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但是房價卻差了好幾倍呢?比如說兩個兄弟從事,他因為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其房價可以差一倍甚至3到5倍。哪怕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GDP人均幾乎是一樣的。比如說東京和大阪、臺北和高雄,首爾和釜山,上海和南京。具體一點,我們看東京和大阪的數據,這是2016年的統計。當時東京的均價是87萬日元,折合人民幣5萬51平。而與此同時,大阪的均價是25萬日元,折合人民幣1萬61平,價格差了三倍多。再具體一些,我們觀察上海、杭州、寧波、象山四個城市,他們的房價幾乎是8比4比2比1。但是經濟發展水平遠遠沒有那么大的差距,經濟難道不應該房價相關嗎?為什么經濟相差無幾,房價卻能有幾倍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導致了重大的差距?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我們先說一個定律,這個定律是最早從自然界中觀察到的。就大家觀察到有這么一個現象。但是當時不知道為什么。
當時的生物學家發現,這個海灘礁石上的生物統計是有明顯的分布規律的。就在那個統治地位的生物的數量是第二名的2倍,是第三名的三倍,是第四名的四倍。這個就是冪定律,說的就是一個大型的復雜的有機體。它內部反復搏弈的結果會高度向頭部集中一二分之13分之一四分之一這個樣子。后來有越來越多的數據印證了命令,大家發現他似乎無處不在。比如說月球表面月坑直徑大小的分布,火山噴發的規模的分布,網頁被點擊次數的分布,單詞使用頻率的分布。大多數國家姓氏的分布,書籍、唱片的銷售分布,電影或奧斯卡講述的分布,微博粉絲的分布等等,全部都遵循冪定律。具體一點,比如說美國大城市的人口第一名,紐約825萬,第二名的洛杉磯385萬,第三名,芝加哥287萬運動員的收入也是第一名。明星運動員的收入是第二名的2倍,第三名的三倍,第四名的四倍。
哪怕他們的運動水平差不多,具體的原因是大家寧愿花10.99美金去看一場最好的比賽,也不愿意花9.99美金去看一場次好的比賽。你可以理解為贏者通吃消費品市場也是一樣。在一個消費品市場只有前三名的活動下去。比如說寶潔、聯合利華搞不起來,因為消費者一定會先選最有名的那個品牌。他實在覺得不滿意才會選第二名,覺得再不滿意才會選第三名。后面的45、6、7、八名幾乎就沒有生存機會。這個就是嘧啶率聚集效應贏者,同時它無處不在,房地產也不例外。我們觀察一個區域,通常會有一個首位的價格要比第二名貴一倍。就好比上海要比杭州貴一倍。而在同省之中,首位杭州要比寧波再貴一倍。再回到地級市里面,寧波再比象山貴一倍。盡管這四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沒有這么大的差距。這個背后的原因就是人口的聚集,產業聚集的力量,這個其實很容理解。比如說一個跨國公司,他想在中國選一個。
他首選一定是北京,除非他的業務特別多,除非第一個城市完全滿足不了他,他才會考慮。第二個,比如上?;蛘呱钲?。如果是個二線城市,哪怕是強二線選擇的希望都很渺茫。你要先把總部開到那邊,大多數情況會爛尾的,這個就是首位的好處。對于跨國公司這樣的大企業來說,大中華區它只要和首位打交道就可以了。只有當首位滿足不了它需要,或者說業務增長到很大的情況之下才需要考慮。第二名,首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