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共和國編年史
1. 羅芳伯祖居在江西南部,先祖自贛南遷廣東嘉應州白渡堡,傳五世,再遷石扇。
2. 15世紀,爪哇移民開始在婆羅洲內陸采金。
3. 18世紀的婆羅洲分屬二十多個馬來移民王國,荷蘭人尚未建立殖民統治。
4. 18世紀初西婆羅洲華人金礦業出現。
5. 羅芳伯父羅啟隆,娶妻楊氏,生芳伯、葵柏、臺柏三子。
6. 1738年,蘭芳共和國首任元首羅芳伯大哥誕生。虎頭燕頷,龍肫虬髯,長耳方口。雖長不滿五尺,然好讀書,常懷大志,量寬洪。
7. 1740年左右,華人應南吧哇(mampawa)土人之邀,到百演武開發金礦。
8. 1745年,某華人去世,葬于打勞鹿地區,墓碑保留至今,為現今發現最早的華人實物。
9. 羅芳伯有一弟羅珍伯。
10. 羅芳伯在中國大陸原配李氏,生子子增。
11. 直到三十四歲,羅芳伯依然是嘉應州一介懷才不遇的落魄書生,“耕辛憑舌,苦硯為生”。
12. 1771年坤甸建城。
13. 1772年,羅芳伯大哥由中國航海到達坤甸,從烏石海邊登上婆羅洲,坤甸印尼名字是龐提納克,Pontianak。
14. 羅芳伯安頓下來之后,起初靠教書為生。
15. 初來乍到的羅芳伯,由于斷文識理、做事果敢,立即受到客家人社會的器重,有“羅方口”之譽。
16. 在坤甸埠頭教書幾年后,羅芳伯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與基礎。并“有同心者一百八人”,從此開始了建功立業的嘗試。
17. 因坤甸為荷印控制,又有潮州人建立的聚勝公司、四大家圍等,率領客家人進入內陸地區。
18. 芳伯下南洋時未攜眷同行。后來,他在婆羅洲跟一名達雅克女郎結婚。這位土著夫人,在羅氏領導發展蘭芳公司的述程中,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19. 1774年,羅芳伯在蘭芳會崠和大樹山一帶創立蘭芳會,以經營農業為主。與天地會發生沖突,失敗。羅芳伯率眾退往東萬律地區。
20. 1775年,天地會與和打勞鹿地區的十四家金礦再戰,天地會失敗。天地會糧糖壟斷,結果造成打勞鹿十四家金礦聯手對付天地會。1775年,雙方在王梨崠發生激戰,天地會大敗,劉三伯與五百多名會員傷亡,幸存者被礦業公司瓜分。此后,各金礦公司都有專門人員從事農業生產。
21. 1776年,參加與天地會戰爭的十四家公司大港、老八分、九分頭、十三分、結聯、新八分、三條溝、滿和、新屋、坑尾、十五分、泰和、老十四分、十二分正式結盟,聯合成立和順總公司,總廳設于打勞鹿。從此,蘭芳公司與和順總廳就是西婆羅洲最大的華人聯盟。
22. 1777年之后
① 羅芳伯大哥率領一百零八人進抵東萬律山心金湖地區,收服張阿財金礦一眾人等。大埔客墾殖民的領袖張亞才率領部屬,逃往他處。羅芳伯遂成為山心金湖區的新領袖。透過賢明的施政和待人以善,他把未逃走的大埔客墾殖民爭取過來。于是,這個新村落開始筑起護墻,興建店鋪,房舍和公司辦事處。這個大埔客和嘉應州客聯合組成的新社區,繼而開辟山林,挖掘水井,發展礦業。由于這些新墾殖民遠離一切外來控制,他們自然而然地便建立起本身的政治機構。他們在羅芳伯的英明領導下,把政治機構建立在原本存在的群體組織上。
② 羅芳伯創立蘭芳公司,蘭芳共和國建國,定都東萬律山心金湖。全國人口約兩萬余人。在西婆羅洲南北一百多公里、東西四百多公里的方圓內,都有它的礦場、農莊與聚落。建元蘭芳,公元1776年即為蘭芳元年。「首任大唐總長」,或「大唐客長」。全公司約有四萬人,又有二萬多土人加入。府邸大門口,懸掛有中文的“蘭芳大總制”的牌匾,代表“蘭芳”的黃色長方形旗幟和代表“太哥”的黃色三角形旗幟及代表副手們的其它各種顏色三角旗幟,在風中獵獵飄揚。在“太哥”羅芳伯的旗幟中間,寫著一個“帥”字。大堂里,懸有一副金匾,“雄鎮華夷”四個大字足有4尺見方,府衙內外的官員們,或長袍馬褂,或身著西服,而在場的士兵,都是清朝綠營兵的打扮。確定了自己的國旗,規定以各式漢服為國家禮服。
③ 羅芳伯派劉臺二藏信于笠,潛入新埔頭、老埔頭公司,聯合江戊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迫使埔頭公司黃桂伯歸降。坤日、龍岡、沙拉蠻等處全歸蘭芳公司擁有。
④ 羅芳伯寫下“平蠻蕩寇經三載”的光輝詩篇。
⑤ 蘭芳公司與劉乾相領導的明黃公司大戰,羅蘭伯親臨前線,連破明黃公司六大寨,盡有其地,蘭芳公司更見富強。
⑥ 蘭芳公司與和順公司開戰,不利,退回。
⑦ 羅芳伯效韓文公故事,作《祭諸神驅鱷文》,港中鱷魚,浮出水面,入海而去。華番人民,無不畏服。
⑧ 先后聯絡馬來首領,征服了周圍的原住民戴雅克族部落。因協助三發蘇丹敉平叛亂而名聲大噪。
⑨ 首府設在坤甸附近的小鎮東萬律。對外方面,總長有時自稱為西婆羅洲王。在總長以下,設有副總長一位,亦稱參謀或軍師,駐扎在金礦區的沙拉蠻(Salamon)。
⑩ 除了蘭芳大總制以外,尚有戴燕國之成立。這個王國純粹是為了羅芳伯手下最能干的副官吳元盛將軍而建立的。吳元盛統治下的戴燕,有如一個封建國家。
蘭芳共和國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23. 《泰晤士報》于1793年6月8日在一版頭條地位報道了蘭芳大總制共和國的建國情況指出:“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國力雖后于西方諸國,其意義卻不遜于1787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民主共和走向……”
24. 1794年
① 蘭芳公司打敗喃吧哇土人建立的邦居蘭蘇丹國,將其王府夷為平地,打通東萬律到坤甸入海口的通道。邦居蘭舉國退往上萬那,與萬那土王聯合對抗蘭芳公司。
② 蘭芳公司進圍邦居蘭、萬那兩個蘇丹國達九月之久,邦居蘭、萬那蘇丹膽破心寒,請坤甸蘇丹斡旋,與蘭芳公司以三發為界,劃定國境。是為攻克新港之役。此時西婆羅洲華人分立為蘭芳、和順兩國。蘭芳共和國國境南北一百多公里、東西四百多公里,略大于臺灣島。于各交通要道都立柵自衛。
25. 羅芳伯派一名叫黃安八的廣東鎮平人,帶著羅芳伯夫人捐出的金銀首飾去采購糧食,黃安八竟然卷款逃了,羅芳伯從此立誓:今后蘭芳的“太哥”位置,只能由嘉應州來的人繼任,而副首領,則由大埔人接任。其他各處的頭人、尾哥、老太等職,就不限地域了。
26. 羅芳伯在婆羅洲立國之后,曾回石扇老家探親,帶回一包金首飾,分送給村里父老鄉親。
27. 1793年以前,謝清高到蘭芳國,親見羅大哥事跡。
28. 1795年10月24日,首任元首羅芳伯大哥崩逝,享年58歲。江戊伯大哥繼位為第二任總制。江大哥,身體長大,武略超群,曾一刀連斬十八顆番人之頭斤重
29. 1799年,江戊伯大哥辭職,返回中國。闕四伯大哥繼任為第三任總制。
30. 1799年之后,各地番人聯合侵略蘭芳國境。江戊伯大哥由中國返回蘭芳,闕四伯請江大哥出面彈壓。江大哥命令喃吧哇王室自為約束。番人聞江大哥之名即不敢放肆,此后三十余年,死心踏地。蘭芳共和國得安享太平三十余年。
31. 1803年,闕四伯大哥去世,江戊伯大哥再任為第四任總制。
32. 1811年,江戊伯大哥去世,宋插伯大哥繼任為第五任總制。承平之世,安享太平。
33. 1819年,蘭芳公司在發展戰略上發生分岐。宋大哥等人主張反擊東印度公司對西婆羅洲的滲透,提議攻打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的坤甸地區。劉臺二等人主張聯合荷蘭東印度公司與番人和和順公司爭奪金礦,劉臺二得到較多支持。荷印政府特使訪問東萬律,兩國立約規定蘭芳共和國改掛荷蘭國旗,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支持蘭芳公司的擴展。
34. 1820年,謝清高于澳門著《海錄》一書,其中昆甸國條為介紹蘭芳共和國最早的中文資料。
35. 1822年(或以為1823年),劉臺二率領使團到坤甸和南吧哇,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談判,約定雙方各平共處,互不進攻。
36. 1822年(或以為1823年),宋插伯大哥被免職,不久去世,在宋大哥的葬禮上因繼位問題,公司總廳發生混亂。劉臺二在東印度公司的幫助下繼任第六任大總制。為羅太哥同時兄弟中最年幼的。劉接受“荷蘭皇帝敕封蘭芳公司甲大”的封號,其他首領受封甲必丹。蘭芳共和國開始接受荷印政府管轄,獨立自主地位喪失,成為自治共和國。
37. 1823年,蘭芳公司出讓全部人頭稅和一半的鴉片及其它稅收權給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派一支十二人的軍隊進駐蘭芳公司首府東萬律。東印度公司收取八千荷盾的人頭稅。
38. 1824年,劉臺二總制受邀到達巴達維亞與荷印總督會談。東印度公司盛情款待,試圖收買他,并展示東印度公司的武力。
39. 1825年,125名從中國來的華人被東印度公司拒絕登陸,引起蘭芳公司反劉臺二力量的不滿,他們發動起義,將劉臺二關押了一段時間,并聯合打勞鹿公司華人進攻南吧哇的東印度公司堡壘。
40. 1826年,蘭芳公司劉臺二等人與東印度公司特使談判,東印度公司取消了上年的稅收,以示支持。
41. 1831年,東印度公司和蘭芳公司合作控制萬那地區的金礦。東印度公司派軍將礦場從打勞鹿公司華人手中奪來交給蘭芳公司,貸款扶助蘭芳公司開礦,收購采出的黃金。
42. 1834年,劉臺二陪同東印度公司坤甸副專員到kapoeas上游考察,力求促進內陸貿易的發展。
43. 1837年,劉臺二去世,領導者在繼任者人選上發生分裂,有的主張推劉臺二期許的嘉應州武癢生謝桂芳,有的反對,最后由古六任第七任總制。
44. 壬寅年,蘭芳公司與萬那蘇丹國開戰,失敗,萬那和新港兩處公館失陷,耗費巨大,公司元氣自此大傷。東印度公司斡旋停戰。
45. 1842年,古六見蘭芳國勢艱難,辭職返華。謝桂芳接任第八任總制,年已老邁,且有風疾,八個月后去世。
46. 1843年,葉騰輝繼任第九任總制,仍在自己的店中經營生意,只在有事時才到總廳。
47. 1845年,葉騰輝去職,劉乾興繼任第十任總制,他也不到總廳辦公。
48. 丙午年以后,蘭芳公司又與萬那蘇丹開戰,損耗頗多,而無所得。公司人口和收入也日趨減少。
49. 1848年,劉乾興去職,劉生繼任第十一任總制。
50. 1850年7月,西婆羅洲勢力最強大的公司──大港公司,攻擊其勁敵三條溝公司(其首邑在昔邦 Sipang)的成員,并把他們逐出色米尼士鎮(Seminis),其中一些三條溝公司成員向北逃命,另外一些則逃到邦戛(Pamangat) 后,派一急差到坤甸向荷蘭人求救。平時,荷蘭人已經跟大港公司發生過不少沖突,而事件發生在其境內的三發蘇丹國,卻處在荷蘭人的控制下。于是,荷蘭人派兵馳援,卻遲了一天。個荷軍抵達邦戛時,發現三條溝公司的總廳被敵人炸毀,其部分人員越過三發河逃生,得到蘭芳公司人員的照顧。原來蘭芳公司本身是大港公司的勁敵,也是荷蘭人的盟友。其他的三條溝人員則逃往砂勞越,并與來自色米尼士鎮的同僚相會合。這批人員構成了流落于砂勞越石隆門地區的三千多名難民。有趣的是,在石隆門的三條溝首領是劉善邦。時至今日,人們相信他是石隆門的開發功臣。他的神主牌至今仍保存著,而且在石隆門舉行的一切節日慶典中,他的名字總被提到。
51. 1850年,荷印殖民政府派遣軍隊征服打勞鹿的和順總廳(以大港公司為首),雙方進行了長達四年的“公司戰爭”,最終消滅了獨立自治的大港等公司,惟有東萬律的蘭芳公司得以幸存。
52. 1854年,婆羅洲各共和國聯兵與荷蘭人血戰。華人各國戰敗滅亡,惟蘭芳國尚存,自治權喪失。國家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歷年積存的史料幾乎全部毀于戰火。
53. 50年代,一些蘭芳公司和大港公司的華人逃到砂撈越石隆門。
54. 1880—1883年,蘭芳國還充滿了生機。
55. 劉阿生甲太(按田汝康的說法,應為劉壽山),直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56. 1884年,劉阿生總制去世,荷印軍隊在等待老邁的劉阿生總制去世后即進入蘭芳總廳,蘭芳共和國亡國。劉阿生的女婿葉湘云(田汝康文中稱為葉湘云,字汀帆)阻止了蘭芳國民的反攻。荷蘭政府旋將蘭芳公司的土地轉給數名土著統治者。
57. 1884年,荷人籍送喪為名,派兵至其地,拆毀議事廳。梁路率眾力拒,斬荷將阿成堅,荷師敗績,不稍退,乃賄土酋,使土番來襲,不得逞。又賄漢奸引道來襲,卒以強弱懸殊不敵,議政廳旋毀,改作武帝廟。摘去旗幟牌板等。
58. 逃往蘇門答臘的華人一直往西邊遷徙,并于馬來西亞半島定居。當中的一位遷徙者的后人最終更成為了東南亞的顯赫人物,他就是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先生。
59. 《年冊》由蘭芳公司最后一任首領劉阿生的女婿葉湘云編撰。1885年,荷印政府派駐西婆羅洲的翻譯高延得到葉祥云抄錄的《蘭芳年冊》副本,著成《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書中把華人建立的所有公司一律稱為共和國。
60. 1905年,梁啟超先生作《中國殖民偉人列傳》發表在《新民叢報》63期上,一般認為羅芳伯和蘭芳公司自此為人所知。
61. 1912年,荷蘭人正式宣布西婆羅洲為其帝國的部分領土。
62. 1914年,僑居坤甸的廣東法政學員林鳳超,他兩次將蘭芳共和國全部歷史資料上書給當時國民政府副總統黎元洪,希望民國政府備案交涉,但都末被接納。
63. 1926年,李長傅先生作《中國殖民南洋小史》,發表于《東方雜志》第23卷第5號,其中有介紹羅芳伯的內容。
64. 1937年,《禹貢》第六卷第八、九合期載有羅香林撰《羅芳伯所建婆羅洲坤甸蘭芳大總制考》一文。
65. 1937年,梅北中學校董向南洋華人募捐,在校內建羅芳伯紀念堂,并請原中山大學教授、縣教育局長謝貞盤作《羅芳伯紀念碑記》。
66. 蘭芳共和國的后代再次拿到了政權,1942年成立西加厘曼丹抗日同盟會,至1945年,擁有3500人武裝,成為當時本土最強的一支武裝部隊,接收了日軍的授降。當時,不少人提出恢復蘭芳共和國,日本并派來特使建議改編日軍,協助成立新政權。同時馬來西亞共產黨也建議成立婆羅洲共和國。 因種種原因, 他們又重演了蘭芳的命運,遵從了有血脈相連的國共兩黨的指示,交出了政權。
67. 1961年6月,歷史學家羅香林的重要著作《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在香港出版,國際學術界轟動一時。
68. 原印尼西加里曼丹州的小學公民課中有羅芳伯事跡。
69. 羅芳伯今傳至五六七世,五世孫名海云、天云、孝云,皆以耕讀為業,或以農閑兼業商販。另一說羅芳伯在中國大陸有五世孫羅志達、羅福生兄弟。弟羅珍伯五世孫稱羅云生。
70. 離梅州石扇堡羅芳伯故居不遠處,是一座羅、高兩姓合祀的祠堂。文化大革命前,祠堂里還供有一尊羅芳伯的石像與一張畫像,如今也毀滅無存了。
71. 西加里曼丹省的淡水港,有一座羅芳伯廟宇。那是一座寒素無華、毫不起眼的小廟宇,前院的竹竿上,綁著一塊殘破的布,據說,那是早期華人上岸時插上的。趨前一看,「羅芳伯」的大名,正高掛在「浩氣長存」的橫批匾額之間。有羅芳伯泛黃老舊的照片
72. 東萬律市中心一座廢棄校舍後方,由羅芳伯後人所建的「羅芳伯紀念墓碑」,在荒煙蔓草之間佇立,散置的花圈,已成枯葉殘枝。“羅公芳柏之墓”,墓柱下石刻的《羅公史略》。關於羅公葬身之處,至今眾說紛紜,真正的墳塋,仍是個謎,。
73. 東萬律還有紀念羅芳伯的“蘭芳公學”。在坤甸還有一座紀念羅芳伯的紀念廳和墓園,在廳內掛著一副對聯:“百戰據河山,揭地掀天,想見當年氣概;三章遵約法,經文緯武,猶存故國冠儀”。
74. 2005年,在印尼出生的傳記作家張永和、張開源合著的《羅芳伯傳》在印尼出版。
75. 亞細安(東南亞)客屬聯合總會于4月19日至26日組織百名專家學者和鄉賢組成宣講團,在印尼山口洋市、東馬來西亞古晉市和文萊斯里巴加市舉辦宣講、研討論壇,巡回千里,追思歷史名人,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羅芳伯之旅”。
76. 1985年,由梅縣市府撥款重修位于梅北中學的羅芳伯紀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