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田緒科 華夏田氏網(wǎng) 華夏田氏論壇 輯錄:田家祥
此主題相關(guān)圖片如下:大槐樹移民的分布圖.jpg
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近千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600余縣(市)。其中:河南106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陜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nèi)蒙古8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1縣。
明朝大槐樹移民在河南地區(qū)的分布
河南地區(qū)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有106個縣(市):鄭州、滎陽、開封、平頂山、洛陽、焦作、鶴璧、杞縣、尉氏、新鄭、登封、蘭考、中牟、新密、鞏縣、新鄉(xiāng)、衛(wèi)輝、封丘、獲嘉、溫縣、濟源、博愛、輝縣、原陽、武陟、孟縣、沁陽、修武、安陽、范縣、臺前、滑縣、浚縣、內(nèi)黃、清豐、濮陽、長垣、湯陰、林州、商丘、永城、睢縣、寧陵、民權(quán)、周口、商水、扶溝、西華、太康、鄲城、項城、許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魯山、長葛、臨潁、葉縣、寶豐、陜縣、禹縣、駐馬店、確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陽、息縣、固始、泌陽、正陽、新縣、羅山、商城、南陽、方城、唐河、新野、鄧縣、淅川、南召、桐柏、鎮(zhèn)平、內(nèi)鄉(xiāng)、西峽、三門峽、義馬、孟津、汝州、汝陽、欒川、靈寶、澠池、偃師、伊川、宜陽、洛寧、盧氏、新安、淇縣、嵩縣、郟縣、舞陽。
明朝大槐樹移民在山東地區(qū)的分布
山東地區(qū)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有92個縣(市):濟南、歷城、章丘、長清、青島、膠南、膠縣、即墨、淄博、棗莊、滕縣、德州、寧津、商河、濟陽、禹城、夏津、陵縣、齊河、武城、廣饒、濱縣、墾利、陽信、沾化、利津、博興、惠民、濰坊、濰縣、諸城、郯城、安丘、臨朐、壽光、高密、益都、煙臺、牟平、文登、萊陽、棲霞、掖縣、榮城、菜西、招遠、黃縣、臨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縣、莒南、費縣、泰安、萊芫、新汶、肥城、平陰、寧陽、東平、濟寧、兗州、魚臺、嘉祥、汶上、曲阜、鄒縣、菏澤、鄆城、巨野、單縣、曹縣、鄄城、梁山、定陶、東明、聊城、東阿、臨清、莘縣、金鄉(xiāng)、微山、陽谷、冠縣、高唐、鄒平、無棣、威海、蓬萊。
明朝大槐樹移民在京、津、冀地區(qū)的分布
京、津、冀地區(qū)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有129縣(市),其主要分布為:北京、昌平、延慶、懷柔、密云、平谷、通縣、大興、房山、天津、靜海、武清、寶坻、寧河、薊縣、石家莊、唐山、靈壽、束鹿、晉州、藁城、趙縣、井陘、獲鹿、新樂、正定、深澤、無極、贊皇、元氏、欒城、平山、張家口、懷來、蔚縣、張北、宣化、涿鹿、懷安、灤平、隆化、豐寧、萬全、遷西、遷安、昌黎、盧龍、灤南、遵化、玉田、樂亭、灤縣、豐南、安次、三河、霸縣、固安、大城、秦皇島、安平、交河、肅寧、文安、永清、保定、淶水、阜平、唐縣、徐水、高陽、滄州、青縣、海興、任丘、武邑、故城、冀縣、丘縣、雞澤、臨西、任縣、涿縣、定興、安新、蠡縣、博野、定縣、淶源、新城、完縣、清苑、滿城、滄縣、東光、河間、獻縣、衡水、饒陽、阜城、景縣、棗強、深縣、武強、邯鄲、永年、曲周、魏縣、成安、大名、涉縣、廣平、臨漳、磁縣、武安、邢臺、柏鄉(xiāng)、隆堯、南宮、巨鹿、沙河、臨城、新河、清河、廣宗、內(nèi)丘、威縣、南和、南皮、孟村回族自治縣。
明朝大槐樹移民在皖、蘇、鄂、湘地區(qū)的分布
皖、蘇、鄂、湘地區(qū)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有62個縣(市),其主要分布:合肥、馬鞍山、長豐、蚌埠、六安、明光、定遠、淮北、安慶、銅陵、宿州、碭山、蕭縣、靈璧、懷遠、滁州、鳳陽、和縣、涇縣、壽縣、亳縣、蒙城、利辛、睢寧、阜南、南京、徐州、連云港、豐縣、沛縣、盱眙、大豐、銅山、泗陽、沐陽、如皋、清江、江都、襄陽、武漢、十堰、孝感、大悟、荊門、監(jiān)利、沔陽、鄖縣、均縣、隨縣、隨州、棗陽、宜城、保康、光化、鐘祥、長沙、株洲、郴州、郴縣、桑植、襄樊、邳州。
明朝大槐樹移民在陜、甘、寧地區(qū)的分布
陜甘寧地區(qū)移民51縣(市)。其主要分布:西安、銅川、寶雞、岐山、武功、眉縣、三原、戶縣、蒲城、韓城、大荔、合陽、白水、澄城、銀川、青銅峽、石咀山、麟游、蘭州、甘谷、天水、張掖、鎮(zhèn)原、扶風(fēng)、彬縣、米脂、綏德、吳堡、周至、民樂、景泰、中衛(wèi)、興平、乾縣、會寧、榆林、武威、商州、固原、華陰、古浪、洛南、商南、山陽、丹鳳、城固、威南、靖遠、平?jīng)觥⑶f浪、渭南、臨澤、高臺。
明朝大槐樹移民在晉北、晉中及內(nèi)蒙古、東三省地區(qū)的分布
洪洞大槐樹移民在山西有34縣(市)、內(nèi)蒙古8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1縣。其分布為:太原、五臺、平定、壽陽、代縣、交城、祁縣、陽城、靈石、平遙、清徐、忻州、大同、渾源、應(yīng)縣、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陽曲、陽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魯、陽高、盂縣、汾陽、孝義、運城、靜樂、長治、潞城、晉城、呼和浩特、包頭、固陽、涼城、豐鎮(zhèn)、清水河、商都、興和、沈陽、大連、清原、撫順、丹東、鞍山、遼陽、海城、凌原、錦州、建平、長春、四平、洮安、哈爾濱、鶴崗、嫩江、北流縣
洪洞大槐樹移民在河南地區(qū)的分布詳情
河南省簡稱豫,地處黃河中下游、華中地區(qū),向有“中原”、“中州”之稱,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轄八府,一直隸州,十一屬州,九十六縣。(《明史?地理志》)
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災(zāi)的重點地區(qū),明初該地區(qū)土地荒蕪,人口稀少,到處都是一片殘景,朱元璋說:“今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說:“中原諸州,元季戰(zhàn)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據(jù)成化版<河南省志>載,洪武年間,在河南所轄十府十二州八十八縣中,有十三個州縣,戶數(shù)都在一千零一戶之下。山西與河南鄰近,河南地廣人稀,山西地狹人眾,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點地區(qū)之一。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遷于彰德府、懷慶府、開封府、衛(wèi)輝府、大名府、歸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寧府、南陽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數(shù)也為最多,主要為洪武年間所遷,其次為永樂年間所遷。從時間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國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縣志?大事記》里說:“士人傳聞則以為洪武二年(移民)”。汲縣《李氏族譜》亦載:“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澤州府鳳臺縣頭村遷汲。”民國二十二年《孟縣志-大事記》載:“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遷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從《明史》、《明實錄》的記載看,洪武年間,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樂年間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區(qū)移民。至于小批的則有鹿邑縣《劉氏家譜》載:“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縣棗林莊,明洪武二十年遷至河南歸德府鹿邑縣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師縣游殿村道光年間《滑氏家譜》載:“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遷徙而來,至今四百余載。”
洛寧縣城關(guān)余慶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銘》記載:“追溯古籍,洪洞縣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 詔遷豫。”洛陽市馬營村《李氏墓碑》記載:“公生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村人也,至洪武三年遷居河西馬營村”。輝縣穆營村《穆氏家譜》載:“穆氏于明永樂年間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穆家營。”溫縣招賢村《牛氏家譜》記載:“始祖牛鵬于永樂四年由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遷溫。”舞陽縣王樓村咸豐四年《王氏祖碑》載:“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樹,自明初遷民,有詔兄弟三人,各挈銅佛相居于此,建修樓房,因名村日三樓。”以上家譜、碑文對明朝洪洞移民始祖遷往何地作了詳盡的記載。
據(jù)鄭州大學(xué)歷史研究所王興亞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載,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屬諸縣:清豐、南樂、內(nèi)黃、濮陽、滑、浚、長垣等縣。衛(wèi)輝府所屬諸縣:汲、怍城、新鄉(xiāng)、獲嘉、淇縣、輝縣。懷慶府所屬:河內(nèi)、修武、濟源、溫、孟縣。開封府所屬六州,三十六縣,包括后來的歸德府、南陽府所屬諸縣。
民國版《新安縣志?民族》記載:“新安率為漢族,其氏族之由來,咸云遷自山西洪洞。一有譜牒足證者,如:橫山呂:洪武初由洪洞遷入新安;蘆院裴:山西聞喜遷新安蘆院。回龍山(俗名寺坡山)張:……于恭帝末遷山西晉陽洪洞,六世孫琮,于明永樂初隨文恕遷洛陽}廛河里,清初遷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樂由洪洞遷新安。辛莊孫:洪武初孫廷,由洪洞遷新安。城內(nèi)許:洪武初許啟倫由洪洞遷新安。橫溝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遷新安。侯溝侯:先由云南遷洪洞,洪武初由洪洞遷新安。北關(guān)龔:洪武初龔大郎由山西夷山遷新安。邱溝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遷新安。王莊王:南宋時由山西洪洞遷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莊。韋莊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遷新安。廟頭鄧:洪武初鄧奈由洪洞遷新安。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遷新安。東陽鎮(zhèn)蘭:洪武初蘭錦由洪洞遷新安。石寺劉:洪武元年劉義從洪洞遷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遷新安。石寺賈:賈政元末由洪洞遷澠池,洪武初遷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遷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遷新安時為姻親。石井趙:系出宋某節(jié)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趙村遷澠池石門即今之趙溝,又徙新安。羊義張:張聰于明初山西聞喜遷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遷邑西之南莊,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蟲驛王:洪武中王興由山西洪洞遷新安。灘子溝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遷灘子溝。西關(guān)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遷芮城后徙新安。駱嶺李:洪武初由洪洞遷新安駱嶺又遷栗園。車箱馬:洪武初由洪洞遷羅家河,又徙濟遠之毛田,后徙新安鹽倉,又徙車箱溝。流水溝馮:明初馮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遷新安。王嶺王:明初由洪洞遷新安。鄭坡鄭:鄭春于明初由洪洞遷新安。鐵門張:明初由洪洞遷偃師,清乾隆中遷魯山,繼遷洛陽,又遷新安。余村余:明洪武初余萬成,由山西洪洞遷縣西克昌南之余村。
民國版《修武縣志?遷民表》記載:修武縣統(tǒng)計從洪洞遷民的有趙氏四戶。李氏八戶、吳氏三戶、王氏九戶、馮氏四戶、陳氏三戶、蔣氏三戶、楊氏一戶、秦氏三戶、許氏一戶、姬氏一戶、張氏八戶、史氏三戶、曹氏一戶、陶氏一戶、馬氏一戶、柳氏一戶、常氏一戶、傅氏一戶、黃氏一戶、龐氏一戶、董氏一戶、梁氏一戶、郭氏一戶、林氏二戶、徐氏一戶、邱氏一戶、盧氏一戶、丁氏一戶、石氏一戶、靳氏一戶、焦氏一戶、谷氏一戶、武氏一戶、劉氏四戶、柴氏二戶、牛氏一戶,共80戶、38姓,分布于80余個村莊,共60戶有家譜明確記載遷民始祖姓名,其余為祖輩相傳。僅有張姓一戶始祖張從乃宋理宗里從洪洞縣遷入,劉姓一戶,始祖劉旺登乃清初從洪洞大槐樹遷入的,其余均為明朝從洪洞遷去的。這些舊方志確證了洪洞大槐樹移民在河南地區(qū)的分布,并從事實上說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樹的集中移民。
《孟縣地名志》統(tǒng)計:“孟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有自然村395個,據(jù)調(diào)查從洪洞遷去者共有138村,占總村數(shù)的34%,各鄉(xiāng)均有遷民,其它只寫明初山西遷來者未在統(tǒng)計內(nèi),僅明確記載從山西洪洞遷民者村莊:城關(guān)鎮(zhèn)60個自然村,西虢鄉(xiāng)35個自然村,槐樹鄉(xiāng)32個自然村,趙和鄉(xiāng)36個自然村,谷旦鄉(xiāng)59個自然村,南莊鄉(xiāng)25個自然村,城伯鄉(xiāng)29個自然村,化工鄉(xiāng)28個自然村,石莊鄉(xiāng)42個自然村,緱村鄉(xiāng)27個自然村,東小仇鄉(xiāng)25個自然村。”
《濟源市地名志》中也記載: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戰(zhàn)亂,明洪武年間實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遷來的移民,大部分是重建設(shè)村,另取村名,有48部家譜,72通石碑記載為山西洪洞遷民,全市現(xiàn)有453個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來130個,占28%,其余為移民所建村莊:濟水鎮(zhèn)2個自然村,亞橋鄉(xiāng)8個自然村,克井鄉(xiāng)4個自然村,五龍口鎮(zhèn)8個自然村,梨林鄉(xiāng)10個自然村,軹城鎮(zhèn)36個自然村,承留鄉(xiāng)11個自然村,思禮鄉(xiāng)13個自然村,坡頭鄉(xiāng)8個自然村,大峪鄉(xiāng)4個自然村,王屋鄉(xiāng)2個自然村,邵原鎮(zhèn)20個自然村,下冶鄉(xiāng)1個自然村,崇義鎮(zhèn)6個自然村,柏香鎮(zhèn)8個自然村,柴陵鎮(zhèn)2個自然村,西向鎮(zhèn)2個自然村,西萬鎮(zhèn)3個自然村,山王莊鄉(xiāng)3個自然村,城關(guān)鄉(xiāng)20個自然村,王召鄉(xiāng)7個自然村,木樓鄉(xiāng)6個自然村,渠溝鄉(xiāng)7個自然村,葛村鄉(xiāng)1個自然村,王曲鄉(xiāng)6個自然村,常平鄉(xiāng)6個自然村。”
1992年版《靈寶縣志?姓氏家族》記載:“靈寶姓氏來源有四:一是世代祖居,二是明初從山西省遷來,三是建國前由外地流落到靈寶定居,四是建國后因工作等關(guān)系來靈寶定居。這四種來源中,以一、二種來源的人口占總?cè)丝诘?0%一80%以上。元末明初,由于戰(zhàn)火、災(zāi)荒,山西省有數(shù)次人群大遷徙。靈寶民間流傳著:“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洪洞縣城北的賈村,明代有廣濟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寺碑文載,明朝初年,從山西省遷往河南省等地的移民,都到這里集合,從這里出發(fā),辦理遷移手續(xù),領(lǐng)取‘憑照川資’。尹莊鎮(zhèn)小嶺村,賈姓家譜云:‘賈姓于洪武之世隨徙民自洪洞縣小興莊大槐樹東南移。’城關(guān)鎮(zhèn)澗東村張姓家譜載:‘明初從洪洞縣葫蘆灘大槐樹遷來張如山、張如林(長子張如甘、次子張如棠居會興鎮(zhèn))。
1944年張家祠堂門聯(lián)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會興鎮(zhèn)虢略鎮(zhèn)始祖原郡葫蘆灘。”至今已傳23世。《沁陽市志?大事記》:洪武三年前后,遷山西洪洞一帶部分居民于河內(nèi)。《沁陽市志?姓氏》元末明初,由于戰(zhàn)亂災(zāi)荒,沁陽縣民死亡流離,境內(nèi)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明洪武年間,遷徙山西洪洞等縣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戶。今沁陽姓氏結(jié)構(gòu)中,以洪洞遷民后裔之姓為主體,約占全縣總戶數(shù)的80%以上。《輝縣市志?大事記》:洪武二年至永樂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輝縣遷民。《輝縣市志?人口》:洪武二十四年15268口,永樂十年38497口,二十一年中增長1.5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樂十四年,多次從山西洪洞等地往輝縣移民所致。
在河南地區(qū),新編地名錄,新纂地方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縣(市)中都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的明確記載。2001年大槐樹祭祖節(jié)期間,孟州市中村閃文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陽市水南關(guān)馬學(xué)義前來尋根祭祖,稱其閃、白、馬、拜、舟、丁、張、楊、買、艾等姓為回族,為洪洞大槐樹移民,并攜河陽中村<閃氏家譜>以佐證。同時,鄢陵縣爨玉林也帶《爨氏族譜>來洪洞尋根祭祖。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大規(guī)模往河南地區(qū)移民,已為上述眾多的家乘、地方志、地名錄所證實,從河南的移民分布情況看,主要以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為主,此乃和兩河流域的水災(zāi)及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戰(zhàn)場相吻合。
經(jīng)筆者對河南地區(qū)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資料不完全統(tǒng)計,河南地區(qū)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主要分布有106個縣(市):鄭州、滎陽、開封、平頂山、洛陽、焦作、鶴壁、杞縣、尉氏、新鄭、登封、蘭考、中牟、新密、鞏縣、新鄉(xiāng)、衛(wèi)輝、封丘、獲嘉、溫縣、濟源、博愛、輝縣、原陽、武陟、孟縣、沁陽、修武、安陽、范縣、臺前、滑縣、浚縣、內(nèi)黃、清豐、濮陽、長垣、湯陰、林州、商丘、永城、睢縣、寧陵、民權(quán)、周口、商水、扶溝、西華、太康、鄲城、項城、許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魯山、長葛、臨潁、葉縣、寶豐、陜縣、禹縣、駐馬店、確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陽、息縣、固始、泌陽、正陽、新縣、羅山、商城、南陽、方城、唐河、新野、鄧縣、淅川、南召、桐柏、鎮(zhèn)平、內(nèi)鄉(xiāng)、西峽、三門峽、義馬、孟津、汝州、汝陽、欒川、靈寶、澠池、偃師、伊川、宜陽、洛寧、盧氏、新安、淇縣、嵩縣、郟縣、舞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