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1038-1227)是黨項人在西部建立的政權。黨項人原居于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陜北。唐末黃巢起義,唐帝傳檄全國勤王。黨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聯合其他力量共同擊敗起義軍。戰斗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唐僖宗賜拓跋思恭“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后被封為夏國公,世代割據相襲。也有說因為他們是漢將李陵之后,賜姓李,其實是恢復他們原來的姓。從此,黨項人有了領地。其轄境包括夏、銀、綏、宥、靜等五州之地,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此后,黨項李氏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諸朝、宋朝。
北宋并吞夏州后,當時的夏州節度使李繼遷不愿投降,因而再次叛宋自占一域。之后,接受遼帝冊封,聯遼抵宋。李繼遷死后,其子李德明繼位,他為人深沉有器度,多權謀。在他在位期間最大特色是“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兩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并伺機向西發展。數年間,匯聚北宋給予的巨額贈賜,收服小蕃,西攻吐蕃和回鶻,奪取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勢力范圍擴展至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由于“依遼和宋”的政策,麻痹了遼、宋,西夏得以專注精力從事農業生產,轄區經濟有了 較大的發展,為其子李元昊建國,打下了基礎。
1032年11月,李元昊繼位,受遼冊,為夏國王。他自號嵬,名吾祖。制定禿發令,令國人皆禿發;自創蕃族文字十二卷,國人皆用蕃文。1037年12月,占據北宋的夏、銀、綏、靜、宥、靈、鹽、會、勝、甘、涼、瓜、沙、肅及定、威、懷、龍等地;設置官署,任命官員;擴充軍力,邊境布防;改革制度,尊孔興學,為建國稱帝做好一切準備,次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西夏疆域 圖片攝制于《中國歷代地圖集》
) 1227年6月,西夏末帝李睍在被元兵圍城半年,兵絕糧盡之下,被迫請降,并約好一個月后獻城。由于李睍的堅守和要求,成吉思汗直至去逝那天,也沒能親眼看到西夏投降的場景。而李睍,最終也因他的堅守,獻城之后,按照成吉思汗的遺言被處死了。西夏都城的軍民,由于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的斡旋下,避免了被屠城的命運, 西夏滅亡,國祚190年。
對于西夏的這段歷史,清朝的史學家戴錫章在其《西夏記》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夫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賢務、置博士弟子員。尊孔子為文宣帝,彬彬乎質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