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寶貝從幼兒園晉級到小學,他適應了嗎?你也適應了嗎?”
從幼兒園踏入小學,不論對于孩子還是父母來說,都是一道需要慢慢適應的“坎”,這點相信不少爸爸媽媽都深有同感。
媽媽們有沒有每天一睜眼就在忙碌和催促中度過......
爸爸們覺不覺得每天老師布置的作業仿佛都是在考家長......
小學低年級階段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更快適應學校生活,父母們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希望下面這10條建議對您有所幫助。
01
一定要保證
充足的睡眠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人精力旺盛工作和學習的基礎。小學生每天睡眠應在10個小時左右,因此,家長應在晚上10時以前,安排孩子入睡。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會有充足的精力學習。
02
引導孩子養成按時休息的好習慣
上學后,不比在家,按時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校是以集體活動為主的,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下課,都有統一安排,如果沒有時間觀念,就會影響了統一行動。
因此,家長要了解學校的時間安排,及時督促孩子上學或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讓孩子逐漸樹立時間觀念。
03
規范孩子讀書寫字姿勢
重視對孩子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孩子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養習慣的關鍵時期,寫字姿勢的正確與否不僅關系到學習,也關系到身體的成長發育。
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不但可以幫助孩子陶冶情操,增強求知欲,反映他們的審美觀,更有利于保護他們的視力。
04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親子閱讀是讓孩子喜歡上讀書的最好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看書,互相講講書中的故事,表演一下書中的情節,讓孩子感覺到書中有許多有意思的事,讀書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等孩子喜歡上讀書了,家長就可以慢慢放手。
05
有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上學后,意味著他將在很多事情上做到獨立,比如,按時上下學,按時上課,按時寫作業,按時參與活動,能夠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能夠與小朋友交往等等。在這些事情上,家長可以幫助,但是絕不要代替。
如果過分溺愛,什么都由家長代替,表面上是愛,實際上是害。有的家長代替孩子整理書包,有的家長接送孩子時代背書包,有的家長甚至吃雞蛋還代為剝皮,這樣做是非常有害的。真正的愛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僅能在學習上自理,而且能在生活上自理,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06
重視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表達自己的意愿,是互相溝通、展示自我的重要能力,無論現在學習,還是將來工作,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在培養孩子表達能力上,第一要鼓勵孩子敢說,即使說錯了也沒有關系,敢說是表達能力的第一道關口。第二是引導孩子會說,會說是表達能力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按照孩子的思路表達自己的意愿,這樣才是真實的、可信的。
07
有選擇地看電視
沒有節制地看電視,因為怕影響學習而不讓看電視,這兩個極端都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是有選擇地看電視,比如針對一年級孩子的特點,讓他們收看少兒節目,動畫節目以及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對于增長他們的知識,開拓他們的視野,都是大有好處的。不過,每次收看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傷害眼睛。
08
在學習上給孩子必要的指導
嚴格來說,尤其是一年級是學生還不會學習,正處在學習的起跑階段,家長給以指導是必要的。但是,在指導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指導不要變成監督,更不要坐在孩子身邊沒完沒了地談話,這不僅影響了學習,還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2、指導不要變成代替,有的家長對于孩子不會的作業直接告訴答案,時間長了會滋生孩子的依賴思想;
3、指導是告訴方法,告訴孩子為何思考,為何去尋找答案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4、指導是鼓勵,鼓勵孩子不僅要做得正確,而且要做得迅速,這樣才能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
09
重視安全意識培養
一年級的孩子,最容易在以下一些方面受到傷害:
1、出入教室、上下樓梯時擁擠擠摔倒甚至踩踏;
2、出于好奇,接觸電源開關閘門;
3、橫過馬路時不注意車輛;
4、圍觀吵嘴打架;
5、與陌生人接觸;
6、攀高、戲水、玩火等冒險行為。以上各點,家長都應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10
給爸爸媽媽的忠告
01
成長比成功重要,輸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現在的父母有個奇怪的現象,什么都替孩子干,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念書。
夏令營里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著煮雞蛋發呆。
我說:“你不愛吃嗎?”
“愛吃!”
“那你怎么不吃呢?”
“這雞蛋跟我們家雞蛋長得不一樣!”
“你們家雞蛋長什么樣?”
“我們家雞蛋是白的、軟的,這雞蛋太硬咬不動!”
后來一問才知道,這孩子從小就沒見過家人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擺好了切成四塊放在面前吃。
所以別老預設結果
而要重視成長過程
走好腳下的路
輸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02
經歷比名次重要——過分溺愛造成孩子無能
都說現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經受不起挫折,這是因為家長不給他們接受磨煉、承受失敗和挫折的機會。
“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傷害天天都可能發生,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是孩子的無能。
可以包容孩子,讓家成為孩子最后的港灣;可以理解他,讓他找到溫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沒有出路時,給他指條路而不是給他一堵墻。
03
付出比給予重要——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只對孩子付出愛,會讓他們沒有責任感,只會一味索取。
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咬牙從市場買來,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舍不得動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嘗一口。
“別動!”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
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
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04
對話比對抗重要——別跟孩子“較勁”
青春期的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干”,四五十歲的父母也愛跟孩子“較勁”,雙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比如談到早戀,許多家長就簡單、粗暴地阻撓、強行壓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對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強。
心靈的大門只朝著同齡人開放,這時候他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
05
激勵比指責重要——欣賞孩子,告訴他“你能行”
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求全責備,帶給孩子的是負面信息,讓孩子怯弱、抑郁,甚至產生厭世情緒。
《中國少年報》的創始人,曾說過:
我小時候有兩大愛好,一是畫畫,5歲時畫了一只大公雞,我母親說:“太好了!我早就說過,你畫的公雞比我養的還漂亮!”
于是,我更愛畫了,黑板報從一年級畫到高三,到農村插隊給農民辦報,后來就辦了《中國少年報》;
二是愛跳舞,五年級那年北京市舞蹈學校來招收小演員就有我一個。結果不幸的事發生了:當我穿著小褲衩、背心,手背后、腳站直后,有個老師從我身邊走過,瞟了我一眼說“哼,腿都不直還跳舞呢!”
從此之后,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話,后來就不敢再跳了,再后來干脆不跳了。
所以,孩子從小生長在“你不行”的環境中,慢慢地會把“你不行”內化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
說你行,你就行
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其實對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