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現(xiàn)
代
史
綱
要
姓名:李美玲
專業(yè)班級:行政管理11-02 學號:11089215
院系:經(jīng)濟管理學院
讀《沉沒的甲午》后感
記得初次接觸甲午戰(zhàn)爭是在初中歷史課本上,那時候看課本上描寫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zhàn),后在日艦圍攻下,全艦燃起大火,即將船沉大海時,他毅然駕艦撞向日本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于盡。他的死壯烈而悲壯,同時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100多年已經(jīng)過去,此時我正坐在教室閱讀《沉沒的甲午》,塵封的記憶一點點呈現(xiàn)出來。
《沉沒的甲午》是由陳悅先生寫的,這本書與我們以往所讀的有關甲午戰(zhàn)爭的資料不太一樣,它并不是簡單的把戰(zhàn)爭失敗的原因歸結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或者是軍隊、奸臣,也不把廣大清軍將士都定義為愛國者。它將戰(zhàn)爭視為一種極其復雜的人類活動,對甲午戰(zhàn)爭的探討不僅僅局限于軍事層面,更涉足于晚清的政治、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文章了還附了大量的照片,還有有關人物的日記、回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沉沒的甲午》。
爆發(fā)于1894年的甲午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道巨大的傷痕。甲午的結局導致在近代化同一條起跑線上的中、日兩國走上了不同的命運之路,現(xiàn)代南北朝鮮的爭端、臺灣問題都與甲午戰(zhàn)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那么甲午戰(zhàn)敗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們以往的印象無非是清政府的無能、軍隊的實力差、武器裝備落后、封建制度的腐敗等,這些在本書中也有提到。清末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國內興起了創(chuàng)辦近代西式海軍的浪潮。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李鴻章開始建設北洋海軍,購買先進船艦裝備,聘請外國軍官,并模仿英國海軍模式,嚴格訓練與日本開始了軍事競賽。然而從1888年之后,清政府認為海軍建設已經(jīng)一勞永逸,嚴令禁止再購新的軍火。這就出現(xiàn)了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時,中國只有8艘早已過時的軍艦,而日本擁有主力軍艦31艘,這場戰(zhàn)爭還沒開始前,中國就已經(jīng)輸了。而朝廷的清流言官,目光短淺,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整天就知道批李鴻章,完全不顧中、日軍事實力的差距,還經(jīng)常誣陷在前線奮戰(zhàn)的將士,令他們含冤而死,如盛軍統(tǒng)領衛(wèi)汝貴,而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之死堪稱甲午戰(zhàn)史上最為悲壯蒼涼的一幕。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怎么可能勝利呢!
除了介紹上面所說的原因以外,陳悅先生還描寫了很多人物,以及他們在戰(zhàn)前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對甲午戰(zhàn)爭結局的影響。首先是袁世凱。當時任駐朝通商事務總辦的袁世凱,在甲申事變后深得李鴻章的欣賞,然而倚靠叔父輩的人際關系提拔起來的袁世凱,對外交事務完全不通。在進駐朝鮮后,便以太上皇的摸樣,大包大攬,對朝鮮一切內政外交事務予以干涉,飛揚跋扈,目空一切,而對野心勃勃的日本完全沒有警戒之心。我們都知道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導火索是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清朝派兵鎮(zhèn)壓,由此和日本扯破臉。而正是袁世凱對外交的一竅不通,朝鮮政府才在此時請援,李鴻章同意出兵,也是因為袁世凱的一份電報的誤導。就這樣,中國的災難從此開始。考卷及答案
書中對“致遠”艦沉沒的原因也提出了質疑。關于“致遠”艦沖向日本艦隊的用意,一直以來比較普遍的觀點是,鄧世昌想要撞擊日本最新銳的軍艦“吉野”,與之同歸于盡。但是雖然在中國的報告、檔案里記錄比比皆是,日本公開的戰(zhàn)史中卻幾乎沒有記載。作者顯然更傾向于海軍史學家?guī)靹谒沟挠^點,認為當時“致遠”艦可能是魚雷發(fā)射艙中彈,魚雷被引爆,最終導致軍艦爆炸沉沒。但不管怎么樣,鄧世昌的愛國情懷會永遠讓人們記住的,他保持了一個中國海軍軍人的尊嚴。
這里面我最討厭的就是當時任山東省巡撫的李秉衡,真是給姓李的丟人啊。他曾經(jīng)是李鴻章的部下,但由于種種原因,他又投下了清流大佬張之洞的麾下,所以當然不會給李鴻章號果子吃。剛上任就與李鴻章處處作對,置李鴻章的話與不顧。李曾不止一次的向他轉告威海榮成一帶急需加強海防,因為這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然而李秉衡卻對此置若罔聞,沒有做任何防御安排。不僅如此,他對朝廷鼓吹自己已經(jīng)做好戰(zhàn)爭部署,隨時準備戰(zhàn)斗。在危急的國難的面前,還顧及自身的利益,在甲午戰(zhàn)爭中不乏像李秉衡這樣的人。終于在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防御薄弱的榮成灣成功登陸。2月12日,北洋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幾天后,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朝廷的清流言官只知道一味地指責李鴻章、丁汝昌等人,完全沒有注意到山東巡撫李秉衡,荒唐的是,后來李秉衡也加入討伐的隊伍中來。
李鴻章,一直被人們認為是賣國求榮的人,幾乎成了“漢奸”、“賣國賊”的代名詞,是個全盤否定歷史人物。他的名聲不比汪精衛(wèi)好多少。但有多少人知道,在李鴻章生活的那個年代,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史實。中國許多不平等條約都是由李鴻章簽訂的,但是李鴻章只是奉命收拾殘局,所有條款都經(jīng)朝廷同意,他沒有背著最高統(tǒng)治當局出賣過任何國家權益,更沒有這個權力。如果要追究責任的話,應該清算的是清朝腐朽的統(tǒng)治者們的誤國大罪。譚嗣同曾對李鴻章評價道:“當時朝廷內外對西方軍事、內政和外交稍知之者,惟一合肥(指李鴻章)。”譚嗣同與他是同時代的人,又是頗有見識懂得維新的之士,而又并非李鴻章的部下,這些親身經(jīng)歷所得到的感觸,頗值得后人重視。這個在本書中也有體現(xiàn),當時對中、日軍事實力最清楚的就是李鴻章,而且他不止一次上奏朝廷購買軍火,更新軍艦,可當時沒人理他。總之,李鴻章對中國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他對中國所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就算有過錯,也是情有可原。孔子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們應該以客觀的角度,來正確評價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甲午戰(zhàn)爭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雖然我們處于和平年代,但我們仍要居安思危,加強國防建設,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從此刻開始努力,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