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西方人在一邊追求自由的同時,一邊又在講這個追求的過程很痛苦?
就是說,我們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由看作是痛苦的,壓根也沒這么想。自由本身應該說有很多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層次的自由,最初層次的自由最低級層次的自由是追求幸福。
人們要追求自由首先當然是追求幸福,追求幸福哪怕做奴隸也可以。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的時候,那些奴隸主把那些奴隸抓來不殺他,而是養著他,要他為他干活,他就感恩戴德。覺得自己獲得自由啦,自己的生命可以不被剝奪了嘛,自己可以活命了嘛,就是幸福,不管多苦多累,受不了他也心甘情愿。這就是最低層次的,所謂生存權,生存權就得到保證了。生存權所帶來的第一感覺就是幸福感,所以余華有一部小說《活著》,活著就是幸福啊,家人都死了,妻子兒女什么都死光了,我還活著,所以天天唱小曲兒,放牛,這個他很高興,因為他活著啊。活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但這是最低層次的自由。你不能說這不是自由,動物也活著,但是動物它不會唱小曲,動物它不會自得其樂,人他會。但是西方人發現一種自由的更高的理解:就是「活著與其聽人家的使喚那不如死,與其做奴隸那不如死」。人跟動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除了肉體生存的需要以外還有精神的需要。那么精神的需要有一天發展起來它會壓倒對肉體的需要,我要追求自由,除了追求我的生存權以外我還要追求別的權利。比如:我還有思考的權利,我還有發表的權利,我還有言論的權利,還有這個表達的自由,還有政治的自由,還有form an association的自由,等等……這些自由發展出來在肉體上呢它會是痛苦的,你要獲得這些自由你在肉體享受方面你要放棄很多東西,你要犧牲很多東西,你要忍受很多東西你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所謂自由的人格在這種層次上面才談得上。所以這個自由它是要分層次的,「低層次的自由它就等于幸福,高層次的自由就是痛苦」,痛苦而有尊嚴。痛并快樂著,痛里面有快樂因為它有尊嚴,它的快樂不是那種物質的那種幸福那種享樂的,它可以犧牲生命的,它可以拋棄一切的,但是他心甘情愿,他非常高興,因為他作了一個自由人,他一輩子沒有白活。如果他像一個牛馬一樣活著,那他一輩子就連動物都不如,那生不如死。所謂人們逃避自由,就是「當你的精神已經成熟到能夠認識到自己人格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的時候,你放棄對這樣一種自由的追求」,去保存你生存方面的那種低層次的自由,那就是逃避自由。人為什么會逃避自由?一個是害怕自己的生存自由被剝奪,太執著于自己的低層次的自由,而把精神上面的放棄看得無所謂。像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人們失業,收入減少,飯都吃不飽,那個時候人們想到的就是能夠有一個獨裁者就可以,只要他能夠讓我吃飽肚子,讓我能夠增加收入,于是就逃避自由。弗洛姆的書就是針對這個現象寫的,就是人類有一種逃避自由的傾向,特別是當他沒有自覺到自己真正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追求這個時候,他就要逃避自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