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寵無危
呂雉不對薄姬下手,還讓她出宮到其子劉恒的代地一起居住,這不是薄姬的能力。根本原因是薄姬沒有得到劉邦的寵信,屬于邊緣化的存在,盡管為劉邦生下了一個兒子劉恒,但是對于呂雉沒有任何的威脅。
第二、薄姬深知
薄姬遇到劉邦已經是有了一定的社會閱歷,又在魏王宮里待了幾年,也知道宮廷的勾心斗角,年齡上可能和呂后差不多,但她也有很多的條件不及呂后,首先她是后來的人,基本條件就不如呂后,呂后是劉邦貧賤之時明媒正娶的妻子,呂后為了劉邦也是幾次都差一點喪命,呂后還有一個有利條件是,她的妹夫樊噲,是劉邦手下的第一心腹猛將,另外她的子侄呂祿呂產都是有兵權的人,而且朝廷的很多要員,甚至包括張良都不贊同把劉盈更換下來,所以在當時劉邦還在世的時候,呂后的政治地位要遠遠的超過戚姬和薄姬,這三個女人,政治地位最低的當然是薄姬。但薄姬和他的兒子劉恒,都很低調。薄姬也不會對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當時想到的,遠離這是非之地。
在劉邦那里,討得一塊封地,安穩的做一個王,這在經歷了戰亂的薄姬那里,恐怕也是一個最大的心愿了。戚姬最重要的武器恐怕也就是在劉邦那里哭和鬧,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手段了,但即便是這樣,劉邦也考慮和猶豫了幾次,為此,呂后當然要把戚姬恨的牙癢癢。呂后原來也是一個普通的農婦,本質上也不是一個惡毒的女人,是宮廷政治,使得她一步步的成為蛇蝎心腸的女人。
而'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賄,好美姬'。沒錢寸步難行,這倒罷了,好色不依打路,從小開始干起,養成壞習慣,怎么都不可原諒。一個男人多幾個女人,或者一個女人有幾個男人,看上去的'幸(性)福,得報應的不幸。這是一條顛沛不破的情場真理。劉邦的女人多,埋下的隱患就多,這是大家都清楚的。
總結來說,這就是假聰明和真聰明人的區別和結局。戚夫人一生和呂雉爭寵斗勝,心里沒點譜,過于自信且愚鈍。而薄姬知道自己是后來的,是小,也清楚呂雉的厲害與自己的地位處境,處處示弱保全自己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