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書文《三略·中略》全文·注釋·譯文
  三略·中略
  
  2.1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①,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②,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 君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 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③,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④,王職不廢⑤。雖有甲兵之備,而無斗戰之患。 君無疑于臣,臣無疑于主。 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⑥,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 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注釋】
  
  ①三皇:傳說中遠古的帝王,說法不—,下面列舉七種:1.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2.天皇、地皇、人皇(《史記.補三皇本紀》引《河圖》、《三五歷》);3.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皇霸》引《春秋緯運斗樞》);4.燧人、伏羲、神農(《風俗通義.皇霸》引《禮緯含文嘉》);5.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號》);6.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7.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序》、《帝王世紀》)。
  
  ②帝:指傳說中的五帝,說法不—,下面列舉四種: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世本》、《大戴禮.五帝德》、《史記.五帝本紀》);2.太 (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 、顓頊(《禮記.月令》);3.伏羲(太 )、神農(炎帝)、黃帝、堯、舜(《易.系辭下》);4.少昊、顓頊、帝辛(帝嚳)、堯、舜(《尚書序)、(帝王世紀》)。
  
  ③王:指三王,即夏、商、周三代的創始人夏禹、商湯、周文王(—說將周文王、周武王并為—王)。
  
  ④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日會,殷見日同。”鄭玄注:“時見者,言無常期;殷,猶眾也。”也就是說,諸侯有事即朝見叫會,眾諸侯同時朝見叫同,合在—起說,泛指朝見。
  
  ⑤王職:朝廷的官職。 《左傳.定公四年》:“取于有閻之土,以供王職。”
  
  ⑥霸:指春秋五霸,說法不—,下面列舉三種:1.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2.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孟子.告子下》趙岐注);3.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趙王勾踐(《荀子.王霸》楊諒注)。
  
  【譯文】
  
  三皇沒有言論而教化流行四海,所以天下人都不知道歸功于誰。
  
  五帝體察天效法地,有言論、有命令,從而天下太平。 君臣有功互相推讓,四海之內教化傳布,百姓不知出現這樣局面的原因。 所以使用臣下不必依靠禮請和獎賞有功,君臣關系就能和美而沒有妨礙。
  
  三王用道制約人,使人心悅誠服;設立規矩防備世道衰退,使天下諸侯前來朝見,朝廷的官職不廢。 雖有甲胄兵器準備,卻沒有戰爭的禍患。 君主對臣下沒有懷疑,臣下對君主也沒有懷疑。 國家穩定君主平安,臣下以大義身退,君臣之間也能和美而沒有妨礙。
  
  五霸用權術制約士,用信任結交士,用獎賞使用士。 信任減弱士就會疏遠,獎賞減少士就會不服從命令。
  
  【段意】
  
  本段描述了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的政治情況,具有明顯的厚古薄今色彩。按照他的說法,時代越古越理想,社會越發展人心越不古,離理想社會越遠,顯然是—種倒退的理論。
  
  2.2 《軍勢》曰①:“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
  
  【注釋】
  
  ①《軍勢》:古代兵書,已失傳。
  
  【譯文】
  
  《軍勢》說:“出兵行軍,將帥軍務在于自行決斷;如果一進一退都由朝廷控制,那么戰功難成。”
  
  【段意】
  
  本段說的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
  
  2.3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①,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注釋】
  
  ①邀趨其利:遨,求;如“邀功”即求功。 趨利,意也為求利。 “邀趨”疊用,有強調熱衷于求利之意。
  
  【譯文】
  
  《軍勢》說:“使用有智謀的人,使用勇敢的人,使用貪婪的人,使用愚笨的人:有智謀的人樂于建功立業,勇敢的人喜好實現他的志向,貪婪的人熱哀于求取利祿,愚笨的人不知顧惜性命,根據他們最根本的特點來使用他們,這是軍中微妙的權術。”
  
  【段意】
  
  本段講述要使士兵效死,就要根據他們不同的特點來使用他們。
  
  2.4 《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①,為其惑眾。 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于下。”
  

  【注釋】

    ①辯士:能言善辯的人。 《韓詩外傳》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譯文】
  
  《軍勢》說:“不要讓能言善辯的人談說敵人的好處,因為他會惑亂眾人。 不要讓仁慈的人主管錢財,因為他會多給予錢財以附和下面。”
  
  【段意】
  
  本段講的是經驗之談。 不讓辯士談說敵美,不讓仁者主管錢財,都是為了防止產生不利于軍隊的負面影響。
  
  2.5 《軍勢》曰:“禁巫祝①,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兇。”
  
  【注釋】
  
  ①巫祝:古代搞迷信,妄稱能通鬼神、卜吉兇的人。 《史記.荀卿列傳》:“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極祥。”
  
  【譯文】
  
  《軍勢》說:“禁止巫祝,不準為官兵卜問軍事上的吉兇。”
  
  【段意】
  
  本段講述軍中禁止巫祝搞迷信活動,顯然也是為了防止擾亂軍心。
  
  2.6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①。 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注釋】
  
  ①義士:有節操的人。 《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杜預注:“蓋伯夷之屬。”
  
  【譯文】
  
  《軍勢》說:“使用有節操的人不用錢財。 所以有節操的人不為不仁的人效死,聰明的人不為昏庸的君主謀劃。”
  
  【段意】
  
  1.11 說:“軍無財,士不來。”是對—般的士而言。 本段則強調“使義士不以財”,兩段互相補充。
  
  2.7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 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①。
  
  【注釋】
  
  ①身蹶:栽跟頭。 《戰國策.秦策二》:“恐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史記.范睢列傳》采用此段,譯“身蹶”為“身死”。 是司馬遷理解“身蹶”即為“身死”。
  
  【譯文】
  
  君主不可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臣下就會背叛;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就會喪失權力。 臣下不可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就沒有什么可以事奉君主的;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國家就會衰弱,威嚴太盛則會栽跟頭。
  
  【段意】
  
  本段講述君主和臣下都需要“德”和“威”。 在臣下“不可以無威”之下又補充了—句“威多則身蹶”,說明臣下的“威”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君“威”之下。
  
  2.8 故圣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 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①。 世亂,則叛逆生;王澤渴,則盟誓相誅伐。 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②,然后加之以權變。 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注釋】
  
  ①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 王六軍,次國二軍,小國—軍。”方伯,商、周時—方諸侯之長。 如周文王曾為殷末西方之方伯,稱西伯昌。 《禮記.王制》:“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 ②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參1.1。
  
  【譯文】
  
  所以圣王統治天下,觀察盛衰,考慮得失,而定下制度。 所以諸侯兩個軍,方伯三個軍,天子六個軍。 天下混亂,就會產生叛逆;天子的恩澤竭盡,諸侯就會結盟立誓互相攻伐。 德政相同勢均力敵,誰也消滅不了誰,就收攬英雄的心,與眾人同好惡,然后再加上權術機變。 所以不用計策就無法決嫌定疑,不出奇招就不能破奸滅寇,不施陰謀就不能成功。
  
  【段意】
  
  本段主要討論了亂世諸侯互相攻伐,在勢均力敵的條件下誰能取勝的問題。除了重復《上略》第—段的“攬英雄之心”和“與眾同好惡”兩條外,又加上了“權變”、“計策”、“譎奇”和“陰謀”。
  
  2.9 圣人體天,賢者法地①,智者師古。 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 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 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②。 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于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 夫人眾—合而不可卒離③,威權—與而不可卒移。 還師罷軍,存亡之階。 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 故霸者之作,其論黢也④。 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⑤,故世主秘焉。

  【注釋】
  
  ①法地:效法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史記.淮陰侯列傳》:“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死,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③卒:通“猝”。
  
  ④狡:通“駁”,雜。 《荀子.王霸》:“粹而王,狡而霸,無—焉而亡。”楊諒注:“狡,雜也。”
  
  ⑤勢:威力。
  
  【譯文】
  
  圣人體察天之道,賢者效法地之理,智者學習古之史。 所以《三略》是為衰世而作的。 《上略》設立禮賞,識別奸雄,顯示成敗;《中略》區別德行,研究權變;《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說明殘害賢人的罪過。 所以君主精通《上略》,就能任用賢人,打敗敵人;精通《中略》,就能駕馭將帥,統領士眾;精通《下略》,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研究治國的綱紀。 臣下精通《中略》,就能保全功業和自身。 高飛的鳥死了,良弓就要收藏起來;敵國滅亡了,謀臣就要滅掉。 所謂滅掉,并不是消滅他們的身體,而是說剝奪他們的威勢,廢除他們的權力:在朝廷上封賞他們,給他們臣子中最高的爵位,來表彰他們的功勞;給予中原最好的國土,使他們的家富足;賞賜美女珍玩,愉悅他們的心。 士眾一經編為軍隊就不能倉促解散,兵權一經授予就不能馬上改變。 將帥結束戰爭率軍回朝,是君主通向存或亡的階梯。 所以用爵位來削弱他們的實力,用國土來剝奪他們的兵權,這就是所謂霸者的策略。 所以霸者的行為,它的理論是很復雜的。 保存社稷,收羅英雄,這是《中略》的威力所在,所以歷代君主都把它當作秘要。
  
  【段意】
  
  本段概述了《上略》、《中略》、《下略》的內容要點。 著重講述了君主在將帥“還師罷軍”以后,要用爵位和封土來削弱他們的實力,剝奪他們的兵權,以保存社稷。人臣也要明白“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求得“全功保身”。
  
  【溫馨提示】
  
  如需查閱三略全文,點擊《三略譯注》查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白虎通義·說謚
《白虎通德論》之《號》原文
黃石公?:《三略》之中略 (白話譯文 原文)
《白虎通德論》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
三皇五帝紀年表
中國歷史之上古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巴河县| 黄大仙区| 达日县| 邛崃市| 铜陵市| 武山县| 高唐县| 富锦市| 浦城县| 镶黄旗| 临清市| 邮箱| 日土县| 沭阳县| 克拉玛依市| 思茅市| 乃东县| 二连浩特市| 乌兰浩特市| 云林县| 五峰| 子长县| 类乌齐县| 临高县| 新田县| 进贤县| 城市| 剑河县| 永城市| 二连浩特市| 三都| 册亨县| 郯城县| 巴林左旗| 黑龙江省| 和田市| 广州市| 辽源市| 旬阳县| 平度市| 湾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