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濕氣較重,廣東省中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閆玉紅表示,濕氣具有濕性重濁、濕性粘滯、濕為陰邪、濕性趨下四大特點。對人體有何影響?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春困外,還常會出現脾虛濕困的各種癥狀。此時可用中藥熏香來解救!
有這些癥狀?可能是脾虛濕困
按中醫理論,外部環境的濕氣容易困阻脾胃,水濕的壅堵會影響脾胃的運化能力;而脾胃又為水液代謝的中樞,一旦運化能力減弱,就會產生內濕,并無法排出水濕與濁氣。外濕、內濕夾擊,人體就會有脾虛濕困的各種表現。
若有以下這些癥狀,則可能是脾虛濕困:
1. 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
2.大便溏泄粘馬桶,小便混濁或淋澀不暢;
3.白帶過多或發黃;
4.皮膚濕疹、痤瘡反復發作,容易莫名皮膚發癢;
5.胸膈滿悶,胃脘滿悶,食欲減退;
6.有眼袋,水腫,尤其是下肢水腫;
7.口中黏膩,舌苔滑,白厚膩。
清宣肺氣、化濕降濁可熏香
除了脾虛濕困,春季向來也是流感、疫疬的高發季節。感冒、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的幾率非常大。因此,清宣肺氣、辟穢祛邪、提高肺衛功能,此時也非常重要。
祛寒化濕、辟穢除疫,熏香是古人防疫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許多芳香的藥材都具有廣譜的殺菌、抗病毒功能。同時,芳香藥材多半具有醒脾和中、化濕降濁的功效,因此,此時熏香,不僅可以防時疫,也是祛寒化濕、改善脾虛濕困的好方法。
閆玉紅提醒,春季肝氣升發,體內的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肝主情志,所以春天一定要注意情志調養,否則容易肝氣郁結。而熏香同時能讓我們透過淡淡的特殊藥香,得到情緒上的緩和。
三款中藥熏香推薦
●蒼術——健脾燥濕,祛風散寒
蒼術辛香苦溫燥,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的功效。
清明前后驅除穢濁和疫疬之氣,或是感覺自己體內濕氣很重,又或是感受了風寒,蒼術則最為適用。
●沉香——祛寒化濕,寧心安神
沉香氣味清柔甘醇,是常用的熏香用料。它味辛、微苦,性微溫,具有驅散寒濕、行氣溫中、潛降虛火、安神開竅的功效。有助于把浮越的陽氣沉降到腎中,溫養腎陽,也可以潛降虛火。不少人若受到失眠多夢的困擾,也可以通過沉香熏香,寧心安神助睡眠。
●艾葉——散寒除濕,抑菌殺菌
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脾、肝、腎經,芳香溫散,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安胎、除濕殺蟲的功效,適用于虛寒性出血及腹痛。
有寒濕的人,可以堅持艾灸大椎穴、中脘穴、足三里、涌泉穴,每周1-2次,每個穴位5-10分鐘,以皮膚微微發紅為宜。艾灸時散發出來的味道同樣可以起到熏香的作用。
以上3種藥材祛寒濕的功效相近,可以根據自己對功效與氣味的喜好自行選擇。此外,石菖蒲、佩蘭、白芷等藥物同樣可以用于熏香。
Tips:中藥熏香操作方法
*中藥買回來后,如果不夠干燥可用鐵鍋翻炒一下,去除潮氣;
*點燃藥材,點著后吹滅明火,確認滅火起煙;
*關閉門窗,熏蒸房間,人必須離開房間;香氣濃度根據自己的個人喜好調整,不建議過于濃烈;
*香氣達到濃度后,保留30分鐘,然后打開門窗通風,避免pm2.5過濃;人切勿在密閉的藥煙環境中停留太久;
*使用頻率:平日每3-5天一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