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這個字眼很通俗也很深奧。古人認為,命,是非人力可以改變的某種事實,比如某種外在的機遇,或是自己內在性格的偏長,偏短,人性無不有偏,它常常決定人的的生活道路。
“知悟天命”并不是“聽天由命”,生活態(tài)度需要樂觀積極,不消極,更不迷信。拿孔子自己來說,他一生奔忙,克己復禮,游列國,說諸侯,但他的政治抱負和主張,卻根本無法實現(xiàn)。所以他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盡了一切努力,而又歸之于命。
我個人其實只是一凡夫俗子,一白丁而已,只不過是天地蜉蝣,滄海一粟,怎敢比于圣賢,更不敢攀附孔子。知悟天命,是一種很高的人生智慧。圣人尚且五十而知天命,更何況我呢,如何能參透圣人思想?只不過盜用圣人智慧,讓自己從近來接連“不幸”和困境脫離出來,換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奔向下一目標罷了。
很多人會說,蕓蕓眾生,無論地位高低,能力大小,總有些無法解決的問題,總有些無法做到的事情,總有夠不著的、達不到的、無可奈何的,一句話,總有限定,總有失敗,總有不如意。在盡了一切努力之后,就平靜安然地接受那必然來到的最后結果和最后事實,而不是一味地患得患失,耿耿于懷。這樣,我們就不會為限定、失敗、在不如意所戰(zhàn)勝所打倒,自足常樂,達到“君子坦蕩蕩”的境界。不斤斤計較于現(xiàn)實的貧富窮達。
他們還認為。人生總有不如意,何必為一些磕磕碰碰,而凄凄慘慘戚戚,惶惶不可終日呢?
那么,什么是所謂的“天命”呢?
有人說,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人的一切都是由“天命”主宰的,天命不可違,個人只能聽天由命,正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但我們是無神論者,我們是不承認上帝存在的,自然也就不會聽命于上帝。我們所說的“天命”,實際上就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和事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知天命”者,就是要明白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是不可改變的,事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不可改變的。
第一、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是不可改變地。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潮漲潮退,花開花落,事有得、失、成、敗,人有生、老、病、死,無一不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的。外力的強行干預,可能會暫時改變事物發(fā)展的方向和速度,但這種強行干預的效果不可能持久,事物最終還將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發(fā)生和發(fā)展,人類甚至會為自己的這種強行干預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第二、事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不可改變。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個“定數(shù)”,這個“定數(shù)”就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可能會有曲折,但結果是無法改變的,人生享受的是“過程”而非“結果”。有人把“結果”看得很重,好像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結果”。那么,說句不太好聽,卻是千真萬確的話吧:人生的結果就是死亡,高貴也罷,卑微也罷,任何人都逃脫不了這個結果。如果太看重結果,人生還有什么快樂幸福可言呢?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人還是要灑脫一點兒,大氣一點兒,不要斤斤計較,不要自尋煩惱。
當然,前面我已經說過,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不是無奈和放棄,不是無所作為。對我來說,五十歲,哪怕是八十歲,也還不是刀槍入庫,頤養(yǎng)天年的時候,也不能拿“天命”為自己的懶惰和無能開脫。知天命強調的是,不要逆勢而動,而要順勢而為。不是不動,而是不盲動;不是不干,而是不蠻干;不是無求,而是不強求。所以,知天命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積極生活。
說句實話,人的一生其實是很矛盾的,有志氣不等于飄飄然,努力不等于莽撞,拼搏也不等于拼老命。只要自己真正的努力了,還是那句話,希望在人間,總會有自己理想實現(xiàn)的那一天,遲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