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牛街北口進去,奶酪魏、吐魯番餐廳、洪記小吃店、牛街清真超市美食城(伊寶荷葉甑糕、白記年糕、大順齋糖火燒)、聚寶源涮羊肉,再至第一個路口左轉輸入胡同,由寶記豆汁店始,隨后右轉教子胡同,再由南橫西街折回牛街,成為一個圓環路線,一網打盡。
前些日子,民謠歌手趙雷的一首《成都》,火遍了大江南北。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勾起了很多人對那座城市的回憶。
無論哪個城市,都有幾條有故事的街。 林語堂曾在《輝煌的北京》里說:
一個城市即使尚未臻于完美,人們也依舊會喜歡它,還要留戀其旁的山巒、河流。即使人們很少去游覽,有關那些勝地的古老故事也會使整個城市充滿活力。
自明清以來,北京作為“首善之區”,它的街道、建筑和公園,有延續百年的古老故事,也有不斷變更的新貌。
今天,就帶您在北京的牛街走一走。
牛街不是“街”
如果您初次來北京,打車奔牛街去,司機師傅一準兒會問,您去牛街哪兒啊?
因為在大多數北京人眼里,牛街不是一條街,而是北起兩廣大街,南到南橫街,東邊挨著輸入胡同,西邊緊鄰牛街大街四條的那一片兒。
牛街不是街,一開始也不這么叫。據《北京牛街志書·岡志》記載:
明,宣武門之西南,地勢高聳,居教人數十家,稱曰“岡上”。
可見,明朝時候這里叫“岡上”。清代以后,由于這里有很多牛羊肉攤販,又被叫做“牛肉胡同”。
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稱:“白紙坊,五牌二十一鋪,在新城廣寧門、右安門西南角有牛肉胡同、大圣安寺、小圣安寺、教子胡同”。
位于北京西南的牛街,是回民的聚集地。據老一輩人講,解放前牛街的居民全是回民,到現在仍有一半左右是回民。
回民家里喜歡種“石榴”,牛街在明清時期有很多石榴樹,因此也叫“石榴街”、“榴街”。
牛街清真寺里的穆斯林
“榴”諧音“牛”,再加上這里有很多賣牛羊肉的攤子,時間久了,北京人就叫“牛街”更順口。
在新中國成立前,牛街算是北京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地兒,許多居民都以賣切糕、賣牛羊肉為生,被稱作“兩把刀”的買賣。
然而,正是這“兩把刀”的買賣,撐起了北京的一條清真美食街。
宣武小吃在牛街
有句老話說:“北京的小吃在宣武,宣武的小吃在牛街。”
如今宣武并到了西城,但每一個愛吃的人,都不舍晝夜地奔向這里。 牛街清真小吃店鋪的門口,永遠都排著等待美食的長隊。
牛街的小吃,以做工考究、色香味美而著名,年糕李的年糕、松肉,爆肚滿的五香燒牛肉,炸糕、碗兒糕、江米涼糕、豌豆黃兒、蜜三刀、火燒、麻花兒、墩兒餑餑......
你能想到的清真美食,在這里幾乎沒有吃不著的,多到你根本停不下來。
如果您要是個老北京人,閉著眼聞著味兒都能摸著常去的門臉兒,買兩塊洪記的炸糕,打包幾只羊蹄兒,回家打打牙祭。
慕名而來的游客,掃遍牛街美食后,總結出一條“吃貨”最佳路線來:
從牛街北口進去,奶酪魏、吐魯番餐廳、洪記小吃店、牛街清真超市美食城(伊寶荷葉甑糕、白記年糕、大順齋糖火燒)、聚寶源涮羊肉,再至第一個路口左轉輸入胡同,由寶記豆汁店始,隨后右轉教子胡同,再由南橫西街折回牛街,成為一個圓環路線,一網打盡。
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芝麻君覺得,吃貨的天堂,應該就是北京牛街的模樣吧。
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
有穆斯林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牛街之“牛”,不止這些幾天幾夜都吃不完的美食,那里還有北京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清真寺。
牛街清真寺始建于遼圣宗統和十四年(996年),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比故宮的年頭兒還長的多。
推薦
字號調整: A- A A+
和我在北京的牛街走一走,爆肚炸糕涮羊肉…
發布時間:2017-02-14 10:44:12
發布時間:2017-02-14 10:44:12 文章來源:芝麻匠通訊社 作者:張小英 網絡編輯:張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