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如果處理得不好,會對幼兒日后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那么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
小學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有何不同?
幼兒園和小學是相互銜接的兩個教育階段。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在教育性質、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幼兒園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小學教育則屬于義務教育。
2.幼兒園教育是'教養并重',小學教育則是'以教為主'。
3.幼兒園課程是綜合性的,小學課程則以分科為主。
4.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以游戲為主,小學則以課堂教學為主。
幼小銜接,家長應持怎樣的態度?
首先,要激發孩子上小學的熱情。千萬不要用'上學就要受苦頭'等話來嚇孩子,而是要說一些欣賞與鼓勵的話,如:'你真的長大了'、'你越來越像小學生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上小學很光榮、很自豪。
其次,應全面關注孩子的發展。一般而言,孩子對學習是否有興趣,生活是否有規律,在集體中是否合群,這幾個方面情況往往影響其入學后的適應性。家長需要時時關注孩子在這些方面的發展,讓其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
最后,出現問題時要和孩子一起面對,并給予積極的暗示。如:'你可真有毅力啊'、'你做得不錯,但如果……可以更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成長過程。
幼小銜接家長要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在幼小銜接時期,家長往往特別關注孩子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以下這些內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情況時作參考:
1.孩子是否對上小學充滿期待與向往?
2.孩子是否能與周圍同伴友好相處?
3.孩子離開家人進入陌生環境后是否沮喪?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與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對閱讀是否感興趣,能否回答相關問題?
6.孩子是否能獨立完成系鞋帶、戴圍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會照顧自己,如主動飲水、根據冷熱自己穿脫衣等?
8.孩子是否會重復簡單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練地使用紙、顏料、剪刀、膠水、水彩筆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夠同時記住兩個或三個任務,并執行這些任務?
11.孩子是否能說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人的姓名、電話號碼?
12.孩子是否會承認自己不懂,而主動請求幫助?
請考慮以上這些問題,看看您的孩子做得怎么樣了,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入學準備的培養和教育。
如何指導孩子暑期有規律地生活?
作息有規律也是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
1.逐步幫助孩子樹立時間觀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廁所、做作業等)之前,要讓他作好充分準備,明確需要完成的時間。一旦開始,就不允許以各種借口來拖延時間(如:來回走動)。另外,可為孩子準備一個定時的小鬧鐘,規定好時間限制,讓孩子自我監督,自己控制時間。
2.安排孩子相對穩定的作息時間。家長最好能與孩子共同制作一張作息時間表,貼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時間表去做相應的事。
3.作息有序與靈活調整相結合。孩子升入小學后,在作息時間上,會有許多意外的變化,為了增強孩子的適應性,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安排一兩次打破常規時間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觀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賽等。如果過分遵守作息時間,孩子的適應性反而會大大降低。
要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嗎?
孩子入學前,一些家長往往擔心孩子的知識儲備不足,難以應對小學的學習,其實這樣的顧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還有一些家長提前讓孩子學習唐詩、運算、英語等相關知識,這種做法也不足取。
一方面,盡管一年級的知識簡單,但是家長未必能正確地教給孩子,如果采取了不符合兒童特點的方法,往往容易損害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孩子在家里掌握了本該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后,在課堂上聽講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不容易養成良好的聽講習慣,會影響以后的學習質量。
因此,建議您不要在意孩子掌握知識的多少,而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以下幾方面可供您嘗試:
1.讓孩子說出自己所做事情的名稱和內容,或者看圖說話。您還可以通過命名游戲、談話、唱歌等活動,引導孩子運用口語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每天晚上安排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一同閱讀。仔細傾聽孩子對故事的描述,問一些和故事有關的問題,促進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3.與孩子一起創設學習漢字的環境。隨時隨地和孩子一起認讀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漢字,培養孩子對漢字的興趣與敏感度。
4.從周圍生活中引導孩子感知并學習數字、形狀、數量關系等方面的知識,啟迪和保持孩子對數學世界的好奇、興趣和探究的愿望。
入學前,家長應培養孩子哪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學準備的必要內容。入學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
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用好的東西及時歸位,保持整潔。
3.能正確處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
4.能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5.比較合理地計劃并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活動內容。
入學后,家長如何與老師進行溝通?
家長不妨采取以下方法與老師溝通:
1.通過多種方式與老師經常保持聯系。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長會、教師家訪時與教師作個別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條、電話、短信、網絡等形式及時地與教師互通信息,更多了解孩子近階段在學校中的一些表現。
2.向老師客觀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現,以便教師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3.傾聽老師對孩子的評價,正確看待教師對孩子的批評。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入學的自信心?
自信心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逐漸養成的。作為家長,要為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創造條件。
首先,不要隨意比較,尤其要切忌把您孩子的短處與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較。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指紋,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的唯一,因為他們,世界才豐富多彩。
其次,要善于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大膽激勵。每個孩子都有長處,您不妨從日常生活中,從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尋找,并告訴孩子'XX事,你做得真棒'。
第三,創造機會,積累自信心。您不妨在家中設計并進行孩子擅長的游戲活動,如:與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游戲,設置一些能夠實現的小目標,讓孩子在完成任務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讓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最棒的。
家長需培養孩子哪些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一般是指和學習有關的、由良好的心理素質支配下的行為和習慣。對于剛入學的孩子,家長特別要關心孩子一些有利于學習和學校生活的習慣,如:
1.傾聽和提問的習慣
2.表達和發言的習慣
3.閱讀和書寫的習慣
4.記憶和思考的習慣
5.遵紀和守時的習慣
6.合作和分享的習慣
這樣既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責任心,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體驗學習的快樂,又可以增長知識,提高學習效率,這種習慣會是受益終身的。
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業習慣,家長可從哪些方面入手?
在孩子剛入學時就重視培養他們良好的作業習慣,對孩子形成責任意識、任務意識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質很重要。家長不妨從這幾個基本的方面入手:
1.給孩子創設一個靜心作業的環境。準備一個學習的空間,有桌椅、臺燈、小書架等,孩子回到家后可以在這個'區域'做自己的事情。
2.要注意讓孩子定下心來做作業,不可以一會兒吃吃東西,一會兒看看電視,要養成專心做作業的習慣。
3.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幫助他逐步形成時間觀念。
4.要幫助孩子養成回家后先完成作業、再玩耍的習慣。
5.提醒孩子牢牢記住做作業是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任務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會更輕松、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