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省是民國時期的北方大省之一,與熱河省、綏遠省以及寧夏省并稱為“塞北四省”。所以狹義的塞北地區其實就是指這四個省份,廣義的塞北泛指長城以北。
新中國成立后,熱河、綏遠、察哈爾三省均被撤銷,而寧夏則變成了自治區,曾經的塞北四省均不存在了。
1912年,中華民國將原先清朝時期的直隸省口北道、綏遠都統、察哈爾部、錫林郭勒盟設置為了察哈爾特別區,簡稱為“察”,這是因為這里是歷史上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活動地區。
1928年,國民政府將察哈爾特別區省級改置為省,這就是察哈爾省的由來。歷史上的察哈爾省包括今天山西省的北部、河北省的北部以及內蒙古的部分地區,面積遼闊。
從地圖上看得出來,察哈爾省和熱河省都是拱衛京畿地區的屏障,因此軍事價值十分重要。不過由于深處塞北、地廣人稀,所以察哈爾省的經濟并不發達。察哈爾省的北部是遼闊的牧場,省內僅有的幾個大城市也只有張家口、大同、宣化等等,所以地廣人稀,全省人口才只有200多萬,還不到一些南方省份的零頭。
解放后,新中國在1952年撤銷了察哈爾省的建制,主要是出于兩點。第一,當時中蘇關系比較融洽,所以察哈爾省的軍事價值已經大大降低。再加上察哈爾省人口稀少、比較貧窮,已經沒有單獨建制的必要了。
第二,新中國為了將擴大內蒙古自治區的轄區面積,將察哈爾省大部份地區、寧夏省的北部地區、綏遠省、熱河省的部分地區都劃進了內蒙古自治區的范圍中。因此,塞北四省的大部分土地都被融入了內蒙古自治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