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宴前的禮儀
當收到宴請請柬決定赴宴或組織一次宴請又明確自己必須參加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宴請的時間和地點。
大眾通常會有這樣一個誤區,認為一定要提前到才顯得自己懂禮,其實不然。
從時間上講,提前一二分鐘、正點,或遲一二分鐘到達都是最為適宜的,過早或過晚都是失禮的。
同時,既然你已經答應赴宴,就要對主人和客人負責,這就要求你應對宴請所需時間給予充裕的安排,不要點個卯就離開,你以為很瀟灑,但事實上赴宴卻逗留時間過短同樣是失禮的。
從地點上講,我們要對宴請的地點以及行經的路線事先做到心中有數,因為這是準時到達宴請場所的重要保證。
假如是對宴請活動富有經驗的朋友,一定還會對請柬上注有的桌次號碼牢記在心,免得到宴請場所后東張西望,有失風度。
在中國的飲食禮儀中,坐在哪里非常重要,這既體現著個人素養,又決定整個宴會的氣氛。
我們見過太多人,一進門不管不顧,隨便挑個方便的位置就坐下,既不管其他人是否坐下,更不在乎他們應該坐在哪里,自己是否霸占了他人的位置。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歷,如果沒有專門分配座位的人或者是這個人也一知半解,場面一下子就會變得非?;靵y和尷尬。
幾乎所有成年人都知道飯桌上講究座次,模模糊糊記得有“主座”“副陪”“主陪”這么一回事,可真要讓你安排其座位,很多時候就會手忙腳亂:
哎呀那個啥,以左為尊還是以右為尊來著?圓桌和八仙桌怎么安排?媽呀,大宴上這么多桌子真是急死人??!
哈哈別著急,慢慢往下看,你要的答案都有。
首先,講一下不同位置上的人需要承擔什么角色。
主座,也就是距離門口最遠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對面坐的是邀請人的助理,也即副陪,主賓和副主賓分別坐在邀請人的右側和左側,位居第三位,第四位的客人分別坐在助理的右側和左側。
這里一定要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讓邀請人和客人面對而坐,或讓客人坐在主桌上都算失禮。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中國的文化是不讓客人感到緊張,因此邀請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自己的部下或晚輩也可被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過分配座位,中國人暗示誰對自己最重要。
第二,不同場景下如何安排座位?
有七點技巧,強烈建議收藏并時時復習,搖身一變成為餐桌禮儀小達人!
1、作為年輕人,千萬千萬不要輕易落座。
不能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要林妹妹進大觀園,小心謹慎。
要等領導先坐下,或者類似辦公室主任這樣的角色把座位安排好,讓你坐哪里,你最后一個坐下,才是萬無一失。
2、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關于這一點我會在后面單獨解釋)
3、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于右側。
4、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
5、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6、如果你是主人,你就應該提前到達就餐地點,然后在靠門位置等待,并為來賓引座。
7、如果你是被邀請者,那么就應該聽從東道主安排然后入座,切忌隨便找個位置趕快坐下!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老板出席,你應該將老板引至主座,請客戶最高級別的坐在主座左側位置。除非這次招待對象的領導級別非常高。
首先聲明一點,不論是以左為尊還是以右為尊,古書中都有記載,也就是說不存在絕對對錯,那么現代飯局上到底應該按哪個來?
看完接下來的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夠找到答案。
我國左為上的淵源
古時候有“左臣右相”、“左文右武”排列之說。
據說這是根據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凡設左、右丞相的,均以左丞相為尊,故宮中東宮尊于西宮,東宮建在左邊,西宮在右邊,封建社會“左吉右兇”、“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等延續下來的。
“虛左以待”
《史記》中記載了戰國時期信陵君魏公子無忌救趙的故事,“魏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虛左,就是把車上左邊的座位空出來,讓侯贏坐。侯贏乃一守城門老頭,后幫魏公子出招,使其掌握兵權。從那以后,我們的語言中就出現了“虛左以待”這個成語。
鴻門宴
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也是把左邊視為上首。
《史記》寫到:“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楚人習慣以東向為尊。項羽作為主人,居上位;而項伯是其叔父,亦應居尊位;亞父范增作為項羽長輩謀士,地位自然也高于劉邦,所以在左邊就位;劉邦作為客人,本應坐在顯要的位置,但他在劉項之爭中處于劣勢,只好屈居下位,故在右邊。
右貴左賤之說
與東方不同,西方文化則認為右貴左賤,有兩種淵源之說。
古代君主為防暗殺腰間佩劍,而不準近臣帶刀過殿。如果有人抓其劍柄,不讓出劍,這樣有可能被人行刺。一般劍柄位于身體的右側,為安全起見,君主就將最信任的人安排在自己的右手邊,以防不測。
另一種說法是,“以右為貴”的習俗出自基督教義中耶穌的預言。耶穌臨死前,在羅馬猶太總督面前對法官們說:
“從現在開始,人之子(指他本人)將會被安排坐在偉大的上帝右手邊”。在最后的審判里,上帝的選民站在了上帝的右手邊,而入地獄者則站到了上帝的左手邊。因此,就有了右貴左賤的習俗。
總結一下,入鄉隨俗,在中國宴會上,統一“尚左尊東”,而非“以右為尊”。
一旦你到了宴請場所,并找到了自己入座的桌次以后,便要注意桌子的席位卡是否寫著自己的名字,不可隨意亂坐。
只有認準了自己的桌次和席位,而主人或主賓又已經入坐的情況下,才可從椅子的左方入坐。
入坐后,坐姿要端正,切不可用手托腮或將雙臂同時放在桌上,也不要隨意翻動菜單,擺弄餐具或餐巾,這些舉動都會給人以迫不及待的壞印象。
解決一雙空手的最好辦法就是將其放在自己的大腿上。盡管別人看不見,但同樣也應該守規矩,要平放在本人的座位下,把腳擱在椅檔上或伸出去踢著別人都會使人尷尬。
接下來這點非常重要!時刻記住你來這個飯局是為了做什么?吃飯絕對應該排在最后一位,重要的是結交人脈。
因此,進餐前要與周圍的客人互相結識、交流,這是結交新朋友的好時機。
當坐定后,服務人員有時還會遞上一方濕毛巾,此時應禮貌地接下并輕輕擦拭自己的雙手和嘴角,記住,這小毛巾絕不是用來擦臉,更不能用它擦頸脖或手臂,不管是怎樣的汗流夾背。
另外還有一點絕大部分人都會忽視,那就是切忌將小包放在桌上,大衣搭在椅背上。
在參加比較正式的宴請或者用西餐時,這樣的做法不啻于將光腳丫放在桌面和把內衣掛在那里。
正確做法是,就餐時除了錢包之類的小皮包外,不要把東西放在桌面上;任何衣服都不要搭在椅背上。
當主人示意用餐可以開始,便可將桌上的餐巾抖開,平推在自己的雙腿上。
但請注意,中式餐是將餐巾全部打開,西式午餐也是如此,而西式晚餐則是將餐巾打開到對折為止。
值得注意的是,將餐巾塞在頸脖里或系在褲腰帶上的做法早已過時,把餐巾用來擦洗餐具或酒具的做法更是地地道道的失禮行為,因為這至少表明對餐酒具的清潔持懷疑態度。
假如中途需要離開一下時,可將餐巾稍微折一下放置到桌上,而決不能將餐巾放在椅子上,因為這才是給人最不潔的感覺。
就餐完畢,很多人拍拍屁股站起來就走了,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可能并不是為了躲賬單,僅僅是因為不懂禮節,不管什么原因,最后一步出錯,也會前功盡棄。
那么離席時要注意什么呢?
如果是中途離席,要牢記以下技巧:
常見一場宴會進行得正熱烈的時候,因為有人想離開,而引起眾人一哄而散的結果,使主辦人急得直跳腳。
欲避免這種煞風景的后果,當你要中途離開時,千萬別和談話圈里的每一個人一一告別,只要悄悄地和身邊的兩、三個人打個招呼,然后離去便可。
中途離開酒會現場,一定要向邀請你來的主人說明、致歉,不可一溜煙便不見了。宴會結束退席時,應向主人致謝,對宴會的組織及菜肴的豐盛精美表示稱贊。
和主人打過招呼,應該馬上就走,不要拉著主人在大門大聊個沒完。因為當天對方要做的事很多,現場也還有許多客人等待他(她)去招呼,你占了主人太多時間,會造成他(她)在其他客人面前失禮。
還有一些人參加酒會、茶會,當中途準備離去時,會一一問他(她)所認識的每一個人要不要一塊走!
這就是犯了大忌!本來熱熱鬧鬧的場面,被這樣的人這么一鼓動,一下子便提前散場了。這種鬧場的事,最難被宴會主人諒解,一個有風度的人,可千萬不要犯下這種錯誤。
另外還有,點菜技巧、上菜順序、餐具使用禮儀、進餐禮儀、酒桌話術、敬酒、勸酒、拒酒技巧和禁忌、飲酒禮儀、職場人必知酒桌潛規則、就餐意外的處理、結賬等內容,限于篇幅,如果都在此一篇呈現,必然泛泛而談,不能給伙伴們帶來實質性幫助,故安排在接下來的幾期文章中,井井會一一解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