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我今天第二次走在去圖書館的路上,我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還有一半的信心的話,那么,這會兒,肯定是所剩無幾了。
我這么說,肯定有很多人義憤填膺,但是我想說的是,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還沒有說一句話呢,其它人就至少先看我怎么說完吧。
圖書館借閱的樣本書本今天就到期了,我依期去還書。不料,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細雨,一行人到達圖書館的時候,傘也濕的差不多了。傘架上放了不到10把傘,我很鎮定地將傘放在傘架上,有同學提醒,要不要拿進去,我還嗔笑,怎么可能會有人要這把傘啊?誒!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傘還就真的沒有了。
一改往常的憤青行徑,我沒有怒火中燒,沒有當場開罵,不管旁邊人的感受;我只無奈說了句“大學生這大學白上了”。
我并不可惜這把傘,我可惜我們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不值幾個錢。在將傘放在傘架的時候,我不是沒有猶豫過,但是信任感還是滿滿占據了我的思想。我甚至覺得我的想法有一些多余,一個來圖書館看書、借書、自習的同學,怎么可能呢?哪怕事情發生之后,我還是很不明白,Why?不是我自視甚高,可是我認為一個至少受過教育的人是不會做出這種沒有道德的事的。我為什么不把傘帶進圖書館,是我相信,沒有人會做出這種事的。可是,結果卻讓我大跌眼鏡(哪怕我不戴眼鏡)。
其實,冷靜下來想想,這樣的事真是不勝枚舉。不管是高中還是大學,都有很多同學的熱水瓶被偷;撿到飯卡就直接去超市刷卡;在圖書館強搶位置......沒錯,這些都是小事,很多時候,我們當時很氣憤,可是沒多久就平衡了,因為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多得我們都習以為常了,都不覺得這是一件事了。
從當時的忿忿不平到如今的漠然冷淡,就因為發生的太多?就應該這樣一直無視下去嗎?這是一個死角,我猜中國所有的學校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學校管不著,也管不了。反正中國的學校就是這樣,只要分數高,就不會出現太大的道德問題,在大學也免不了。可是,明明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道德問題。不說了,說到底還是教育制度問題。從小到大,任何一所學校的教育宗旨都是高分高能,低分無能。哪怕現狀堪憂,我相信有很多能人志士想要改革,但是在這種制度之下,很多措施都無法真正落實,教育改革也就這么一拖再拖,以至于雷聲大雨點小,甚至連一絲兒風都沒有飄過。
從小到大,沒有一個老師這樣對我們說過,“來,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談談做人的問題。”沒有。倒是有這樣一兩個老師曾經在上課時提到,“哪怕你成績不好,也不可以偷看、作弊,要實事求是,這涉及到你做人的原則。不是你的,堅決不能要。”或也有老師帶著提到做一個正直的人很重要,但具體的就是一大片與此無關的書本知識了。知識是偷不得的,竟不曾告訴我們任何東西都是偷不得的。
素質教育啊,你何曾素質過?你敢不敢不要那么重視高中那群孩子的書面分數,你敢不敢聽聽人家復讀生的心聲,你敢不敢多設節體育課、道德課而不是那些沒有實際意義又沒有人聽的習題課?
我第二次去圖書館的時候,對道德還是抱有一定的信心的,我甚至還在那兒等了幾分鐘。隨便,說我什么都好,反正我是沒能找回遺失的道德。
我覺得十分可能,慢慢的,什么都不敢相信了。金融危機有渡過的時刻,可是,信任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