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越南曾經是中國的屬國
西漢高帝十一年,漢封趙佗為南粵王,都番禺(今廣東廣州)。十二年,立越裔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居揭陽(今廣東揭陽)。這時,西甌君長也“南面稱王”。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的蜀王子也稱安陽王。這種百越地方政權相對獨立的局面,隨著漢中央集權的逐步加強而發生變化。呂后末(前180年前后),西甌王、安陽王為趙佗所滅,在雒越設置交趾、九真兩郡。文帝初(前179~前174),南海王反,漢擊平之,徙其民至上淦(今江西新干)。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攻東甌,東甌請舉國內徙,“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王反漢,次年漢出兵滅南越,以其地置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并開珠崖、儋耳兩郡。元封元年(前110),閩越反,漢出兵討之,閩越諸將殺其王以降,“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至此,百越各族全部置于漢王朝郡縣統治下,完成了秦王朝未能完成的統一大業。
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推動下,百越地區的經濟、文化有著明顯的發展。有些地區的出土文物反映出:漢武帝以后的鐵制工具顯著增加,文化面貌上的民族特點逐漸減弱。部分百越族與漢族在共同的經濟生產與貿易活動以及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甌閩族與漢族混合的“山越”,在東漢末三國初(公元3世紀初)還很活躍,到南北朝后逐漸從歷史上消失。
在另方面,嶺南百越卻長期留存。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交趾雒越征側、征貳兩婦人曾發動反漢斗爭,“九真日南、合浦蠻里皆應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為王”。延至建武十九年始克討平。
西甌,東漢稱烏滸,人口眾多,靈帝建寧三年(170),郁林太守谷永曾招撫十余萬,開置七縣。魏晉以后,嶺南百越有蜒、俚、僚、等名稱,“隨山洞而居”,分布很廣,他們是今天壯侗語各族的先民。
秦漢時永昌郡西南(今云南省西南與老撾泰國緬甸接境地帶)的撣國和滇越,珠崖、儋耳的“雒luò越”,也是百越的一部分,他們當時還較原始,使用“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但也都為開發祖國邊疆作出了貢獻。
越南人口占多數的民族也稱越人(Viets)。亦稱“越南人”、“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90%,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越語,系屬未定。由于長期受漢文化影響,越語中的漢語借詞約占其詞匯的一半以上。至少早自公元1世紀開始,一直沿用漢文,13世紀出現“喃字”,系在漢字結構的基礎上,按形聲、會意、假借等方法構成的方塊字,但字數不足,著書、行文仍需夾用漢字。19世紀40年代拉丁化拼音文字開始定型,80年代在越南政府倡導下逐步推廣,又因為與中國交惡及倡導民族主義,現在年青一代已大多不識用漢字。但在鄰近中國地區還有會說中國廣西、云南方言的邊民。大乘佛教自古在越人中影響較大,并在南方派生出和好教和高臺教。另外有不少越人尊崇孔子,建有文廟,稱儒教。天主教傳入后,也有一定影響。由于近代受過法國殖民統治,因此在很多文化生活方面遺有影響。
越人系古代駱越人的后裔,先住越南北部,后逐漸南移,直至19世紀中葉始達南端。在其南遷途中不斷混入其他民族成分。越人自公元初進入封建社會,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工業、手工業、林業、漁業和商業。村莊多按職業和宗教信仰不同組成。過去在越人中,父母包辦婚姻、指腹為婚和小夫大妻現象比較普遍。后來,這種情況逐步改變。越人的人名,男子喜用文、廷、世、輝、維、友等字,女子喜用夢、麗、瑞等字。也有用仇人的名字給子女取名的,但忌用神靈、尊長的名字給子女取名。對長輩、有地位的人,說話要用敬詞。越人的音樂、舞蹈和戲劇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另有50多萬越人分布在柬埔寨、泰國和老撾,近現代還有僑居、移居、避難歐美、澳洲、香港的。
現在的越南中北部,古為中國交阯(趾)之地。古籍中早有神農等三皇五帝南至交趾的傳說。周時,有記載越裳氏重譯來獻。679年,中國唐朝曾于其地設“安南都護府”,故又稱安南。還曾有大瞿越、大越、大虞等國號。1802年,阮朝的創建者嘉隆王阮福映請求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中國清廷不許,而封他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始此。1838年起又稱大南。1945年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稱今名。位于中南半島東側,北與中國云南、廣西接壤,西和老撾、柬埔寨為鄰,東鄰南海,南瀕暹羅灣。面積329556平方公里,人口5800萬(1984),京族占89%以上。還有岱、傣、芒、儂、苗等60多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