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還原版《道德經》第七章:道可大小

還原版《道德經》第七章全文如下:

道大矣,不肖。

夫唯大,故不肖。

若肖,柩矣其細也。

道氾氾乎,其可左右。

萬物恃以生而不辭,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

成功遂事而不明有,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本章對應王弼本《道德經》兩個不同章節,前三行為第第六十七章開頭的一段,后三行為第三十四章上段。本章文本前三行以王弼本為底本,后三行以傅奕本為底本,并對勘諸本對底本作了校訂。

根據“對立統一”原理,道是宇宙的反面,宇宙是相對的,則道必然是絕對的。還原版《道德經》第一章中,老子以“奪揫獨立”四個字介紹了道的“絕對”屬性:絕對一定是無形的,有形則必然是相對的;絕對又一定是唯一的,不止一個就談不上絕對。然而,這兩點依舊不能完整地表達“絕對”的概念。

本章是對第一章的補充,進一步闡釋了什么是道的“絕對”屬性。“絕對”的本質就是正反合一,相對性消失;就是沒了正反,正就是反。“絕對”就是正反合一適用于一切對立面,體現在道,這就意味著道可大可小,可強可弱,可是可非,等等等等。道無所不是,又無所不能,老子謂之“道氾氾乎”。

“絕對”意味著道既是靜又是動,所以道是沒有運動的,更不會有運動軌跡,所謂“周行而不殆”是沒有領會“絕對”的實際內涵,傳世本中這句對道的描述顯然為后人所添加。“絕對”意味著無就是有,所以道既不是無也不是有,認為道是虛空的、或道就是無,都是對道的誤解,這種誤讀充斥于傳統老學,至今仍十分流行。“絕對”還意味著弱就是強,所以道本身并無強弱之說,道奉行“公平公正”原則,體現為扶弱抑強,但這不等于道本身是柔弱的,道既不柔也不剛,既不弱也不強。傳統老學中諸多似是而非的解讀都是因為沒有建立起“絕對”的概念所導致的。

本章,老子通過具體實例“道可大可小”向我們展示了“絕對”的具體內涵。然而,“絕對”更為深刻的內涵體現在“道可是可非”。“可是可非”意味著沒有是非,意味著一切觀念享有同等地位,應給予同樣的尊重,這是道家思想有別于其他理論重要的分水嶺,莊子在《齊物論》中對道家的這一理念作了盡善盡美的發揮。道家思想極其包容,歸根結蒂是來自道的“絕對”屬性。

“絕對”是《道德經》中最為核心的概念,它是老子思想中諸多重要概念的基礎,但歷來沒有被充分正確認識。傳世本《道德經》本章的文本幾經后人篡改,老子原文的邏輯脈絡已變得模糊不清。迄今為止,老學文獻中幾乎所有對本章的解讀,都沒有真正認識到“道可左右”說的是“大就是小”,就是一切正反合一,就是不論是非。

“絕對”意味著“大就是小”、“既是大又是小”

我們的宇宙是個“相對世界”,“相對世界”中,任何物體都是有形的,大小可以通過比較來判斷,大就是大,小就是小。足球比乒乓球大,籃球又比足球大,不可能出現既是籃球又是乒乓球的情況。道是宇宙的反面,屬于“絕對世界”,其屬性與“相對世界”恰恰相反。“絕對”是無形的,可大可小,既是大又是小,“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到無窮大,小到無窮小,是同一個東西。這相當于既是籃球又是乒乓球,是一個只有通過邏輯才能證明的概念,無法形象化,這是理解“絕對”的關鍵所在。

老子下面這段話就是對“絕對”這一概念的明確表述:

道大矣,不肖。 夫唯大,故不肖。 若肖,柩矣其細也。

只見道大的一面,這不是一個完整的道,所以說不像道。不完整是因為只有大而沒有小,所以才不像道。倘若只有大就能像道,那么道小的一面就被徹底抹殺了。

“絕對”的屬性與人們固有的認知完全相反,是人們未曾建立的概念,但它是正確認識道的基礎。沒有“絕對”的概念,就無法正確認識“道沖”、“大成若缺”、“大象無形”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傳統老學就沒有對“絕對”形成正確認識,因而對“道沖”、“大成若缺”、“大象無形”等概念作了一系列誤讀,把這些概念統統解讀成了人的品性,而不是道的屬性。

肖,像。不肖,不像道,意為不是一個完整的道。“夫唯大”,就是只強調“大”的一面,而沒有認識到“小”的一面。柩,本義棺材,這里表示死亡。柩,老子本字當作“舊”。《金史·蔡珪傳》:“燕靈王舊。’《康熙字典》:“舊,古柩字通用。”傳世本將“舊”讀作“久”,在此文義難通。“柩矣其細也”,是“其細柩矣”的倒裝,意為道小的一面就消亡了。

怎樣理解道既是“大”又是“小”呢?從空間上理解,道無處不在,大到整個宇宙,小到最細小的物質,到處充滿了道,而道又是唯一的,始終是個整體,不可能肢解為碎片,所以“大就是小”。但這還不是“大小”的全部意義。道不僅主宰萬物,這是“大”,而且還為萬物所用,這是“小”。“大小”不僅有形體的內涵,還有功用的內涵。下文老子對此作了更深入的闡釋,這也是還原版《道德經》將上下兩段整合為一章的內在邏輯。

更進一步,“小”是“大”賴以存在的基礎,沒有“小”則沒有“大”。如果道不能為萬物所用,萬物便不可能依附于道;萬物之所以聽憑道的支配,正是因為道能為每一個個體所利用。

這就是“大”與“小”的辯證關系,它體現在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王與民是一對大小,失去了民,王將不王。老板與員工也是一對大小,光桿司令將無法令企業運轉。父母與子女也是一對大小,失去了子女的信賴父母將不再享有威信。

——唯大唯敗,能大能小,方能天長地久。

道的“絕對性”體現在可左可右,表示一切對立面重疊

道氾氾乎,其可左右。萬物恃以生而不辭,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成功遂事而不明有,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道無所不是,這意味著它既可左又可右,既是大又是小。萬物以道續命道不辭拒,萬物處處用道道不做主,這是道小的一面。造就一切卻又無人知曉,萬物歸往卻又不知主人,這是道大的一面。

“道氾氾乎,其可左右。”

“道氾氾乎”指道無所不是,既是小又是大,既是無又是有,既是靜又是動,這叫做可左可右。道為何可稱之為小?因為誰都可以用道,萬物都在用道來維持生命,又在用道來解決各種問題、滿足各種需求。道又為何可稱之為大?因為一切都在被道所駕御,萬事都是道作用的結果,只是人們以為是自己在發揮作用;萬物都在聽憑道的調遣,只是人們以為是自己在決策。

氾,又寫作汎,兩者皆通泛,本意廣泛,這里表示道無所不是,又無所不能。其,代指道。左右,借指一切對立面,不僅涵蓋了物理空間上的東西南北上下六合,而且涵蓋了事物的強弱優劣等一切屬性,更涵蓋了意識與觀念上的各種好壞、對錯、善惡。

老子的“左右”有著極為廣泛的內涵,這是“對立統一”原理所決定的。今天人們已經習慣于用“對錯”去判斷事物,用“好壞”去決定取舍,很難理解為什么道又是可對可錯,可好可壞。

道難道不是絕對正確的嗎?道難道還會分不清好壞、對錯?又或者道當真沒有是非標準?

老子的理論基礎只有兩條:“對立統一”原理和“公平公正”原理,“對立統一”是對客觀世界的約束,而“公平公正”則是對社會價值觀的約定。老子的價值體系中,除了“公平公正”再也沒有其他任何形式的價值判斷。

這就意味著,今天人們已經建立起來的諸多價值判斷,對與錯,是與非,善與惡,在老子的價值體系中它們是不對不錯,不是不非,不善不惡。比如,對天主教來說墮胎是罪惡,但在過去的計劃生育時代,超生才是罪過,為了不超生而流產是光榮。可見價值判斷都是有一定前提的。

這個問題的深入探討涉及到深刻的社會倫理和價值取向,在此不作展開。

“萬物恃以生而不辭,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

接下來,老子以道與萬物的主從關系來進一步闡明“道可左右”的具體內涵。道與萬物,究竟誰在支配誰?答案是:這并不是絕對的,兩者的關系始終是辯證的。

生,指生存,而非出生。恃,依靠。不辭,不推辭。道不僅生萬物,而且養萬物,這是老子本體論的重要結論,老子在“玄德”和“三寶”等章節中對此作了更詳盡的論述。道好比水,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滋潤,而水則毫不吝嗇,任憑萬物取用。一切生命也都離不開道的滋養,而道也是毫不吝嗇,這就是“萬物恃以生而不辭”。

衣被,為人所用,受人支配。這里以“衣被”喻道,表示道為萬物所用。“衣被”在這里具有象征意義,道不僅是衣被,還是食物,甚至是智慧和力量,“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老子對道無所不是的表述。在老子本體論中,它們都是道的化身,從這個意義上講,世間萬物,誰都在用道,而且處處在用,并且是隨心所欲地用,道并沒有限制你怎么用,這就是“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這兩句都是在強調萬物對道的支配作用,所以道表現為“小”。

“成功遂事而不明有,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

老子在“大成若缺”一章中闡明,萬物看似自化,其實一切都是道化,只是到看不見摸不著,人們誤以為道化是自化。這是老子本體論極為深刻的結論,而傳統老學誤讀了“大成若缺”一章的核心思想,偷換了“看似自化,實則道化”的結論。

“成功遂事而不明有”就是“大成若缺”的另一種表述,指一切成就都是道所為,不僅是宇宙的演化,而且包括人們所做的一切,道想讓它成則成,道不想讓它成則敗,但人們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有”指不知道是“道”所為,與“若缺”異曲同工。

“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則又更進了一步。水任憑萬物取用的同時,造就了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神話,正是因為萬物對水的盡情享用,決定了它們對水的絕對依賴,使它們離開了水便無法生存。道滋養萬物,就是萬物的生命之水,是永不枯竭的“源神”。道也因此征服了萬物,一切都在按照道的法則在運轉,然而萬物卻以為一切都是隨心所欲,任憑自己的意愿在取舍,不知道真正的主人其實是“道”。

這兩句都是在強調道對萬物的支配作用,所以道表現為“大”。

“成功遂事而不明有”在幾乎所有的《道德經》版本中均歸入了“可名于小”的范疇,寫作“萬物恃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被萬物不為主,可名于小。”“功成不名有”是指道成就了一切而不自恃,主語是道,而非萬物,這與萬物都在支配完全是不同概念,邏輯上不能自洽。

王弼本此段文字之后還有兩句“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的實際內涵是求小才能成大,與道既是小又是大也是不同的概念。還原版《道德經》將這兩句歸屬到了“見小曰明,守柔曰強”一章。但這一句在此出現,顯然誤導了人們對上文的理解,以至于“大就是小”的概念在幾乎所有《道德經》解讀中均未明確體現,導致傳統老學沒有形成對“絕對”這一概念的正確認識。


本章勘正說明

1. 相關章節重組及其依據

本章由王弼本《道德經》兩個不同章節重組而成,前三行為王弼本第六十七章開篇中的一段,最后三行為王弼本第三十四章上段。

王弼本第六十七章的主旨是闡述道的“三寶”。但此章開篇卻插入一段與“三寶”不相干的論述,大談道之大小,像與不像,邏輯上難以統一。然而,涉及道的大小這段文字卻與王弼本第三十四章主題遙相呼應,形成了緊密的上下文邏輯承接,故還原版將這段文字從第六十七章中摘出,與三十四章的上段重組成了一章。重組后的章節邏輯和內涵上均顯得更為完整。

王弼本第六十七章開頭一段文字如下:

天下皆謂我 [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上文 [ ] 內的一段文字是在闡述道可大小,與“三寶”的主題無關,還原版將其從第六十七章移至本章,作為本章的開篇。

“肖”的解讀眾說紛紜,甚至在版本上也出現了不同寫法。《遂州道德經碑》、成玄英《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肖”作“笑”,帛書甲乙本、北大漢簡“肖”作“宵”,有說“笑”、“宵”通“肖”,有說“肖”為“善”,有說“肖”為“法”,有說“肖”通“似”,莫衷一是。然而,若將 [ ] 內的文字與第三十四章放在一起,“肖”的釋義則不言自明,“肖”取其本意“像”。道可大可小,只見大而不見小是謂知其一不知其二,未得全道,故不像,是“不肖。”不像的原因是只見大不見小。

這里對“久矣其細也夫”一句該如何斷句稍加說明。“夫”字當斷入下句,作“夫我有三寶”。王本及多個版本將此句斷在“也夫”,實屬誤讀。敦煌《老子道德經殘卷》作“久矣其細也”,當為老子原本寫法。蔣錫昌認為“也夫”連讀為誤斷,“夫”當屬下句,作發語詞。蔣氏斷句沒錯,但“夫”字并非發語詞,而是“扶”的通假,還原版校訂后的老子原本文句如下:

天下諧,謂俄。扶俄有三寶,恃而保治:一曰滋,二曰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進一步解讀見還原版《道德經》第十一章“扶俄有三寶”。

王弼本第三十四章分上下兩段,上段的主題是“論道的絕對性”,也就是還原版本章的主體。“絕對”體現為大就是小、園就是方、內就是外、過去就是將來,這里老子通過道既是大又是小這一特征,向人們闡釋什么是道的絕對屬性。這一主題屬于道體論的范疇。下段只有兩句“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是闡述方法論,強調事物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從易到難,從小到大,故若能順應事物自身規律,從小事做起,再難也能成功。這一主題屬于道用范疇,與上一段的主題道體論分屬不同范疇。上段論道體,下段談方法,當各有所歸。故還原版將這兩句從本章中移出,歸入了道用部分的“見小曰明,守柔曰強”一章。

2. 版本對勘校訂及關鍵字考證

以下是還原版與十個有代表性的版本的對勘,以及關鍵字的考證說明:

道大矣,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柩矣其細也。(還原版) □ □ □ □ □ □ , □ □ □ 。夫唯 □ ,故不宵。若宵,細久矣。(帛書甲本) 天下 □ 胃我大,大而不宵。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亓細也夫。(帛書乙本) 天下皆謂我大,以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久矣其細也夫。(漢簡本)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王弼本)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河上公本)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其小矣。(嚴遵本) 天下皆謂吾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傅奕本、范應元本) 天下皆以我大,似不笑。夫惟大,故不笑。若笑救其小。(成玄英本) 天下皆謂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景龍碑本)

此段文字,帛書甲乙本、漢簡本及傳世本均涉及三類錯誤:(1)一個章節的片段混入了另一章節;(2)混編后的章節出現了兩處斷句錯誤,其中一處竟將前后章節的文字斷成了一句;(3)對老子原文若干字的誤讀,這也是錯編錯斷的主要原因。此三類錯誤導致諸本與老子原本相去甚遠。

王弼本完整保留了老子原文的“我道大”三字,是還原老子原文的關鍵突破口,其他諸本均脫漏“道”字,作“我大”或“吾大”。現以王弼本為例對還原老子原文分兩步加以說明。

第一步,甄別混入部分的文字:

“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被后人混入了王弼本第六十七章的開頭一段:

天下皆謂我 [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原文應該是:

天下皆(諧),謂我(俄)。夫我(扶俄)有三寶,寺(恃)而保之(治):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還原版“扶俄有三寶”對此段文字的校訂有詳細說明,在此不重復。

第二步,將混入文字獨立出來,并對這段文字重新斷句釋讀:

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 ——王弼本原文 道大矣,不肖。 夫唯大,故不肖。若肖,柩矣其細也。——還原后的老子原文

王弼本第一個“似”,漢簡本作“以”,據楚簡本寫法可推斷,老子本字當作“?”,漢簡本讀“?”為“以”,王弼本等傳世本則讀“?”為“似”,而實際上“?”當讀作“矣”。“矣”當斷入前句,通“已”,作“止”解”;“道大矣,不肖”意為,僅僅認為道大,這不像道,言外之意,道既大又小。景龍碑本無“似”字,殆為后人刪減。

王弼本第二個“似”,帛書甲本及漢簡本均無,此“似”為后人妄增。帛書甲乙本及漢簡本“肖”作“宵”,成玄英本“肖”作“笑”。“肖”當為老子本字,義為“像”,“宵”、“笑”系后人誤讀“肖”而改。此外,帛書乙本此段文字句式與眾本異,亦系后人誤讀誤改。

王弼本“久”,諸本與之同。據楚簡本用字習慣推斷,老子原本“久”當作“舊”,“舊”古通“柩”。《康熙字典》:“《金史·蔡珪傳》:'燕靈王舊。’舊,古柩字通用。”《白虎通》:“柩,久也,久不復變也。”“若肖,柩矣其細也”意為,要是只有大的一面就能像道,那么道小的另一面就徹底被扼殺了。

“久矣其細也夫”,帛書甲本作“細久矣”,嚴遵本作“久其小矣”,景龍碑本作“久矣其細”,三本皆為“久矣其細也夫”之訛變,且皆文義難通。

王本六十七展開篇剩余文字經重新釋讀后成了還原版“三寶”一章的開頭。

天下皆謂我,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王弼本原文 天下諧,謂俄。扶俄有三寶,恃而保治:一曰滋,二曰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還原后的老子原文

還原過程詳見還原版《道德經》“扶俄有三寶”,此處不再展開。

道氾氾乎,其可左右。(還原版) 道 □ □ , □ □ □ □ 。(帛書甲本) 道渢呵,亓可左右也。(帛書乙本) 道泛旖,其可左右。(漢簡本)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王弼本、河上公本) 大道汎汎兮,其可左右。(傅奕本) 大道氾,其可左右。(想爾本、景龍碑本) 大道汎,其可左右。(成玄英本) 大道氾氾兮,其可左右。(范應元本)

各傳世本“道”前衍“大”字,系后人妄增。本章的主旨是以道之可大可小闡述道的絕對屬性。既然道可大可小,再以“大道”稱之,不免自相矛盾,顯然,“大”用于此絕非老義,故還原版不從。

“氾”,各本作“渢”、“泛”或“汎”,“泛”、“汎”皆“氾”之異體,音義皆同。“渢”作飄浮解與“泛”、“汎”音義同,但非本章用法;本章“氾”作廣博解,而“渢”并無此釋義,故帛書乙本“渢”系誤讀而改。又“氾”、“汎”或用單字或用重字,從語氣上體味,重字義更佳,故還原版取重字。

除想爾本外,諸本首句句末均有語氣詞“呵”、“旖”或“兮”,字異但義同。楚簡《老子》顯示,老子慣用語氣詞為“唬”,今作“乎”,還原版依此慣例而改語氣詞為“乎”。

最后,帛書乙本“其”作“亓”,“亓”通“其”;且句末衍“也”字,系后人添加。

萬物恃以生而不辭,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還原版) □ □ 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於小。(帛書甲本) 成功遂 □ □ 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無欲也,可名於小。(帛書乙本) 萬物作而生弗辤,成功而弗名有也,愛利萬物而弗為主,故恒無欲矣,可名於小。(漢簡本)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常無欲,可名於小。(王弼本)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爲主,常無欲,可名於小。(河上公本)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爲主,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傅奕本、范應元本) 萬物恃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衣被萬物不爲主,可名於小。(想爾本) 萬物恃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被萬物不爲主,可名於小。(成玄英本)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成功不名有。(景龍碑本)

本章主旨是論道可大可小。道與物孰大孰小,取決于兩者在互動中誰居主導地位。若物為主導,道居從屬,則道視作小,反之則道視作大。本段文字義在言道之小,下一段文字義在言道之大。諸版本顯然沒有領悟老子這一主旨,對老子原文作了種種誤讀,并因誤讀而改動原文,將下一段“言大”的句子混入了此段的“言小”,并增添了原文沒有的句子“恒(常)無欲”。想爾本并無此句可為佐證。

帛書甲乙本開頭兩句“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其實是在言道之大。第一句是在說道無所不能又無所不成,第二句是在說萬物無不歸往,兩者都在表達道是物的主宰,是道為大的特征。“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在帛書甲乙本的下一段文字中重復出現,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判斷。與此同時,帛書甲乙本卻脫漏了“萬物恃以生而不辭,衣被萬物而不爲主”兩句,前句言萬物依靠道獲得了生命,后句言萬物憑借道在維持生命,而道則任其取用,兩句都在表示萬物在支配道,是道為小的特征。“物”與“衣被”的關系是衣被為物所用,衣被也是一語雙關,一方面以衣被喻道則表示萬物都在支配道,另一方面衣被又代指一切維系生命的手段,這些手段都表現為道為物所用。“恃以生”三字,王弼本與河上公本作“恃之而生”,傅奕本、范應元本及景龍碑本作“恃之以生”,二者皆為“恃以生”的訛變。“恃”老子常用作非及物動詞,如“為而弗恃”,“恃而保治”,故“之”系后人訛增。“以”,作連詞,義“為了”,如“以儆效尤”。“而”系后人改。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漢簡本作“成功而弗名有也”,各傳世本作“功成不名有”、或“成功不名有”、又或“功成而不居”,都是“成功遂事而弗名有”的訛變,是下一段“言大”的文字混入了本段的“言小”,還原版將其重新歸入了下一段。

“衣被萬物”,漢簡本作“愛利萬物”,王弼本作“衣養萬物”,河上公本作“愛養萬物”,傅奕本、范應元本、想爾本和成玄英本作“衣被萬物”。“衣被”為是,“愛利”、“衣養”、“愛養”皆為非。“物”與“衣被”的關系是衣被為物所用,故物為主而衣被受其支配,以“衣被”喻道則表示道為物用,故道為小。而“愛利”、“衣養”、“愛養”則蘊含了道為主物為輔,故所言實意味著道為大,恰恰與老子此處用意相反。故“愛利”、“衣養”、“愛養”皆為后人未明老義而妄改。想爾本“衣被萬物”后脫“而”字,雖不改文義,但句式或語氣(強調轉折)均遜色于有“而”字。景龍碑本后兩句脫漏。

此外,除想爾本、成玄英本外,諸本均有“常無欲”、“故常無欲”、或“則恒無欲也”等字句,試圖以“無欲”言道之小。然而,“無欲”并不能充分表達“小”,“小”表示誰都可以用,想用多少用多少。道無私無欲不言而喻,“玄德”一章已將此闡明,這里旨在闡述道為小,而引進“無欲”的概念并不能達到這一目的,足見有關“無欲”等字句系后人妄增,非老子原文,故還原版將其刪除。

成功遂事而不明有,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于大。(還原版) 萬物歸焉 □ □ 爲主,可名於大。(帛書甲本) 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命於大。(帛書乙本) 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漢簡本) 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王弼本、河上公本) 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傅奕本、范應元本) 萬物歸之不爲主,可名於大。(想爾本、成玄英本) 可名於大。(景龍碑本)

此段文字,諸本均缺“成功遂事而不明有”一句,是因后人將此句混入了上一段文字,還原版將其重新復原至本段,上文已對此作了說明。“明”諸本作“名”,“名”系與“明”形近而誤。“不名有”言道為而不恃,整句并沒有全的意思,而“不明有”則言萬物不知是道所為,蘊含了萬事萬物無不是道所為,有“大”的含義。故還原版將“名”校訂為“明”。

“萬物歸之而不知主”,諸本作“萬物歸之而不爲主”或“萬物歸焉而不爲主”,景龍碑本此句脫落,系后人抄漏。“不知主”與“不為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萬物歸之不知主”,表示道就是萬物之主,天下無不歸往,只是萬物從其主而不自知,邏輯上毫無瑕疵。而“萬物歸之不為主”,則表示盡管萬物歸之于道,但道卻不是萬物之主,而萬物則各為其主;邏輯上自相矛盾,不可自證。“萬物歸之而不知主”當系老子原文。傅奕本及范應元本保留了老子原文,范應元注更指出,王弼古本也作“不知主”,與今天所見王弼本不同。

“可名于大”,帛書甲本、漢簡本、想爾本和景龍碑本皆作“可名於大”;帛書乙本作“可命於大”,“命”通“名”;王弼本與河上公本作“可名爲大”,“爲”與“於”義近,但與上文非對文,當非老子原文;傅奕本與范應元本句末衍“矣”字,與上文不成對文,系后人添加。

附一:王弼本《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于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附二:王弼本《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全文翻譯
“無為而治,有無相生,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華還是糟粕?
聞道 識道 悟道 63
《百家論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長《道德經》簡讀(1-3)
老子“道法自然”釋解
饒宗頤:地下文物是另一個中國,《道德經》比“五經”高一層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定县| 新野县| 赣州市| 林周县| 东山县| 新龙县| 诏安县| 云林县| 定南县| 芜湖市| 舟山市| 安庆市| 平顶山市| 九江市| 伊川县| 北碚区| 沐川县| 邵阳县| 苍山县| 柘荣县| 静安区| 长子县| 怀安县| 玛纳斯县| 西盟| 吉隆县| 桂平市| 广饶县| 高尔夫| 巧家县| 桐柏县| 屯留县| 北海市| 天台县| 会理县| 颍上县| 井陉县| 广南县| 准格尔旗| 商洛市| 黄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