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辯士:能言善辯的人。 《韓詩外傳》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譯文】
《軍勢》說:“不要讓能言善辯的人談說敵人的好處,因為他會惑亂眾人。 不要讓仁慈的人主管錢財,因為他會多給予錢財以附和下面。”
【段意】
本段講的是經驗之談。 不讓辯士談說敵美,不讓仁者主管錢財,都是為了防止產生不利于軍隊的負面影響。
2.5 《軍勢》曰:“禁巫祝①,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兇。”
【注釋】
①巫祝:古代搞迷信,妄稱能通鬼神、卜吉兇的人。 《史記.荀卿列傳》:“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極祥。”
【譯文】
《軍勢》說:“禁止巫祝,不準為官兵卜問軍事上的吉兇。”
【段意】
本段講述軍中禁止巫祝搞迷信活動,顯然也是為了防止擾亂軍心。
2.6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①。 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注釋】
①義士:有節操的人。 《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杜預注:“蓋伯夷之屬。”
【譯文】
《軍勢》說:“使用有節操的人不用錢財。 所以有節操的人不為不仁的人效死,聰明的人不為昏庸的君主謀劃。”
【段意】
1.11 說:“軍無財,士不來。”是對—般的士而言。 本段則強調“使義士不以財”,兩段互相補充。
2.7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 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①。
【注釋】
①身蹶:栽跟頭。 《戰國策.秦策二》:“恐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史記.范睢列傳》采用此段,譯“身蹶”為“身死”。 是司馬遷理解“身蹶”即為“身死”。
【譯文】
君主不可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臣下就會背叛;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就會喪失權力。 臣下不可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就沒有什么可以事奉君主的;不可以沒有威嚴,沒有威嚴國家就會衰弱,威嚴太盛則會栽跟頭。
【段意】
本段講述君主和臣下都需要“德”和“威”。 在臣下“不可以無威”之下又補充了—句“威多則身蹶”,說明臣下的“威”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君“威”之下。
2.8 故圣王御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 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①。 世亂,則叛逆生;王澤渴,則盟誓相誅伐。 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②,然后加之以權變。 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注釋】
①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 王六軍,次國二軍,小國—軍。”方伯,商、周時—方諸侯之長。 如周文王曾為殷末西方之方伯,稱西伯昌。 《禮記.王制》:“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 ②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參1.1。
【譯文】
所以圣王統治天下,觀察盛衰,考慮得失,而定下制度。 所以諸侯兩個軍,方伯三個軍,天子六個軍。 天下混亂,就會產生叛逆;天子的恩澤竭盡,諸侯就會結盟立誓互相攻伐。 德政相同勢均力敵,誰也消滅不了誰,就收攬英雄的心,與眾人同好惡,然后再加上權術機變。 所以不用計策就無法決嫌定疑,不出奇招就不能破奸滅寇,不施陰謀就不能成功。
【段意】
本段主要討論了亂世諸侯互相攻伐,在勢均力敵的條件下誰能取勝的問題。除了重復《上略》第—段的“攬英雄之心”和“與眾同好惡”兩條外,又加上了“權變”、“計策”、“譎奇”和“陰謀”。
2.9 圣人體天,賢者法地①,智者師古。 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 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御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 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 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②。 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于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 夫人眾—合而不可卒離③,威權—與而不可卒移。 還師罷軍,存亡之階。 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 故霸者之作,其論黢也④。 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⑤,故世主秘焉。
【注釋】
①法地:效法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史記.淮陰侯列傳》:“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死,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③卒:通“猝”。
④狡:通“駁”,雜。 《荀子.王霸》:“粹而王,狡而霸,無—焉而亡。”楊諒注:“狡,雜也。”
⑤勢:威力。
【譯文】
圣人體察天之道,賢者效法地之理,智者學習古之史。 所以《三略》是為衰世而作的。 《上略》設立禮賞,識別奸雄,顯示成敗;《中略》區別德行,研究權變;《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說明殘害賢人的罪過。 所以君主精通《上略》,就能任用賢人,打敗敵人;精通《中略》,就能駕馭將帥,統領士眾;精通《下略》,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研究治國的綱紀。 臣下精通《中略》,就能保全功業和自身。 高飛的鳥死了,良弓就要收藏起來;敵國滅亡了,謀臣就要滅掉。 所謂滅掉,并不是消滅他們的身體,而是說剝奪他們的威勢,廢除他們的權力:在朝廷上封賞他們,給他們臣子中最高的爵位,來表彰他們的功勞;給予中原最好的國土,使他們的家富足;賞賜美女珍玩,愉悅他們的心。 士眾一經編為軍隊就不能倉促解散,兵權一經授予就不能馬上改變。 將帥結束戰爭率軍回朝,是君主通向存或亡的階梯。 所以用爵位來削弱他們的實力,用國土來剝奪他們的兵權,這就是所謂霸者的策略。 所以霸者的行為,它的理論是很復雜的。 保存社稷,收羅英雄,這是《中略》的威力所在,所以歷代君主都把它當作秘要。
【段意】
本段概述了《上略》、《中略》、《下略》的內容要點。 著重講述了君主在將帥“還師罷軍”以后,要用爵位和封土來削弱他們的實力,剝奪他們的兵權,以保存社稷。人臣也要明白“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的道理,求得“全功保身”。
【溫馨提示】
如需查閱三略全文,點擊《三略譯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