的兒子);
司馬倫聯合司馬冏殺了賈后;
301年
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立為帝;
302年
司馬冏起兵討倫,司馬穎和司馬颙響應,晉惠帝復位,司馬倫被殺,司馬冏執掌朝綱;
303年
司馬颙起兵討冏;司馬乂也舉兵討冏,乂殺了司馬冏,并攝權;
司馬颙、司馬穎合兵討乂,屢敗;
304年
司馬越與禁軍合謀,擒住司馬乂,將司馬乂交給司馬颙的部將,被燒死;
司馬穎執政,仍回自己的封國;
司馬越挾晉惠帝進攻司馬穎,兵敗,惠帝被司馬穎俘獲,穎逃回封國;
司馬颙派部將占領洛陽;
司馬騰(司馬越的弟弟)與王浚子聯兵攻破司馬穎的封國,穎的部將挾惠帝轉赴長安;
305年
司馬越以奉迎天子的名義起兵,攻打并擊敗司馬颙、司馬穎;
306年
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司馬穎與司馬颙被越所殺,司馬越專權。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總算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