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不喜歡孩子發脾氣,可生氣和開心都只是正常情緒中的一種,教會孩子接納情緒,孩子才能夠更好地控制它。如果不會處理甚至不愿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喜怒無常、不會表達,做出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事。
這個道理是蘇菲告訴我的,她是凱迪克銀獎繪本《When Sophie Gets Angry》(中文譯本《菲菲生氣了》)的主人公。這是作者莫莉·卞送給媽媽們的一本淺顯卻又充滿智慧的情緒管理秘籍。
不管是媽媽還是孩子,它都能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生氣時的樣子,也知道了怎樣面對生氣的自己。
這天蘇菲生氣了……
蘇菲正在玩大猩猩時,
姐姐走了過來,
“輪到我了”,姐姐說。
“不行!”蘇菲說。
“行。”媽媽說。
“蘇菲,是該她玩了。”
姐姐用力奪走了大猩猩……
蘇菲跌倒在卡車上。
噢,這下蘇菲可生氣了!
(看,她瞪著眼睛,小辮都翹了起來!)
她踢打,她尖叫,她想把所有的東西都砸碎。
她發出火紅、火紅的咆哮
蘇菲是一座就要爆發的火山
她生氣了……
非常非常的生氣……
砰!
她跑出了門!
她跑啊,跑啊,一直跑到再也跑不動了。
然后,
她哭了一會兒。
她看看石頭,
看看大樹,又看看羊古草,
她聽見了鳥叫。
蘇菲來到老榛樹下,
她爬了上去。
她感覺到微風輕吹著頭發,
她看著流水和浪花。
這個遼闊的世界安慰了她
蘇菲覺得好多了,她爬下樹……
往家里走……
屋子里暖暖的,香香的。
看見蘇菲回來,每個人都很高興。
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而且,蘇菲也不再生氣了。
Jo媽說:誰家沒有這樣一個小蘇菲,生氣的時候撅起了嘴、漲紅了臉,像座快要爆發的火山。“不許哭!”、“知道錯了沒有!”……孩子越是發飆大人越是喜歡說這樣的話,不給負面情緒留出一丁點的紓解余地。這樣做的結果無非是兩個極端,要么孩子變得怯懦膽小,不會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感;要么乖張沖動,用偏激的方式處理問題。
看看蘇菲的家人是怎么做的,在蘇菲生氣的整個過程中,媽媽沒有不停的地說教,而是給她跺腳,尖叫,大聲吼的機會,這就是對孩子情緒接納的最好表現。 孩子有生氣的權利,同時也應該有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等蘇菲回家,不去問“還生氣嗎?”“你看,你那么做不對……”就當做什么都沒發生,不去翻舊賬。
而蘇菲呢,她試著轉移注意力,多去感受美好的事物,全書的精華就在廣闊的世界安慰了她,進而她接納了自己生氣的舉動:生氣很正常嘛,就像高興一樣,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等氣消了,所有人都會迎接我回到溫暖的家。
當我第一次和孩子讀這本書,覺得心一下就被刺穿了,這本書何嘗不是寫給大人的。
很多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面對瑣事和挫折,火噌的就冒上來了,然后大喊大罵甚至動手,我們的行為跟孩子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這樣?正是因為在童年時期,情緒沒有得到足夠的釋放,又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長期壓抑導致的。而長大了,我們的情緒宣泄可以由著性子不顧后果,可卻對我們最愛的人造成了傷害。
跟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也是改進自己的一個機會,跟孩子一起感受愛與尊重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