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通行的一種通過考試選取官吏的制度,因實行分科取士,故名科舉。從唐代開始考試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進士科最難也最受重視,到了明清以后科舉考試就只剩下進士科了。
明清以來,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考中后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中了舉人有資格參加會試就有了初步的做官資格。會試即禮部試,是全國性的考試,取中后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最后是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因殿試由皇帝主持,故進士又叫天子門生。金殿傳臚既是朝廷大典又是文壇盛事,“公卿以下,無不聳觀,雖致尊亦注視焉”。
在科舉中中進士便可光宗耀祖,躋身仕途,而中狀元尤其榮耀。從隋朝開科取士以來,到清末科舉結束所取進士大約十萬余名,姓名可考者5萬余名,其中狀元僅645名(包括太平天國和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等),可謂鳳毛麟角。因此狀元是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社會精英,是極其難得的人才,也是最受重視的。同時狀元作為天子門生第一人,朝野矚目,前途光明,起步就比較高,拿清朝制度舉例: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遍修正七品,其他進士要么進翰林院繼續學習要么外放縣令(遠離權力中心)。執政大臣多狀元出身,如宋代文天祥、明代商輅、清代翁同和等等狀元們不僅博學,而且善書,因為中國封建社會,吏部以身、言、書、判擇人,大凡先試后銓,即先觀書、判,再察聲、言,然后注擬。如何觀書?楷法遒美是關鍵的一條,否則吏部絕不會銓選為士。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進士和狀元們為何個個善書的原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