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起源說是關于人類起源的一種學說,多地起源說的觀點認為,現代的人類不止一個起源,而是有多個起源。在古人類學中,多地起源說是兩種主要的人類起源的假說之一,另一種為單地起源說。
編輯摘要多地起源說是關于人類起源的一種學說,多地起源說的觀點認為,現代的人類不止一個起源,而是有多個起源。在古人類學中,多地起源說是兩種主要的人類起源的假說之一,另一種為單地起源說。歷史上流行過的完全的多地起源說是十九世紀的科學界的假說,其認為現代人類的起源地不止非洲一個,也是由不同的類人猿進化而成的,并有多個起源地。 現代的多地起源說(Multiregional origin of modern humans)名詞最早是1980年代由密歇根大學教授沃波夫(Milford H. Wolpoff)所使用。
多地起源說(Multiregional origin of modern humans)名詞最早是1980年代由密西根大學教授沃波夫(Milford H. Wolpoff)所使用。該假說認為:在15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匠人:Homo ergaster,或直立人:Homo erectus)離開非洲后,便開始在世界各地獨自演化,包括尼安德特人、北京人和爪哇人等,并適應當地的環境。根據沃波夫的說法,世界各地的人類同時平行演化成今天的現代人。不同地區的人類由于地理隔絕因此往不同的方向演化;但另一方面,選擇、突變、遺傳漂變與基因流等其他復雜的因素使現代人往大約一致的方向演化。這種學說嚴格上仍然承認人類共同祖先起源于非洲,而不同在十九世紀流行過認為不同的人種是由不同的類人猿進化而成的,但不同單地起源說是認為最早離開非洲的人,沒有絕后而分別在不同地方進化成當地的現代人。這種學說,實質上仍然是單一起源說。
完全的多地起源說則認為,現代人類的起源地不止非洲一個,而有多個起源地。
1930年代德國人類學家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 在研究北京人時認為,北京人和現代亞洲人有很多相似特征。根據魏敦瑞的說法:人類的種族是由各地的古代直立人獨自演化為今天的智人;與此同時,基因流動發生在不同的人類之間。魏敦瑞認為:一般適應的基因(如智力和溝通能力)從世界的某處到其他地方流動較快,而地方適應的基因則流動較慢。
196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卡爾頓?庫恩(Carleton Coon) 便有類似多地起源說的理論。庫恩認為現代人是由五種不同的人類平行演化而來 (高加索人種、剛果人種、開普人種、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庫恩又認為一些種族比其他種族要早演化進入現代人的階段,導致一些人類的文明要進步于其他文明。他認為: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要優越于其他人種。該理論在1960年代中期非常不受歡迎,被認為有正當化種族隔離之嫌,庫恩因此被迫辭去美國形態人類學協會會長的職務。
人類起源演化的研究,本身是一項學術研究工作。在西方,由于種族、宗教等問題,而受到了不必要的干擾。
本土起源說
通過考古學家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現了800萬年前的祿豐古猿,黃萬波發現了200萬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萬年前的元謀人,115萬年前的藍田人,50萬年前的北京人和鄖縣人,30萬年前的安徽和縣人和南京湯山人,10萬-2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遼寧金牛山人、陜西大荔人、安徽含銀山人、山西許家窯人、丁村人、廣東馬壩人、湖北長陽人,1萬-4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如廣西柳江人、內蒙古河套人、北京山頂洞人、云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貴州穿洞人、陜西黃洞人等等。原本存在兩個缺環:一個是沒有發現更早的直立人化石和人類近祖南方古猿化石,另一個是沒有發現距今5-10萬年的智人化石。但2008年1月22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記者會宣布:在河南許昌靈井舊時器時代遺址第四紀晚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現距今8萬~10萬年間的較完整的古人類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已經填補了中國沒有5-1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的空白。這是一個近乎完整的人類進化系統,除了非洲外,中國也是大致上連續不斷的古人類化石發現地,因此,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古人類學家認為現代中國人是獨立起源于中國的。在特征上,也顯現出東亞人和非洲人的不同,比如“中國人為兩面坡形頭頂,而非洲人不是呈圓弧狀;智齒,非洲人統統都有,而中國人中有的人沒有;夾緊狀的鼻梁非洲人沒有而中國人有;非洲現代人沒有下頜圓枕,而中國現代人就有人有?!痹俦热纾氨本┰橙说念^頂呈兩面坡狀,有下頜圓枕,這正符合中國現代人的特征,所以,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更合理一些?!痹S許多多中國現代人的特征,是從中國的化石人類傳下來的,顯然更合理一些。
還有中國學者對古人類體質特征和舊石器時代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后指出,盡管存在外來的基因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國現代智人形成過程中連續進化仍是主流。中國從古人類到現代人的體質特征是一脈相承的,并未出現被非洲古人類取代從而造成的體質上的改變,北京直立人(過去稱北京猿人)身上的一些特征在現代華北人身上仍有反映,現代中國人并沒有出現非洲人的體質特征。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原始社會文化等等都是一脈相承,沒有出現斷層或大的改變。這些現象也促使多數中國學者相信中國人自生說。
這一理論與1990年代的基因研究結論相矛盾。不過,基因研究人類起源的本身并不嚴謹。“歸根到底,這些推測還是要用化石來檢驗,因為化石才是人類起源和進化的直接證據。”
外來說
1990年代,中國遺傳學者陳竺和金力的研究指出現代亞洲人與古代亞洲直立人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存在;現代的中國人是約5萬年前由非洲遷徙而來的人類后代。
這一理論難以解釋:如果中國古人類真的被完全取代,為什么中國古人類體質及文化特征上存在連續性而沒有斷層或大的改變?而且,為什么中國現代人從體質特征上更加接近以北京直立人為代表的中國古人類而不是非洲古人類?
本土起源連續進化附帶雜交說
為了解決這兩種學說的矛盾,一些中國古人類學家如吳新智等提出了“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中國人起源模型。此外,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的遺傳學家史密斯也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同化模型,認為從非洲出發的擴張和各人群之間的遺傳交流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都起過重要作用。
這些人認為:西歐和中國人的起源模式有區別,東南亞、澳洲、美洲的模式及它們與非洲的關系也不盡相同,是完全取代、連續進化還是融合同化,不能用同一種模式概括所有現代人的起源,不同模式在各地人類起源過程中的作用并不相同。
非洲人的起源
有人類學家認為非洲人起源于東非的纖細型南方古猿的一個群體,也有人認為這不僅是非洲人的起源而且也是地球上整個現代人類的單地起源。
歐洲人的起源某些人認為現代歐洲人是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后代。1997年通過DNA測試分析尼安德塔人的頭骨,報告指出現代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共同祖先至少是在50~80萬年前的古代猿人。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所有的現代人種間的差異均比與尼安德塔人的差異為小,尼安德塔人不是早期人類的一支,它只是一個獨立的靈長類物種。
現代歐洲白種人屬高加索人種。西班牙人類進化國家研究中心Maria Martin?n-Torres等人的研究認為,歐亞人齒型發展具有連續性,這顯示歐亞與非洲大陸的演化過程,很長一段時間相對上保持獨立。他們認為,“歐亞人類族群的歷史并非起因于幾次來自非洲影響深遠的人類擴散交替浪潮,而是因為一個更復雜的迷團,大陸內外族群間出現擴散與接觸。”
美洲原住民的起源現在一般認為,美洲印第安人是從東亞遷移過去的,時間上尚不能確定,存在從幾萬年前到一萬多年前乃至幾千年前的說法,或者連續遷徙的說法。
大洋洲原住民的起源
一種觀點認為,大洋洲原住民是從亞洲往南遷徙而至的。澳大利亞人類學家阿蘭?索恩等人的研究發現,澳洲一具古人類化石遺骨的人類遺傳物質和源自非洲的早期現代人類的古老DNA在遺傳上沒有聯系。他們認為,在澳洲出現的早期現代人,其演化路線獨立于非洲古人類之外。
跟種族主義的關系
有人認為:多地起源說不是基于客觀的科學研究,而是基于種族優越感,以灌輸人種間血統純粹性的教育[3]。現代支持這一學說的學者多能提出科學的證據(見上面的“現代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并且更多地是在討論體質特征、遺傳基因、文化形態有巨大差別的現代人作為一個單一物種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而不是在爭論種族的優劣。
歐洲人的起源
多地起源說支持者宣稱現代歐洲人是古代尼安德塔人的后代。在1997年,DNA測試分析了尼安德塔人的頭骨,指出現代人與尼安德塔人的共同祖先至少是在50~80萬年前的古代猿人;此外,所有的現代人種間的差異均比與尼安德塔人的差異為小,更加說明了現代人與尼安德塔人是不同的物種。
經過中國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在中國已經發現了800萬年前的祿豐古猿,黃萬波發現了200萬年前早期直立人巫山人,170萬年前的元謀人,115萬年前的藍田人,50萬年前的北京人和鄖縣人,30萬年前的安徽和縣人和南京湯山人,10萬-2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遼寧金牛山人、陜西大荔人、安徽含銀山人、山西許家窯人、丁村人、廣東馬壩人、湖北長陽人,1萬-4萬年前的晚期智人如廣西柳江人、內蒙古河套人、北京山頂洞人、云南麗江人、四川資陽人、貴州穿洞人、陜西黃洞人等等。原本存在兩個缺環:一個是沒有發現更早的直立人化石和人類近祖南方古猿化石,另一個是沒有發現距今5-10萬年的智人化石。但2008年1月22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記者會宣布:在河南許昌靈井舊時器時代遺址第四紀晚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現距今8萬~10萬年間的較完整的古人類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已經填補了中國沒有5-1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的空白。[4]這是一個近乎完整的人類進化系統,除了非洲外,中國也是大致上連續不斷的古人類化石發現地,因此,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古人類學家認為現代中國人是獨立起源于中國的。 還有中國學者對古人類體質特征和舊石器時代文化進行了系統研究后指出,盡管存在外來的基因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國現代智人形成過程中連續進化仍是主流。中國從古人類到現代人的體質特征是一脈相承的,并未出現被非洲古人類取代從而造成的體質上的改變,北京直立人(過去稱北京猿人)身上的一些特征在現代華北人身上仍有反映,現代中國人并沒有出現非洲人的體質特征。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原始社會文化等等都是一脈相承,沒有出現斷層或大的改變。[5]這些現象也促使多數中國學者相信中國人自生說。 這一理論與1990年代的基因研究結論相矛盾。
外來說
1990年代,中國遺傳學者陳竺和金力的研究指出現代亞洲人與古代亞洲直立人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存在;現代的中國人是約5萬年前由非洲遷徙而來的人類后代。[6] 這一理論難以解釋:如果中國古人類真的被完全取代,為什么中國古人類體質及文化特征上存在連續性而沒有斷層或大的改變?而且,為什么中國現代人從體質特征上更加接近以北京直立人為代表的中國古人類而不是非洲古人類。
連續進化附帶雜交
為了解決這兩種學說的矛盾,一些中國古人類學家如吳新智等提出了“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中國人起源模型。此外,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的遺傳學家史密斯也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同化模型,認為從非洲出發的擴張和各人群之間的遺傳交流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都起過重要作用。 這些人認為:西歐和中國人的起源模式有區別,東南亞、澳大利亞、美洲的模式及它們與非洲的關系也不盡相同,是完全取代、連續進化還是融合同化,不能用同一種模式概括所有現代人的起源,不同模式在各地人類起源過程中的作用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