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因創始人墨子而得名。
墨子,名翟,大約生活在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390年間。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后來不滿儒家學說,自立學派。
墨子并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幟,在戰國時成為與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篇》)。而經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學由顯學逐漸變為絕學。
《漢書·藝文志》以為“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
“清廟之守”,意思是管理廟中事物,演習郊祀或其他祭祀禮儀。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廟之守”。據說他的傳人史角居于魯國,墨子曾前往學習。
墨家理想人格講究“任俠”,“墨子之門多勇士”(陸賈《新語·思務》)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則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俠肝義膽。
墨家主張
墨家主張“兼以易別”,提倡平等無差別的“兼愛”;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糜費財務、厚葬久喪、繁飾禮樂;主張“非命”、“天志”、“明鬼”,否定天命,但又承認鬼神的存在;主張“非攻”,反對當時的兼并戰爭;主張“尚賢”,強調任人唯賢,要求打破貴族壟斷政治。此外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墨家也有卓越成就。
與一般學派不同,墨家還是一個組織嚴密、紀律嚴明的政治性團體,首領稱“矩子”,成員必須服從首領,必須積極施行墨家的主張,甚至為之犧牲生命。墨家成員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過著極其簡樸和艱苦的生活。
墨子其人
關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并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于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一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不過墨子許是為了鞏固自己學說,而提出世上有鬼,還教人敬事鬼神,進而形成了一種落后的宗教觀,也因此,到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杰出的優秀人才。
墨子后學
墨子在世時的墨家被稱為前期墨家,多討論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墨子死后,墨家分為三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墨子身后由其弟子及后學組織的學派則被稱為后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多有貢獻。
墨家的主要思想匯集在《墨子》一書中,原有71篇,現僅存53篇,其中《尚賢》、《尚同》、《兼愛》等24篇是研究前期墨家思想的主要資料,《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6篇又稱《墨辯》或《墨經》,一般認為是后期墨家所作。
戰國中后期,墨家學說發展迅速,形成“墨翟之言盈天下”的局面,與儒學并為當時的兩大“顯學”。秦漢以后,墨家走向衰落,尤其當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墨家很快消失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