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手法。國畫傳統的畫法不加底色,疏密聚散皆為留白的布局。以黑白為色調兩極,色域大開,沉重與明亮皆造絕頂,對比強烈,石破天驚。比之于勾、皴、擦、絲、點之類繁復技法,留白似乎是最省力氣了,什么也不用畫,就在整幅畫中里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
中國畫“留白”自覺的歷史產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而成長期則在唐代,確切的依據從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白畫”之說可見。而中國畫之“留白”造美的興盛期則是宋代。隨著人類文明腳步的邁進,基于民族審美心理之必須,繪畫表現中“留白”幾乎成了中國畫的專署,中國畫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處地在描繪自然與理念之間設計畫面虛實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留白”是中國畫造美、審美之必須。
中國畫“留白”的法則
中國傳統繪畫中,“白”可以是天空、是浮云、是流水、是迷霧、是塵壤同一幅畫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處,因與不同的“實景”相配合,即產生了不同話語意義。如近山之頂顛或鎖其腰之“留白”處,或遠空或云霧;近崖埃者,便或水之淼淼或雪之皚皚……由“白”帶來的美感已得到共識,但這種“白”不是畫者于畫面上隨意漏筆而成就的,它是精心設計的產物。“布白”應該是按照一定原則完成的。
首先,“布白”要從全局出發,精心設計。只注重局部的虛實,必定造成畫面的支離破碎,從而失去畫作的整體美感。
其次,“布白”要依據生活邏輯和藝術規律來進行。在表現畫作的虛實景致配置時,不可因約束無形而信馬由韁。 人們是可以因循著聯想完成作者所未表述完全的畫外含義的,這也是“留白”給畫者和觀者賦予的公平權利。
第三,“布白”要有“度”并把握筆與意之間的“關聯”。中國畫所提倡的“意境”在“留白”中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實現。如名筆畫“蘭”多于筆斷意不斷間取得清麗柔美之感;如名筆畫“山”多于錯落參差有致間得到險峻悠遠;如名筆畫“水”多于淡筆了了細微漣間求得浩淼煙煙……其實我們自己也是有此體驗的,于畫面上畫得過多過細,反而覺得失去了淡、遠、空、靈之氣韻,同時也會因此而遠離“雅趣逸境”。畫之空白不可以表述得過于“截然”,要有筆墨上的相對過渡以避免突然“斷裂”的感覺。畫之妙境多在若有若現之間。因此,留白與畫實景要以相應的“度”做“關聯”把持畫面“實景清而空景現”的藝術效果。這里的“關聯”,意義在于實景與空景的過渡合法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