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每個人都在被“恐婚”支配著。
前有《隱秘的角落》張東升爬山,后有《三十而已》渣男天團,使得不少未婚女生高呼:一個人過不好嗎,為什么要結婚呢?
只能說她們太幼稚了,現實永遠比影視劇更魔幻。
昨日,“南京女大學生在云南失聯事件”警方發布通報,21歲女大學生李某月,被其24歲男友伙同另外兩人誘騙至勐海縣城郊外山林殺害埋尸。
網友留言,這還沒結婚呢,分個手就把人家命奪走,真不敢談戀愛了。
而就在一周前,轟動全國的“杭州來女士失蹤案”被偵破,系其丈夫與來女士對家庭財務問題產生爭執,趁來女士熟睡之際將其殺害并碎尸扔進化糞池。兩人已育一11歲女孩。
還有2018年底“泰國殺妻騙保案”,妻子同丈夫攜20個月大的女兒一同去普吉島旅游,被丈夫推下懸崖。在去之前,丈夫陸續為妻子購買了十幾份大額保險,受益人為丈夫自己。
2016年“上海殺妻藏尸案”,丈夫與妻子在家中發生爭吵,丈夫將妻子掐死,尸體藏于冰柜內。并在之后的三個多月內,冒充妻子在微信與家人和朋友聯系。
聯合國2018年數據顯示,女性被殺案中,58%兇手是家人,34%兇手是丈夫或男友(包括前任和現任)。
分手、爭吵、家暴、出軌、爭財產、被殺……如今戀愛/結婚就像掃雷,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引爆關系的導火線。
不少年輕人開始信奉,不婚不育保平安。
有人說這是個談婚色變,人人自危的時代。
未婚的人,都在考慮是否還要結婚;已婚的人都在反省,是不是應該對老公態度好一點……
曾經的“一日夫妻百日恩”,怎么就成了如今“人性的修羅場”?
夫妻是世界上最復雜的關系
對于夫妻關系,其實早有人總結:即使恩愛的夫妻,一生中最少也有50次想要離婚的念頭和至少100次想要殺死對方的沖動。
現實告訴我們再普通的婚姻,也足以讓好好的生活一地雞毛。
在最近爆火的《三十而已》中,不管是事業家庭兼顧的完美人妻顧佳,還是工作能力和顏值都能打的王漫妮,或是家庭條件好又聽話的鐘曉芹,無一不被“渣男”收割。
劇中的婚姻世界里,沒有一個人是快樂的。每個女人都小心翼翼地在和另一半相處,如果不精心維護下一秒就會崩塌。
可怕的是,這樣的劇情有很多人感嘆:太真實了。
①兩個人明明很相愛,為什么還出軌?
離婚統計調查顯示,出軌、家暴和錢,是壓垮當代婚姻的三座大山,因婚外情離婚的比例超六成。
每當遇到伴侶出軌,人們總喜歡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不愛我了嗎?是我能力配不上他?是我太強勢?關心他不夠多?
都不是。
婚姻中出不出軌,和愛不愛,伴侶優不優秀都沒關系。
全能主婦顧佳,既要照顧家人的起居,又要輔導孩子作業,還得智斗小三。老公的公司經營出了問題,顧佳要忙著跑關系應付客戶,又要時刻照顧到老公許幻山清高的自尊心。就算再忙,顧佳對自己的形象、管理沒有半點松弛。
然而,完美如顧家,依然擋不住綠茶。
有人說,是林有有段位高,茶藝精湛。
未必。老實說,當年輕女孩主動舔自己手里的冰淇淋時,任何一個有妻有娃的男人,都能識別出這女的“非奸即盜”。沒拒絕,不過是揣著明白裝糊涂享受曖昧罷了。
許幻山愛不愛顧佳?當然愛,但不妨礙他愛別人。
從《回家的誘惑》里的洪世賢,到《我的前半生》里的陳俊生,再到《安家》里的闞文濤,從現實生活中的蔣太太,到奶茶,再到張雨綺佟麗婭,無一不告訴我們,出軌不需要理由。
很多人誤以為,出軌,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但心理學研究發現,出軌和性沒有多大的關系。
有調查顯示,很多人在出軌后,最強烈的情感體驗就是“我又感覺自己是活著的了”。來自陌生女人的崇拜和認同,是中年男人“回春”的良藥。
對于被出軌,我們都欣賞顧佳式灑脫。有決心、有毅力、有能力,在婚姻里能夠及時止損,重新殺進職場也能再次成功。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有顧佳的底氣?大多數人已經在老公和孩子之間被消耗得精疲力盡,職業能力退化、交際圈退化,很難全身而退。
不少人感嘆,
真的不敢結婚了,找個有錢的出軌,找個陪他一起奮斗成功的,也會出軌。
②“大多數”的鐘曉芹遇到了“大多數”的老公
現代婚姻中的另一種常見狀態是鐘曉芹和陳嶼的“合租式婚姻”。
一對夫妻,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過得很生分。
兩個人就像是合租的室友,沙發上的衣服只收疊自己的,早餐一個吃豆漿油條一個吃三明治,就連寵物都是一個養魚一個養貓。生活如一潭死水,以后的每一天都可以預見,越過越糟。
在遇到問題時,女人習慣性回娘家,男人奉行三不原則:不表達、不傾聽、不溝通。
很多人感嘆,這不就是我跟我老公嗎?
現實中很多人跟鐘曉芹一樣,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渴望被愛,渴望被照顧。她們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成長環境不一樣,卻不能理解對方的情緒和付出。
同樣,現實中也有很多陳嶼,原生家庭并不幸福,自卑,時刻處于戒備狀態,不懂愛,也不會表達愛。但他們渴望對方能付出愛,結婚的目的就是找個人生的“避風港”,權衡利弊把一切算得明明白白。
可就像鐘曉芹跟陳嶼吵架時所說,“都想避風,誰當港啊?”
現代婚姻中,多少人抱著“得到、索取、安穩”的心態去跟另一個人組成家庭,卻根本不想在他人身上有一絲付出。
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
男人要加班,要應酬,可算沒有安排的時候不是睡覺就是打游戲,美其名曰“要有自己的時間”;
他們懶得做家務,懶得教育孩子,更懶得欣賞老婆的新衣服,一說就是“我很忙,你說了算”。
他們是好兒子、好同事、好老板,唯獨不是個好丈夫。但他們又沒犯什么錯,面對這樣疲軟的生活,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讓人無的放矢,無力改變。
就像日劇《最完美的離婚》中所說,婚姻最壞的結局不是離婚,而是成為面具夫妻。對對方沒有愛,也沒有任何期待,卻在一起生活,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面對這樣的婚姻,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我一直不敢想象和一個人在一起生活一輩子,每天同吃同睡,卻走著走著形同陌路,有人在旁邊依舊感到孤獨。
③不平等的關系,很難有好結果
錢鐘書曾說,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
《三十而已》里最能引起年輕人共鳴的是王漫妮。
30歲的王漫妮背井離鄉在大城市打拼,收入可觀,父母仍想讓她回老家安定下來。可王漫妮有她的追求,一心想在青春的尾巴上盡快抓住點實實在在的東西,讓自己不再漂泊。
在公司免費郵輪旅行中,王漫妮用信用卡分期升艙,邂逅了頭等艙的梁正賢。帥氣、多金、有品位,梁正賢滿足了王漫妮的一切想象,可惜是個海王。
王漫妮錯了嗎?
她對梁正賢的愛慕和崇拜并不可恥,希望對方能帶自己進入更高的世界。
但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一強一弱的關系,通常沒有太好的結局。
他可以帶你喝最烈的酒,品最稀有的美味,但別忘了,這是一個養成游戲,一切都逃不出他的掌控。
一旦弱勢一方想要脫離,這段關系就完了。就算一直服從對方,也終會因厭倦而被拋棄。
很多人感嘆,每個漂泊在外的人都有過王漫妮的夢想,但不是人人都有王漫妮的能力,現實中只會更慘。
婚姻悲觀主義時代
兢兢業業經營婚姻的,防不住對方變心;
踏踏實實相親認識的,日子過得索然無趣;
自由戀愛,又隱患重重。
這屆年輕人不明白了,結婚有什么好的?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顯示,在我國目前超2億的成年人單身中,有30.1%的單身女性恐婚,恐婚的男性是19.3%。
曾經,婚姻被看作是一種“生產關系”,它的原始功能主要是:撫育后代、私有剩余財產的繼承和規范性行為。翻看《婚姻法》,里面沒有一句話是提及愛情的,全部圍繞一個字:錢。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獨立性提高,生育欲望降低,婚姻不再是一種“必要”,而是一種“想要”。愛、陪伴、理解、支持都成了幸福婚姻的關鍵,三觀相合是結婚的必要前提。
而如今,婚姻正在進入第三階段——理想主義階段。
在個人主義社會里,人們對婚姻的期待不再局限于找到一個“避風港”,而是希望另一半可以跟著自己一起乘風破浪。
理想中的婚姻應該包括歸屬感、身份感、價值感,是孤獨的終結,是無條件的接納,是最高層面的精神滿足。
我們對婚姻的期待值不斷提高,卻并沒有為此相應的付出。所以,很多人一邊要求婚姻怎樣,對方怎樣,一邊又獨自彷徨,對婚姻感到悲觀絕望。
也正因如此,離婚越來越簡單,結婚越來越難。
“我害怕在婚禮上信誓旦旦,但婚后把離婚掛嘴邊。害怕現在我們每一次沖動的爭吵,會變成婚后孩子的噩夢。”
“我懶,不喜歡做家務;我直,不喜歡討好公婆;我怕疼,不想為了個男人十月懷胎。我最怕的是,我很愛他,上面那些我不喜歡的事情都為他做了,可是他卻依然背叛我。”
“我沒有窮到必須依靠婚姻解決溫飽,也沒有富到可以依靠門當戶對來喜結連理。如果沒有真正合適的人出現寧愿不結婚,我愿意等,哪怕晚一些。”
不愿意為了長久的婚姻而委屈自己,我們正在進入“婚姻悲觀主義時代”。
也正是這種“悲觀”,促使現代婚姻達到前所未有的婚姻質量。
心存敬畏,慎重對待,是這屆年輕人對于婚姻的態度。
對此,知乎上有一個點贊很高的回答,“很多人沒有結婚,不是因為婚姻不重要,而是,婚姻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