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4—10—16
作者簡介:霍有光(1950一),男,甘肅天水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呂氏春秋》與黃帝、三皇五帝文化 2005年1月
第21卷第1期
唐都學刊
TangduJournal
Jan.2005
V01.21No.1
《呂氏春秋》與黃帝,三皇五帝文化
收稿日期:2004—10—16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陜西西安710049)
摘要: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發掘,形成的黃帝,五帝文化,是由《呂氏春秋》系統地完成梳理與整合的.《呂氏春秋》首次提出"三皇五帝",歸納與確立了黃帝與區域方位有關的五帝文化,以及黃帝與歷史文明進程有關的五帝文化.黃帝,三皇五帝不僅為中華民族的自然觀與認識論奠定了文化基因,而且對中華民族的音樂,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譜系,能夠成為中華民族所認同的先祖,黃帝與三皇五帝文化能夠成為中華民族所認同的原始文明,應該說《呂氏春秋》曾發揮過不可忽視的歷史作用.
關鍵詞:黃帝;三皇五帝;《呂氏春秋》
中圖分類號:13229.2;K2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30O(2005)O1一O1o2一O7
黃帝(YellowEmperor)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始祖,五千年來由黃帝肇始的中華文明,一直是一種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黃帝死后葬于橋山,即今陜西黃陵縣,因此陜西自然成為繼承與發揚黃帝文化的重要地區.可以這樣說,有文字記載的黃帝文化,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步開 始零星整理與構建,直到戰國末期,由于秦始皇統一 中國的政治需要,才將文獻記載中有關上古時期凝 聚中華民族的一些著名首領人物,按歷史發展的進 程,歸納為以黃帝為代表的"三皇五帝"文化,而《呂 氏春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作用,顯然很有必要 加以梳理與闡明.
一 ,黃帝與三皇五帝
1.關于三皇
《呂氏春秋?用眾》云:"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 功名也."[](P233)"三皇五帝"作為詞匯,亦見于《周 禮·春官》:"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 帝之書."[](P7)《周禮》曾經后人整理加工,因此不 敢斷定有關"三皇五帝"的提法就比《呂氏春秋》早. 《周禮》對"三皇五帝"到底是誰,未作具體說明;《呂氏春秋》雖然沒有明說"三皇"是誰,但給出了"五帝" 的傳承關系.需要指出的是,"三皇五帝","神農", "炎帝","黃帝","軒轅"等名稱,《尚書》,《詩經》,《老 子》,《公羊傳》,《論語》等著作均無記載.若專門考 察先秦儒家文獻,《論語》(如《堯日》),《茍子》(如《堯 問》)之中,僅談論了堯,舜,禹的事跡,惟獨《孟子》說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滕文公章句上》),[0](P44')提到"神農"一詞.孟子(約前372一前289)是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意味著至少在這一時期,"三皇五帝"文化可能還處在初建階段. "三皇"究竟是誰?他們是大致相同時代出現的歷史人物,還是依照時代順序先后出現的歷史人物? 由于先秦文獻給出的說法十分含糊,因此,后人只能依據歷史人物先后出現的順序,設法來厘定誰是"三 皇".
《莊子·繕性》云:"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 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后去 性而從于心."[](P268)《莊子·天運》引老子語:"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 …… 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P23)可以看出, 《莊子》的這兩段話,按照中華文明的進程,德治衰落的時間順序,給出了中國上古時期著名歷史人物先后出場的順序,即若以"神農,黃帝始為天下"為參照系,在"神農,黃帝"之前,有"燧人,伏羲";在"神農, 黃帝"之后,有"唐虞"或者堯,舜,禹,即整個系列由燧人,伏羲,神農,黃帝,堯(唐堯),舜(虞舜),禹組成,共7個人.《莊子》有的篇章中,提到的人物還要更多一些,如《肱篋》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 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99[](P157)這段話里,"軒轅氏"排在了"伏犧氏,神農氏"的前面,人物的時代順序出現了紊亂,但能夠看出,生活在這一時 期的先民,結繩記事,民風淳樸,安樂祥和,處于原始 部落社會.
莊子(約前369一前286年)與孟子屬同時代 人,遺憾的是,解析《莊子》也無法直接得出"三皇"到底是那些人.先秦以后,人們關于"三皇"通常有四 種說法:(1)三皇指伏羲,神農,黃帝.《周禮·春官· 外史》:"(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P71)孔穎達疏: "《三墳》,三皇時書."孔安國《書序》云:"伏羲,神農, 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莊子·天運》:"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54)成玄英疏:"三皇者,伏羲, 神農,黃帝也."(2)三皇指伏羲,神農,女媧.《呂氏 春秋·用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高誘注:"三皇,伏羲,神農,女媧也."(3)三皇指伏羲,神農,燧人.班固《白虎通·號》:"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99(4)伏羲,神農,祝融.班固《白虎通·號》:"《禮》日: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99[](P216)
綜合上述四種說法,"三皇"應該與伏羲,神農, 黃帝,女媧,燧人,祝融有關.四種說法中都有伏羲, 神農,看來前人不存在爭議.只是另外一皇尚難定 論,或者是黃帝,或者是"女媧,燧人,祝融"中的一 員.如果我們為了避免"黃帝"既在"三皇"中出現, 又在"五帝"中出現,造成人物重復.若考量《莊子? 繕性》的說法,按歷史文明的進程,在"伏羲,神農"之 前或者在"三皇"之中,似應選擇"燧人"較為妥當. 因為,燧人發明摩擦生火,伏羲教人以漁獵,神農嘗 百草而得出醫藥治病知識,與人類進化的腳步十分相符.
2.黃帝與區域方位有關的五帝文化
《呂氏春秋》在《十二紀》中,首先采用陰陽五行學說,以黃帝為代表,用五帝五神配四時五方,系統 地建立了以黃帝為中心的方位五帝文化(參見表1, 表2).《呂氏春秋》認為:"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 立國."(《慎勢》)[1](PllO8)建立黃河流域文明的領袖 人物——黃帝,處于天下的"中央",配神為后土.四 方則由四帝四神來相配.東方配帝太嗥,配神為句 芒;南方配炎帝,配神為祝融;西方配帝少嗥,配神為 蓐收;北方配帝顓項,配神為玄冥.
東,南,西,北四方,四方帝,四方神,分別與春, 夏,秋,冬四季(四時)相配.《周禮?春官》說:"小宗 伯之職:……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類,亦如 之.99[](P54)《呂氏春秋》更加具體化,將一年分為四 季十二個月,即春季:孟春,仲春,季春;夏季:孟夏, 仲夏,季夏;秋季:孟秋,仲秋,季秋;冬季:孟冬,仲 冬,季冬.在每年四季初始的時刻,即立春,立夏,立 秋,立冬之日,天子應該分別迎接春,夏,秋,冬于東, 南,西,北四郊.在每季三個月的時間里,天子則依次選擇"左個","太廟","右個"居住.而"日戊己(土日)"時,"其祀中雷","天子居太廟太室",與中央黃帝所處的方位相配.《呂氏春秋》在《十二紀》里,還根據地球與日月活動的周期性,循環性,對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彼此聯系,相互制約的生產經驗和科學認識,按月份進行歸納枚舉,總結成易于普及,掌握,傳授的系統知識,主要內容包括:(1)天文 知識.以二十八宿為參照物,給出本月初黃昏與黎 明時中星(即南方天空所見的恒星)的位置及太陽的位置;(2)氣象知識.代表本月天氣特征的氣象諺語;(3)本月動植物生長的規律;(4)本月主要政事, 農事,工事和虞事,突出政事為農事服務;(5)本月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應注意的事項;(6)天氣正常時,本月的天氣狀況,以及天氣反常時本月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注意防患于未然.《音律》篇則對這些內容的主要思想,專門作了簡明的總結(見表1).總之, 目的是希冀"無變天之道,無絕地之理,無亂人之紀",實現天與人,人與人的和諧發展.
五帝與五色,五德相配.東方帝太嗥,南方帝炎帝,中央帝黃帝,西方帝少嗥,北方帝顓項,分別與 青,赤,黃,白,黑五色相配.黃帝代表黃河流域產生 的黃土文明,處于四方的中心.天子的輿服在不同的季節分別與五色相配.如春季,天子"乘鸞輅,駕 蒼龍,載青旃,衣青衣,服青玉";"日戊己(土日)",天 子"乘大輅,駕黃騮,載黃旃,衣黃衣,服黃玉"等.春季萬物生發,"盛德在木";夏季天氣炎熱,"盛德在 火";中央厚德載物,盛德在土;秋季涼風至,"盛德在金";冬季水始冰,"盛德在水"(參見表1).《呂氏春秋》類比四季不斷更替,循環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 "五德更替說"(五德終始說).《應同》指出:"黃帝之 時,天先見大蟥大螻,黃帝日'土氣勝',土氣勝,故其 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日'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日'金氣勝',金氣 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 赤烏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日'火氣勝',火氣勝,故 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 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99[1](P677)所以, 《呂氏春秋》認為秦德在水.
表l《呂氏春秋》;十二月紀,《音律》;關于五帝配四時五方與五德五色
月份五帝五神郊迎方位注意事項季節天子輿服天子居處祭祀方位五方五德(參見《音律》)
盂春,太蔟之月居青陽左個陽氣始生,草木繁動, 其日甲乙乘鸞輅,駕蒼龍,載令農發土,無或失時. 其帝太嗥立春日,迎春仲春,夾鐘之月居青陽太廟春于東郊青旃,衣青衣,服青寬裕和平,行德去刑,其神句芒盛德在木玉,食麥與羊,其器無或作事,以害群生. 祀于東方疏以達.達道通路,溝瀆修利,季春 ,姑洗之月居青陽右個申之此令,嘉氣趣至.
盂夏,仲呂之月居明堂左個無聚大眾,巡勸農事, 其日丙丁立夏日,迎乘朱輅,駕赤騮,載草木方長,無攜民心. 其帝炎帝赤旃,衣赤衣,服赤陽氣在上,安壯養俠,夏仲夏 ,蕤賓之月居明堂太廟夏于南郊其神祝融 盛德在火玉,食菽與雞.其器本朝不靜,草木早槁. 祀于南方高以桷.草木盛滿,陰將始刑,季夏 ,林鐘之月居明堂右個無發大事,以將陽氣.其日戊己乘大輅,駕黃騮,載其帝黃帝中央土黃旃,衣黃衣,服黃居太廟太室 其神后土盛德在土玉,食稷與牛.其器祀于中央圜以拚.
盂秋,夷則之月居總章左個修法飭刑,選士厲兵,其日庚辛立秋日,迎乘戎路,駕白駱,載詰誅不義,以懷遠方.其帝少嗥白旃,衣白衣,服白蟄蟲入穴,趣農收聚,秋仲秋 ,南呂之月居總章太廟秋于西郊玉,食麻與犬,其器無敢懈怠,以多為務.其神蓐收盛德在金 祀于西方廉以深.疾斷有罪,當法勿赦,季秋,無射之月居總章右個無留獄訟,以亟以故.
盂冬,應鐘之月居玄堂左個陰陽不通,閉而為冬,其日壬癸立冬日.迎垂玄輅,駕鐵驪,載修別喪紀,審民所終.
仲冬,黃鐘之月居玄堂太廟其帝顓項冬于北郊玄旃,衣黑衣,服玄土事無作,慎無發蓋,其神玄冥盛德在水玉,食黍與彘.其器以固天閉地,陽氣且泄. 祀于北方宏以弁.數將幾終,歲且更起,季冬,大呂之月居玄堂右個[專]而農民,無有所使.
表2四時五方與五帝五神的由來
太嗥:傳說中的古帝名,即伏羲氏.《呂氏春秋?盂春》:盂春之月"其日甲乙,其帝太嗥,其神句芒."高誘注:甲乙,木日也.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于東方,為木德之帝. '子句芒:高誘注:句芒,少嗥氏之裔子日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
炎帝:高誘注:丙丁,火日也.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德王天下,是為炎帝,號日神農,死托祀于南方,為火德之帝.
夏子祝融:高誘注:祝融,顓頊氏后,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 中央黃帝:高誘注:戊己,土日.土王中央也.黃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號軒轅氏,死托祀為中央之帝.
后土:高誘注:共工氏子句龍,能平九土,死,托祀為后土之神.
少嗥:傳說中古代東夷集團的首領.東夷集團曾以鳥為圖騰,相傳少嗥曾以鳥名為官名.杜預為《左傳'昭公西方十七年》作注:''少嗥,金天氏,黃帝之子,己姓之祖也."《呂氏春秋?盂秋》:"其日庚辛,其帝少嗥."高誘注:"庚辛,金秋季日也.少嗥,帝嚳之子摯兄也,以金德王天下,號為金天氏.死配金,為西方金德之帝,為金神."
蓐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嗥氏有四個叔叔,其中一個叔叔日"該","該"就是蓐收.死托祀為金神.
北方冬季
顓頊:高誘注:壬癸,水日.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以水德王天下,號高陽氏,死祀為北方水德之帝.
玄冥:高誘注:玄冥,官也.少嗥氏之子日循,為玄冥師,死托祀為水神.
3.黃帝與歷史文明進程有關的五帝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除產生了黃帝與區域方位有關的五帝文化外,還形成了黃帝與歷史文明進程有關的五帝文化.然而,這一文化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各國學者趨向認同后,其譜系才逐漸明晰的.譬如《孫子兵法?行軍》說:"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Pl15)從字面上分析,黃帝加上四帝,總數恰好是五帝.對此至少可以有兩種理解,如果說黃帝通過征伐戰勝了四帝,那么五帝應該是同時代 的人;如果說黃帝的歷史功績勝于四帝,那么五帝可 以是不同時代的人.《孫子兵法》相傳是春秋末吳國 將軍孫武所著,可惜《孫子兵法》通篇沒有說明五帝 到底是哪些人物.又如《觳梁傳·隱公八年》說:"誥 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P50)五帝三王序列, 顯然是反映一定歷史進程,并經過后世在一定社會 范圍內所認同的重要人物譜系,可惜《轂梁傳》沒有說明具體人物是誰.《周易?系辭下傳》第二章云: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 而化之,使民宜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8J(P64)《周易》成書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有所謂周初說,春秋中期說,戰國說,因此分 析上述這段話,至少說明在戰國的一段時間里,就算 加上神農氏,與黃帝,堯,舜合起來也只有4人. 《國語?魯語上》云:"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 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 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鯀障洪水而殛死,禹能 以德修鯀之功,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 湯以寬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 昭,武王去民之穢.故有虞氏稀黃帝而祖顓頊,郊堯 而宗舜;夏后氏稀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 褚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褚嚳而郊稷,祖文王 而宗武王;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 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稀,郊, 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P加)《國語》主 要是記載春秋時代的國別史,上述這段話可為我們提供以下重要信息:其一,《國語》認為,我國早期重要歷史人物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契, 冥,湯,稷,文王,武王.若參照后世文獻的說法,這個序列在時間上大致符合人物先后(或同時)登上歷史舞臺的故實.其二,有虞氏祭祀的祖先是:黃帝, 顓頊,堯,舜;夏后氏祭祀的祖先是:黃帝,顓頊,鯀, 禹;商人祭祀的祖先是:舜,契,冥,湯;周人祭祀的祖 先是:帝嚳,稷,文王,武王.有虞氏,夏后氏,商人, 周人祭祀的祖先是有差別的(沒有回答是否同源問 題),更看不出這些人物,誰應該進入五帝譜系. 以黃帝為代表的,與歷史文明進程有關的五帝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融合中自覺認同自己 始祖的歷史必然趨勢,也是春秋戰國發展進程中,廣大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結束民族紛爭的時代要求,《呂氏春秋》則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確立了五帝三王的譜系.《呂氏春秋》說: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巨,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 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尊師》)[](P2O4) 可以看出,《呂氏春秋》所說的"五帝",確指黃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所說的"三代",確指夏 (禹),商(湯),周(文王,武王).《呂氏春秋》認為,統治者要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尊敬老師與賢人,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勸學》)[1](P9)能夠彰顯"德行",是"帝"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 古人云:"德象天地日帝.同于天地."《呂氏春秋》提出的有關五帝三代的譜系,對司馬遷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談到撰寫《五帝本紀》的主題思想:"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 本紀》第一."[0](P33Ol《五帝本紀》所列出的"遵序" "黃帝"的"四圣",就是《呂氏春秋》所說的帝顓頊,帝嚳,帝堯與帝舜,并詳細列舉了他們的德行,認為他們的功績萬世都應銘記在中華民族的心中.至于三 代譜系,司馬遷則專門撰寫了《夏本紀》,《殷本紀》與 《周本紀》.
《呂氏春秋·不二》云:"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 眾也;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 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夫能齊萬不同,愚智 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惟圣人矣 乎!"[](Pl124)可見,《呂氏春秋》系統地梳理前人的論述,"兼儒墨,合名法",雜糅百家之言,將上古時代維護中國統一的領袖人物,按國土的方位與國家歷史文明的進程尋根問祖,其目的顯然是為了統一百家的思想,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服務.從此,"三皇五帝" 成為專有名詞,得到后世的認可;"三皇五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由他們"撫萬民,度四方","合和萬國"所肇始和創造的華夏文明,歷受中華兒女的敬仰.
一說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所著;現代學者有人認為是在戰國初年編輯而成.
二,黃帝,三皇五帝對中華民族自然觀與認識論的貢獻
1."法天則地"的類比思維方法
司馬遷說:"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太史公自序》).在司馬遷看來,五帝之首 黃帝是"法天則地"方法的創始人,后繼的四帝不過是繼承了這一傳統,建立了"自成法度"特色的理想 社會."法天則地"是一種類比思維方法,本意是人 類社會活動應該與天地類比,由天地自然精華獲得理性的啟迪,抽象出社會法則.司馬遷的這種說法, 應該說直接來自《呂氏春秋》:
維秦八年,歲在滔灘,秋,甲子朔,朔之日, 良人請問《十二紀》.文信侯日;嘗得學黃帝之 所以誨顓頊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 法之,為民父母.蓋聞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 《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 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 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天日順,順維生;地日 固,固維寧;人日信,信維聽.三者成當,無為而 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數,循其理,平其私. 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 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 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序意》)[](P648)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 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去私》)[]()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 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 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貴公》)【1](P44) 《呂氏春秋》指出,自然規律——"天"的規律"大 圜在上","地"的規律"大矩在下",黃帝教誨顓頊建立政治清明的社會,方法就是"法天地","上揆之天, 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自然界及萬物,其實也是一種"社會",人類社會必須吸取"自然社會"的精華. 自然界之"大圜","大矩"運行有序,"陰陽之和,不長 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P44)天地,日月,四時 "無私"運行,德及萬物而不求報答,這是人類共識而 不證自明的公理.人類社會運行的法則,應以天地 等"無私"運行為法則,這成為《呂氏春秋》建立公理 化體系的理論基礎.人類社會的行為規范,要像天 地日月那樣,就必須"平私","去私","貴公","尚 德",大公無私,"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P44)這既是天地之德,也是"三皇五帝之 德".黃帝開創的這種類比思維方法,經過四帝的繼 承與發揚,實際成為中國古代先民認識事物的重要 方法.而黃帝奠定的這種治世理論,不僅強調處理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撇棄"私視","私聽","私 慮",倡導"公則天下平";而且還包含了如何處理人 與自然關系的科學內容,蘊涵著人類是萬物的一員, "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進步思想.
2."集腋成裘"的歸納推理方法
三皇五帝為什么能夠得到后世的敬仰?《呂氏 春秋?用眾》總結了他們事業取得成功的做法:"物固 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 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天下無粹白之 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夫取于眾,此三皇 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 …… 故以眾勇無畏乎孟賁矣,以眾力無畏乎烏獲矣, 以眾視無畏乎離婁矣,以眾知無畏乎堯,舜 矣."[](P233)--皇五帝之所以能夠"大立功名",在于他們善于學習,博采眾長.取眾之長補己之短或日 "集腋成裘".從方法論看,屬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 包括不完全枚舉和充分枚舉.從認識論看,一方面 可防止閉關自守,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驕傲自滿;另一方面又不盲從,不人云亦云,有助于解放思想,開 動機器,去偽存真.銀白色的狐皮大衣只能來自對 眾多"狐腋"的辨別,采集,加工和創新.
3."察其所以然","求之其本",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方法
《呂氏春秋》在《本味》中指出,認識事物必須"察 其所以然","故黃帝立四面……有以知之也".意思 是說,黃帝之所以"知之",能夠認識未知,因為有了 "察其所以然"的方法.更具體地講,《本味》說"求之 其本,經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認識事物要 抓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現象,否則會枉費精力.抓事 物之"本",其法是"審近以知遠","察己則可以知人, 察今則可以知古",…()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察今》說:"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 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 一脬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要"知所不見", 辦法是從已知推向未知,通過認識事物的本質,"察 其所以然",先把"近處的","現時的"事物變成已知, 然后用獲得的新知識,"以益所見",去揭示未知的知 識,即"知遠","知人","知古".[](N34'譬如"以今知 古"與"以近知遠"之法,至今仍是現代地質學,宇宙 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即先將當今(產生人類以來并 能觀察到的)天體與地球的演化規律與現象變為已 知,然后運用這些知識,去探索和解釋史前或未來自 然宇宙的演化規律與現象.
4."與時俱化"——既認識事物而又不囿于已有 認識的發展演化觀
《呂氏春秋》在《必己》中引用莊子的一段言論, 總結了神農,黃帝"與時俱化"——既認識事物而又 不囿于已有認識的發展演化觀.莊子的學生問莊子,為什么不能成為木工材料的大樹(無為)"以不材得終天年",而不能嗚叫的大雁(無為)卻"以不材 死"?"莊子笑日:'周將處于材,不材之間.材,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則不然: 無訝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 下,以禾為量,而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則胡可得而累?此神農,黃帝之所法.若夫萬物之 情,人倫之傳則不然.成則毀,大則衰,廉則銼,尊則 虧,直則鼽,合則離,愛則隳,多智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1](P828)
"神農,黃帝之所法"是,認識諸如像"道德"這樣 的事物,要"與時俱化",復雜的事物就像龍與蛇一樣,就像禾始于粟,生于苗,成于穗一樣,時常發生變化,所以人的認識也應該隨之變化與深化.人(或神 農黃帝)能夠"浮游乎萬物之"肇始,認識事物而又不 囿于已有的認識("物物而不物于物"),不被已有的 認識所束縛("不物于物"),不斷獲取新認識("物 物").對于事物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問題,《博志》則說:"故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先王知物之不可兩大,故 擇務,當而處之."[](H628)認識到事物內部矛盾對立的雙方"不可兩大",諸如"成則毀,大則衰,廉則銼, 尊則虧,直則鼽,合則離,愛則隳,多智則謀,不肖則 欺"以及"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等問題,務必分清主次矛盾,"擇務,當而處之".這一思想,能夠指導人們科學地考察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規律及 調控矛盾運動,辯證地觀察,研究各種自然現象,根 據需要調控量變;或者預防質變,防止事物向對立面 轉化;或者能動地誘導質變,促進事物主次矛盾相互 轉化.
三,黃帝,三皇五帝對中華民族音樂,政治文明的貢獻
1.對中華民族音樂的貢獻
《呂氏春秋》指出,音樂在我國很早的時代就產生了,音樂對鞏固政權,教化民眾,合和社會具有重 要的作用.音樂"必不可廢.有節有侈,有正有淫矣.賢者以昌,不肖者以亡".《古樂》說,在黃帝之前,朱襄氏見陽氣太盛,果實不成,令士達以音樂調和陰陽.于是士達制作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 生".葛天氏時,創作"三人操牛尾投足"之樂舞,有"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谷","敬天常","達 帝功","依地德","總萬物之極"等曲目8首.陰康氏時,看到陰多滯積,水道壅塞,民氣郁滯,筋骨瑟 縮,便創作了舞蹈加以宣導.而五帝對中國古代音樂的貢獻是:
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 乃之阮喻之明,取竹于懈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 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 之宮,吹日"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喻之 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 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 以生之,故日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命伶 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 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日 《成池》.
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鏘鏘.帝顓 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日《承 云》,以祭上帝.乃令鱔先為樂倡,鱔乃偃寢,以 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帝嚳命成黑作為《聲歌》一《九招》,《六列》, 《六英》.有佳作為鼙鼓鐘磬(吹)苓管塤篪(鼗 椎鐘).帝嚳乃令人扦(或)鼓鼙,擊鐘磬,吹苓 展管篪.因令鳳鳥,天翟舞之.帝嚳大喜,乃以 康帝德.
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 音以歌,乃以麋耠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瞽叟乃拌五 弦之瑟,(作)以為十五弦之瑟.命之日《大章》, 以祭上帝.
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 以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 列》,《六英》,以明帝德.
禹立,勤勞天下……于是命皋陶作為《夏 箭》九成,以昭其功.(《古樂》)[](Pzs4)
我國考古證實,距今有5000多年歷史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過骨笛(有6個音孔,1個吹孔), 陶塤(有2個或3個音孔,1個吹孔)等樂器.可見, 在黃帝前后,發現不同的聲音可產生不同的愉悅效 果,研究音律,始創音樂與樂器,應該不成問題.《呂 氏春秋》所梳理的文獻記載,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 黃帝令伶倫制竹笛;顓頊時期,音樂的靈感來自"效 八風之音";帝堯時期,音樂是"效山林溪谷之音",通 過打制石器,"拊石擊石",發明了"玉磬"等等對于說 明音樂及樂器產生與發明的歷史,顯然有著許多合 理的內核.
2.以民為務,實行仁義,愛利,忠信為核心的政 治文化
《呂氏春秋》指出,五帝三王為什么能夠立大功 名而無敵于天下,在于以民為務,實行仁義,愛利,忠信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愛類》云:"仁于他物,不仁 于人,不得為仁;不仁于他物,獨仁于人,猶若為仁. 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神農之教》日:'士有當年而不耕者, 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 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賢人 之不遠海內之路,而時往來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人主有能以民為務者,則天下歸 之矣."[](P1462)《適威》云:"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 故民之于上也,若璽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則方,抑之 以圜則圜;若五種之于地也,必應其類,而蕃息于百倍.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五帝三王為后世做出了榜樣,統治者要"天下歸之",就必須"以民為 務","憂民之利,除民之害","務除其災,思致其福", 要"身親耕,妻親績",學習大禹"勤勞為民"的精神, 仁義以治民,愛以親民,利以惠民,忠信以教 民.[](m2m而"以民為務"之道,卻有各種各樣的方 法和途徑,要與時俱進,因事制宜."民,寒則欲火, 暑則欲冰,燥則欲濕,濕則欲燥.寒暑燥濕相反,其 于利民一也.利民豈一道哉!當其時而已矣."(《愛類》)[](P46)
《呂氏春秋》對黃帝,五帝這樣的歷史人物,可以說采取了比較實事求是的嚴肅態度,信者傳信,疑者傳疑.尤其是,既講三皇五帝的貢獻,又不神化三皇五帝便是有力的例證.譬如《情欲》說:"天生人而使 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圣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黃帝,其與桀,紂同.圣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神農,黃帝是人,有情有欲,他們與桀,紂的區別是,能夠"修節以止欲".眾所周知,三皇五帝時代屬于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沒 有富余的社會產品,人類為了生存只能依靠集體勞 動與共同協作,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顯然不同于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說明,《呂氏春秋》所系統地 梳理與整合的黃帝,三皇五帝文化,應該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早在2200多年前,以黃帝為代表的五帝譜系,能夠成為中華民族所認同的始祖,黃帝與三皇五帝文化能夠成為中華民族所認同的原始文明, 《呂氏春秋》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凝聚進程 中,應該說曾發揮過不可忽視的歷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2]陳戍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 1989.
[3]劉俊田,等.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8.
[4]張耿光譯注.莊子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1.
[5]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1.
[6]黃樸民注譯.孫子兵法[M].長沙:岳麓書社,1991. [7]銅板四書五經讀本(下冊):春秋三傳?隱公八年[M].上 海:世界書局,1936.
[8]銅板四書五經讀本(上冊):周易本義?系辭下傳[M].上 海:世界書局,1936.
[9]李維琦標點.國語?戰國策[M].長沙:岳麓書社,1988. [10]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1992. [責任編輯朱小琴]
LuShiChUTlQiuandtheCultureofHuangdiand
theAugustOnesandtheFivelords
HUOY0U—guang
(Dept.Philosophy,CollegeHumanities&SocialScience,
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Shaanxi)
Abstract:HuangdiandtheFiveLordsculturewhichcameintobeingintheSpringandAutumnPeriod(770—
476B.C)andtheWarringStates(475—
221B.C)wassystematicallyformedandperfectedinLuShiChunQiu
whichoriginatedtheconceptof"theAugustOnesandtheFiveLords"andestablishedtheFiveLordsculture
whichholdsthatHuangdiiscloselyassociatedwithregionaldirectionandpositionaswellasthecourseof
history.HuangdiandtheAugustOnesandtheFiveLordsnotonlylaidculturalfoundationfortheoutlookon
natureandtheoryofknowledgeofChinesenationbutalsomadegreatcontributiontoChinesemusic,politics,
etc.LShiChunQiuplaysanindispensablehistoricalroleinmakingtheFiveLordswithHuangdiasthe
representativeoftheancestorsofChinesenationandmakingHuangdiandtheAugustOnesandtheFiveLords
culturetheoriginalcivilizationofChinesenation.
KeyWords:Huangdi:theAugustOnesandtheFiveLords;LuShiCAunQ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