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司馬光:《家范》

作者:司馬光         發布時間:2014-3-10 10:32:26  

   

 《家范》 卷一 治家

 【原文】《周易》:離下巽上。家人:利女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初九:閑有家,悔亡。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愛者所以使眾也。《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孝經》曰: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昔四岳薦舜于堯,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

《詩》稱文王之德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此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降及后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為人法者,今采集以為《家范》。


【譯述】《周易》!離下巽上,家人卦:卜問婦女之事吉利。

“彖詞”說:家人的爻象顯示,六二陰爻居于內卦的中位,像婦女在內,以正道守其位,九五陽爻居于外卦的中位,像男人在外,以正道守其位,則是天地間的大義。一個家庭有尊嚴的家長,即父親和母親。

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兄長要像個兄長,弟弟要像個弟弟,丈夫要像個丈夫,妻子要像個妻子,這樣家道就端正了。如果都能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

“象辭”說:家人卦外卦為巽,巽為風;內卦為離,離為火,內火外風,風助火勢,火助風威,二者相輔相成,是家人的卦象。君子從這個卦象中悟到,言辭一定要有內容才不致于空洞,德行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彰顯。

初九:防范家庭出現意外事故,沒有悔恨。“象辭”說:防范家庭出現意外事故就是防患于未然。

六二:婦女在家里料理家務,安排膳食,沒有失誤,這是吉利之象。

“象辭”說:六二爻辭之所以稱吉利,是因為六二陰爻居九三陽爻之下,像婦人對男人順從而有謙恭。

九三:貧困之家,眾人嗷嗷待哺,這是愁苦的事情,但是假如能夠辛勤勞作,就可以脫貧致富。而那些富貴之家,驕奢淫逸,妻妾兒女只知道嘻戲作樂,家道終將敗落。“象辭”說:貧困之家,而能辛勤勞作,沒有失掉正派的家風。富貴人家,一味嘻戲作樂,就會有失勤儉之道。

六四:富裕而幸福的家庭,大吉大利。“象辭”說:富裕而幸福的家庭大吉大利,六四因為陰爻居于九五陽爻之下,像家人和順而各守其職。

九五:君王到家廟去祭祀祖先,不要憂慮,祖先福佑家人,凡事吉利。“象辭”說:君王到臣民之家,說明君臣相互愛護。

上九:君王掌握殺罰之柄,威風凜凜,權柄不移,終歸吉利。“象辭”說:上九爻辭講殺罰立威,終歸吉利,因為君上能夠反省己身,樹立威望。

《大學》說:“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德行的人,必須治理好他的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要管理好家政;想管理好家政,必須先提高自己的修養;想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必須先要有一個誠懇的態度;想要有誠懇的態度,必須先要有知識和才智;想獲得知識就必須去探求事物的理。通過探求事物的理獲得知識,有了知識就會產生誠懇的態度,有了誠懇的態度就會端正自己的心意,心意端正就能夠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了自己的修養就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家,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家就能夠治理好國家,先治理好國家就能夠平定整個天下。從天子到一般百姓,都要將提高自己的修養作為根本。本亂而未治是不可能的,想把本來應該厚實的東西用薄的來代替,而把本來應該薄的東西用厚的來代替,都是不可能的!”這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這才是最高的知識和智慧。所謂想治理好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意思是說,連家都管理不好,而想去治理國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君子不出家門就教化了全國的人。這是因為在家里體現了子女要侍奉父母親,弟弟要侍奉兄長,長輩對晚輩既要慈愛又要指使他們。《詩經》說:“美麗的桃樹啊,枝葉繁茂;妙令女子出嫁到丈夫家,使其家庭和順。”將家人治理的非常和諧,而后可以去教導國人。《詩經》說:“宜兄宜弟。”自己的兄弟之間非常和睦,而后就可以去教導國人了。《詩經》說:“其儀不忒,正是四國。”父親處理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也是兄弟之間處理關系的榜樣。推而廣之,成為全國民眾足以效法的榜樣。這就是治國先要能夠齊家的道理。

《孝經》說:家雖小,但治理天下的方法都在其中了!侍奉父親,侍奉兄長。對待妻子臣妾,就像對待百姓臣民一樣,必須御之以道。

從前四方諸侯之長向堯推薦舜,說:“他是樂官瞽瞍的兒子。他父親心術不正,他的后母說話不誠實,弟弟象傲慢而不友好,但是舜能和他們和睦相處,他用孝行美德來感化他們,又加強自身修養,不流于邪惡。”堯帝說:“讓我試試他吧!我將兩個女兒嫁給舜,通過兩個女兒來觀察舜的德行。”于是堯帝命令兩個女兒下到媯水的轉彎處,嫁給舜。堯帝說:“嚴肅認真地處理政務吧!”

《詩經》稱贊文王的德行說:“周文王能以身作則,用禮法感化妻子和兄弟,近而來教化全國百姓,治理國家。”這都是古代的圣人先治理好家,然后再治理國家的典范。到后世,上至卿士下至一般百姓,也有許多在家里遵守禮法,而且可以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的人和事,現在將這些典范事例收集起來,編成這本《家范》。


  《家范》卷二 祖

  為兒孫積錢財,不如給后代留功德

【原文】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鮮矣。何以言之?今之為后世謀者,不過廣營生計以遺之。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囷倉,金帛充篋笥,慊慊然求之猶未足,施施然自以為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自于數十年中勤身苦體以聚之,而子孫于時歲之間奢靡游蕩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娛,又怨其吝嗇,無恩于我,而厲虐之也。始則欺紿攘竊,以充其欲;不足,則立券舉債于人,俟其死而償之。觀其意,惟患其考之壽也。甚者至于有疾不療,陰行鳩毒,亦有之矣。然則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適足以長子孫之惡而為身禍也。頃嘗有士大夫,其先亦國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嗇,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納,鎖而封之。晝而佩鑰于身,夜則置鑰于枕下,病甚,困絕不知人,子孫竊其鑰,開藏室,發篋笥,取其財。其人后蘇,即捫枕下,求鑰不得,憤怒遂卒。其子孫不哭,相與爭匿其財,遂致斗訟。其處女蒙首執牒,自訐于府庭,以爭嫁資,為鄉黨笑。蓋由子孫自幼及長,惟知有利,不知有義故也。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為累矣。使其子孫果賢耶,豈蔬糲布褐不能自營,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賢耶,雖積金滿堂,奚益哉?多藏以遺子孫,吾見其愚之甚也。然則賢圣皆不顧子孫之匱乏邪?

曰:何為其然也?昔者圣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舜自側微積德至于為帝,子孫保之,享國百世而不絕。周自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積德累功,至于武王而有天下。其《詩》曰:“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言豐德澤,明禮法,以遺后世而安固之也。故能子孫承統八百余年,其支庶猶為天下之顯,諸侯棋布于海內。其為利豈不大哉!

【譯述】做為人的先祖,沒有不希望能夠造福于后代的。可是真能造福于后代的卻很少。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如今為后代謀利益的那些人,只懂得多積錢財留給后代兒孫。田地連阡陌,商鋪遍布街巷,糧食堆滿了倉庫,財物塞滿了箱子,仍然覺得不夠,還在苦心謀求。這樣他們心里就怡然自得,自以為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享用不盡了。但是這些祖輩們卻不懂得更重要的是應該用做人的道理來教育子孫,也不懂得用禮法來管理家庭。他們自己幾十年辛勤勞作所積累起來的財富,卻被那些沒有教養的子孫們在短時間內就揮霍殆盡。子孫們反過來譏笑祖輩們愚蠢,不會享受,還埋怨祖輩吝嗇小氣,曾經對自己不好,虐待了自己。那些家里廣有錢財但又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后代子孫,大都是一開始欺騙盜竊,以滿足自己的私欲,不夠的時候,就向他人立券借債,打算等到祖父死后再來還債。仔細考察一下這些子孫們的心思,發現他們只是盼望祖父早死。更有甚者,祖父有病不但不給治療,反而在暗中投毒,以求早一些得到家里的財產。那些為后代謀利益的祖父們,不但助長了子孫的惡行,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過去有一位士大夫,他的祖先也是當朝名臣,他家里非常富裕但他卻很小氣,連斗升之粟、尺寸之布,他都要親自管理。他還把金銀財寶鎖得嚴嚴實實,白天把鑰匙裝在身上,晚上睡覺時把鑰匙放在枕頭下邊。后來他得了重病,不懂人事,子孫們趁機把他的鑰匙偷走,打開密室,找到存放財寶的箱子,偷走了金銀財寶。

他從昏迷中蘇醒過來后就尋找枕頭下面的鑰匙,可是鑰匙已沒有了,他于是憤怒地死去了。他的子孫們不但沒有為他的死而哭泣,反而因為相互爭奪、藏匿財產,打斗、訴訟。就連未嫁人的處女也蒙著頭拿著狀紙,在公堂之上喊冤叫屈,為自己爭奪嫁妝。他們的卑鄙行為受到了鄉里的譏笑,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子孫們從小長大,只懂得追逐利益,不知道講道義。生活中所用的錢財物資,本來是人所必需的,但是也不要去過分貪求。錢財一旦太多了,就會成為拖累。如果子孫們確實賢能,難道他們連粗食布衣都不能自己求得,難道會凍死餓死在路旁嗎?倘若子孫們無能,即便是金銀堆滿屋,又有什么用呢?祖父們積累財富留給子孫后代,足見他們十分愚蠢。難道古代那些先賢都不關心他們的子孫后代的窮富嗎?有人問:他們為什么不給后代留下很多財產呢?因為古代圣人懂得留給子孫后代高尚的品德與嚴格的禮法熏陶,賢人們傳給子孫的是廉潔的品質和儉樸的作風。舜出身卑賤卻能夠努力修養品德,終于當上了帝王。他的子孫們繼承他的高尚品德,統治國家歷經百代而不滅。周朝從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開始修德積功,到了周武王的時候,終于推翻殷商,奪取了天下。《詩經》里說:“周文王謀及子孫,扶助子孫。”指的就是周文王積累恩德,申明禮法,而且將這筆財產傳給后代,使得國家安定、社稷穩固。因而他們的子孫后代能夠統治國家八百年。他們的那些旁系親戚也成了天下的望族,被分封的諸侯遍及海內。周家祖先留給后代的利益難道不大嗎?


 《家范》卷三 父母/ 父/ 母

  父子之間有禮有節

【原文】陳亢向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譯述】陳亢問伯魚說:“孔夫子他老人家有沒有什么奇聞逸事呢?”伯魚回答說:“他老人家沒有什么奇聞逸事,只是有一次我獨自侍立,他的兒子鯉邁著小步快速經過廳堂,夫子問道:‘你學習《詩經》沒有?’孔鯉回答說:‘沒有。’夫子教導他說:‘不學《詩經》就沒有說話的權利。’孔鯉便下去學習《詩經》。過了幾天,我又獨自侍立先生于側,鯉又邁著小步快速經過廳堂,夫子問:‘你學習《禮》沒有?’鯉回答說:‘沒有。’夫子教導說:‘不學習《禮》就不能立身。’孔鯉便下去學習《禮》。”聽了這兩件事,陳亢出去后高興地說:“我問了一件事,卻懂得了三個道理:懂得了學《詩經》的道理,懂得了學《禮》的道理,同時又懂得了君子與他的子女之間應該是有禮有節的,不能隨隨便便的道理。

  君子教子,遵之以道

 【原文】曾子曰:“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強言;心雖愛之不形于外,常以嚴莊蒞之,不以辭色悅之也。不遵之以道,是棄之也。然強之,或傷恩,故以日月漸摩之也。”

【譯述】曾子說:“君子對于他的子女,喜愛他們卻不表露在臉上,支使他們也不露聲色,讓他們按道理做事情,但又不勉強他們。心里雖然很喜愛他們卻不表露在外邊,對待他們要嚴肅莊重,不能用和言悅色來討他們喜歡。不教育子女按道理做事,就會把他們引上邪路。然而如果一味地強迫他們做,又會損傷父子之間的和氣。因此對待子女只能靠平時言傳身教去慢慢引導他們。”

  父子之間,不宜簡慢

 【原文】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家訓》曰:“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

【譯述】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在他寫的《家訓》中說:“父子之間應該嚴肅,不能隨隨便便,不能簡慢。如果簡慢隨便,就會因怠慢而形不成父慈子孝,古人規定做官的人家,父子應該分開居住,這是養成父子之間不隨隨便便的方法;兒子要為父母按摩病痛,收拾被褥枕頭等臥具,這是父子之間不生簡慢的道理所在。”

  人愛其子,當教子成人

 【原文】石碏諫衛莊公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自古知愛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亂亡者,可勝數哉!夫愛之,當教之使成人。愛之而使陷于危辱亂亡,烏在其能愛子也?人之愛其子者多曰:“兒幼,未有知耳,俟其長而教之。”是猶養惡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顧不多哉?又如開籠放鳥而捕之,解韁放馬而逐之,曷若勿縱勿解之為易也!

《曲禮》:“幼子常視毋誑。”

“立必正方,不傾聽。”

“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譯述】石碏勸諫衛莊公說:“我聽說父親疼愛子女應該教給他們做人的正道,不使他們走上邪路。驕橫奢侈,荒淫放縱,就會走上邪路。驕奢淫逸四種習慣都有,這是過分寵愛他們所造成的。”自古以來許多父親都知道疼愛子女,卻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于使他們危害他人,自取滅亡,這樣的事例還少嗎?疼愛子女,就應當教育他們,培養他們成人。疼愛他們卻讓他們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愛他們呢?疼愛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說:“孩子小,不懂事,等他們長大后再來教育他們。”這就好比種了一棵不正的樹苗,說等到樹木長大后再來修剪它,那樣費力不更多嗎?又像打開鳥籠把鳥放走之后再去捉鳥,解開韁繩把馬放走之后再去追它,與其這樣,哪如事先就不放開鳥和馬呢?

《禮記·曲禮》說:“對于小孩子,要經常關注教導他,不要讓他學會說假話和誑騙。”

又說:“孩子從小要養成好的習慣,站立的時候一定要中正,不要斜著身子去傾聽。”

又說:“如果有長輩與你握手,你就要用兩只手奉長輩的手。如果長輩俯下身和你說話,你要將自己的嘴用手當住一點,然后再恭敬地說話。”

 【原文】《內則》:“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譯述】《禮記·內則》說:孩子會自己吃飯的時候,父母要教給他用右手拿筷子,會說話的時候,要教給他們應答,男孩答“唯”,女孩答“俞”。他們所用的佩囊,男的用皮革,女孩用絲繒,各代表武事和針黹之事。

六歲的時候,教他們數數與記住東西南北這些方位的名稱;七歲的時候,教給他們男女不能同坐,不能在一起吃東西。八歲的時候,告訴他們謙讓之禮,出入門戶以及上炕進餐,都要在長者之后。九歲的時候,要告訴他們朔望與天干地支的知識。十歲的時候,男孩子就要出去拜師求學,住宿在外邊,學習六書九數。十三歲的時候,要學習音樂、詩書和文舞。到了十五歲之后,就要學習武舞、射箭和駕御車馬。

  《家范》卷四 子上

  百善孝為先

 【原文】《孝經》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又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又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孟子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夫為人子,而事親或虧,雖有他善累百,不能掩也,可不慎乎!

【譯述】《孝經》說:“孝順,就像天上日月運行一樣是永恒的規律,也像地上萬物生長一樣是不變的法則,更是天下民眾的行為準則。天地間的規律,萬民都要遵循。”又說:“不喜愛自己的親人卻去喜愛他人,這叫做違背道德;不敬重自己的父母卻敬重別人,這是違反禮法。君王訓導萬民要尊敬愛戴父母,而有的人卻違背道德和禮法,這種人即使能得志,君子也不以此為貴。”又說:“五種刑罰的罪狀包括三千條,而其中罪惡最大的就是不孝。”孟子說:“不孝順有五種情狀:好逸惡勞,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第一種不孝;沉湎于賭博和酗酒,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第二種不孝;貪圖錢財,只顧自己的妻子兒女,卻不顧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第三種不孝;尋歡作樂,給父母帶來恥辱,這是第四種不孝;喜歡打架斗毆而危及父母,這是第五種不孝。”做為人子,在侍奉父母方面如果做得不夠,即便其他的長處優點再多,也不能掩蓋他的罪過。所以為人子女能不小心謹慎嗎?

  以父母之樂為樂, 以父母之憂為憂

 【原文】《經》曰:“君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譯述】《孝經》說:“君子侍奉父母親,平日家居要盡量做到恭敬,贍養父母要讓父母得到歡樂,父母生病了就要憂慮,父母去世就要表現得十分哀痛,祭祀父母時要非常嚴肅。”

  養父母而不恭敬,何異于養犬馬

 【原文】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禮》: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盛容飾以適父母之所。父母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履祗敬之,勿敢近。敦牟、卮,非馂莫敢用。在父母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遜。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褶。不涉不撅。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恒言不稱老。

又:“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概,祭祀不為尸。聽于無聲,視于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

【譯述】孔子說:“如今的所謂孝子,僅僅稱得上是能夠贍養父母。但是狗和馬,不也被養著嗎?如果贍養父母不表現出恭敬來,那么這與養狗養馬又有什么區別呢?”《禮記》說:子女侍奉父母,在雞剛叫的時候就要起床洗漱,穿戴整齊去拜見父母。父母所用的衣被、炕席、枕頭等,不能去隨便移動,即便是對父母的拐杖和鞋子,也要恭恭敬敬,不能隨便靠近。父母使用的食器、酒具,在父母用完之后,才能使用。在父母的居所,如果父母有所吩咐,應答都要唯唯喏喏、恭恭敬敬。進退周旋要謹慎而莊重,舉止行動要有禮而謙遜,不能放肆地打呃、打噴嚏、咳嗽、打哈欠、伸懶腰、跛行、斜靠、斜眼看人看物,也不能隨便吐唾沫、擤鼻涕。即便是冷,也不能在衣服外邊再套衣服;即便是癢,也不能去搔。如果不是受父母之命,不敢隨便脫去外邊的衣服。自己身上的衣服要穿戴齊整,不要拖來拖去,或隨便撩起來。為人之子,出門必須向父母告辭,回家必須向父母問安。出游必須有規矩,學習必須有所立業,說話不能擺資格。

《禮記》里又說:“為人之子,住房不能占據西南角尊長的位置,坐的時候不能坐在正中間,走路也不能走中間,站立不能站在門的中間,吃飯不能挑三揀四,祭祀時不能充當受祭者而接受別人的禮拜。默默傾聽別人的意見,不要多插嘴;察顏觀色,善解人意。為人子,不能登高臨深,冒險行事,不能胡亂罵人,不能隨便說笑。孝子不在暗地里做事,不到危險的地方,怕的是因為自己的行為辱沒了父母。”

  《家范》卷五 子下

  勿陷父母于不義

 【原文】《書》稱舜“烝烝乂,不格奸”,何謂也?曰:言能以至孝,和頑嚚昏傲,使進進以善自治,不至于大惡也。

【譯述】《尚書》稱舜“烝烝乂,不格奸”,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說:舜非常孝順,能與心術不正的父親、不忠誠的母親、傲慢的弟弟和睦相處,他以孝行美德感化他們,又加強自身的修養,所以沒有流于邪惡。

 【原文】曾子耘瓜,誤斬其根。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臂。曾子仆地而不知人。

久之乃蘇,欣然而起,進于曾皙曰:“響也!參得罪于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于孔子。孔子曰:“汝不聞乎,昔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捶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身既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乎?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此之謂也。

【譯述】曾子鋤瓜,不小心斬斷了瓜的根。父親曾皙非常生氣,舉起一根大棍就向曾子的臂膀打過來。曾子摔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曾子高興地站起來,走近曾皙問候道:“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您為教導我而用力打我,您有沒有受傷?”退下去回到房里,曾子邊彈琴邊唱歌,想讓父親聽見,知道他的身體早已恢復了健康。孔子聽說了這些情況就發怒,告訴弟子們說:“如果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門。”

曾參自認為無罪,托人向孔子請教。孔子對來人說:“你沒聽說過嗎?

昔日舜侍奉父親,父親使喚他,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要殺他,卻找不到他。父親輕輕地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父親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親沒有背上不義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沒有失去為人之子的孝心。如今曾參侍奉父親,把身體交給暴怒的父親,父親要打死他,他也不回避。他如果真的死了就會陷父于不義,相比之下,哪個更為不孝?另外,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嗎?殺了天子的臣民,又會犯多大的罪?”曾參聽后,說:“我的罪過很大呀!”于是造訪孔子而向他謝罪。這件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父母有錯,耐心規勸

 【原文】或曰:孔子稱色難。色難者,觀父母之志趣,不待發言而后順之者也。然則《經》何以貴于諫爭乎?曰:諫者,為救過也。親之命可從而不從,是悖戾也;不可從機時從之,則陷親于大惡。然而不諫是路人,故當不義則不可不爭也。或曰:然則爭之能無咈親之意乎?曰:所謂爭者,順而止之,志在必于從也。孔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禮》: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則與其得罪于鄉黨州閭,寧熟諫。

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又曰:事親有隱而無犯。又曰:父母有過,諫而不逆。又曰: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言窮無所之也。或曰:諫則彰親之過,奈何?曰:諫諸內,隱諸外者也,諫諸內則親過不遠,隱諸外故人莫得而聞也。且孝子善則稱親,過則歸己。《凱風》曰:“母氏圣善,我無令人。”其心如是,夫又何過之彰乎?

【譯述】有人說:孔子認為察言觀色最難。察言觀色之所以難,指的是子女善觀父母的興趣愛好,不等他們發話就滿足他們的需要。既然這樣,《孝經》又為何以諫諍為貴呢?回答說:諫爭,為的是挽救父母的過失。父母的命令正確而可以遵從,子女卻不遵從,這樣子女就犯了錯誤。父母的命令有誤,子女不能服從卻去服從,這就會導致父母犯罪。如果子女不勸諫父母那就如同陌路之人,所以當父母言行不義之時,子女必須犯顏直諫。有人說:勸諫父母豈不違背父母的意愿嗎?回答說:所謂諫爭,是在順乎父母的意愿的前提下去阻止他們的一些不對的做法。而且一定要做到讓他們聽從自己的意見。孔子說:“侍奉父母,他們有什么過失,只能委婉地規勸;如果意見沒有被采納,仍然要恭敬而不能有抵觸情緒,為父母操勞而無怨恨。”《禮記》說:父母有錯,子女要和顏悅色,柔聲下氣地勸諫。若是父母聽不進勸諫,子女就要更加恭敬,以孝心來感化他們,父母高興,子女就要再次進諫;父母不高興,那么與其讓父母得罪于鄉里朋友,不如頑強地多次進行勸諫。父母假如生氣了,不高興,把子女打得流血,子女也不能怨恨,仍然要孝敬父母。又說:子女侍奉父母親,可以為他們遮掩過錯,卻不違忤他們。又說:父母有錯,勸諫他們卻不違忤他們。又說:子女多次勸諫,父母還不接受,子女就要大聲哭泣,跟在他們的左右,這指的是已經到了毫無辦法的時候了。有人說:勸諫父母就會彰顯他們的過錯,怎么辦?回答說:在家勸諫,當著外人就要替父母隱瞞。在家勸諫,父母的過錯就能被制止;在外隱瞞,別人就不會知道父母的過錯。而且孝子總是把善行歸功于父母,而把過錯歸咎于自己。《凱風》說:“母親圣善賢良,我自己是個品德不好的人。”子女的孝心如果能這樣,又怎會彰顯父母的過錯呢?

  《家范》卷六 女/孫/伯叔父/侄

  女子也應學詩書

 【原文】《禮》: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枲,治絲繭,織纴組紃,學女事以共衣服。觀于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于公宮;祖廟既毀,教于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牲用魚,芼之以 藻,所以成婦順也。

【譯述】《禮記》說:女子十歲不出閨門,學習婦道:向女師學習柔順,聽從長者的教誨,學習織麻紡繩紡紗織布,學習女紅、縫紉。觀察學習祭祀之禮,學習祭祀中獻酒擺設祭器等各種禮數。女子十五歲舉行插簪之禮,已進入成人。二十歲出嫁。古時候,女子出嫁前三個月,如果祖廟未毀,就在公宮接受教育;祖廟毀掉之后,就在宗室接受教育。主要學習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等,學成之后再用魚祭祀,用 藻芼,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符合婦德的的女子。

 【原文】曹大家《女戒》曰:今之君子徒知訓其男,檢其書傳,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禮義之不可不存。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教乎?《禮》:八歲始教之書,十五而志于學矣!獨不可依此以為教哉。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齋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然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凡人,不學則不知禮義。不知禮義,則善惡是非之所在皆莫之識也。于是乎有身為暴亂而不自知其非也,禍辱將及而不知其危也。然則為人,皆不可以不學,豈男女之有異哉?是故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讀《孝經》、《論語》及《詩》、《禮》,略通大義。其女功,則不過桑麻織績、制衣裳、為酒食而已。至于刺繡華巧,管弦歌詩,皆非女子所宜習也。古之賢女無不好學,左圖右史,以自儆戒。

【譯述】曹大家的《女戒》說:如今的君子只知道教育他們的兒子,讓兒子讀書學習,卻不知道對于女子來說,丈夫不能不侍奉,禮義也不能丟棄。只教育兒子卻不教育女兒,不也忽視了男女之間的禮義教育嗎?《禮記》說:八歲開始教孩子讀書,十五歲就要立志學習。但不能以此作為女子的教育方法,所謂有婦德,不必才華絕代;婦人應有的言談應對,也不必辯口利辭;婦容,不必化妝得多么美麗;婦功,也不必工巧過人。清閑、貞靜、守節、整齊,舉止知廉恥,動靜有章法,這就是婦德。說話懂得挑選詞句,不說壞話,適時而言,不讓他人討厭自己,這就是婦言的修養。洗刷衣物塵垢,做到服飾整潔,按時沐浴,干凈衛生,這就是婦容。專心于紡織,不隨便嬉笑戲鬧,制備酒食佳肴,招待賓客,這就是婦功。以上四者,是女子最大的婦德,不能沒有。這些做起來非常容易,關鍵是要時時銘記在心。做為一個人,不學習就不知道禮義法則;不知道禮義法則,就不能辨別善惡是非。于是自己違法作亂卻不知道自己的錯誤,禍辱臨身卻不知道其危險。這樣看來,為人都不能不學習,怎么能因為男女的差別而不去學習呢?因此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讀《孝經》、《論語》以及《詩經》、《禮記》,最起碼要略通其大意。至于女功,不過是桑麻織布、做衣裳、辦酒食等等,至于刺繡華巧、管弦歌詩,都不適合女子學習。縱觀古代的賢能女子沒有不好學的,左圖右史,廣泛涉獵,以此來提高自身的修養。

 【原文】漢和熹鄧皇后,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當舉博士耶?”后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其余班婕妤、曹大家之徒,以學顯當時,名垂后來者多矣。

【譯述】漢代和熹鄧皇后,六歲就能讀史書,十二歲通曉《詩經》、《論語》。

她的幾個哥哥每次誦讀經傳的時候,她就虛心請教,她的志向愛好全在學習典籍,不喜歡過問居家生活等事。母親經常責難她說:“你不學習女工,以備將來制作衣服,卻去讀書學習,難道要考博士嗎?”鄧皇后仍舊愛學習,于是她白天學習婦業,晚上就誦讀經書,家里人稱她為“諸生”。其他的像班婕妤、曹大家等人,以學問文章顯揚當時,名垂后來的女子很多。

 【原文】漢珠崖令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繼母連大珠以為系臂。及令死,當還葬。法,珠入于關者,死。繼母棄其系臂珠,其男年九歲,好而取之,置母鏡奩中,皆莫之知。遂與家室奉喪歸,至海關。海關候吏搜索,得珠十枚于鏡奩中。吏曰:“嘻!此值法,無可奈何,誰當坐者?”初在左右,心恐繼母去置奩中,乃曰:“初坐之。”吏曰:“其狀如何?”初對曰:“君子不幸,夫人解系臂去之。初心惜之,取置夫人鏡奩中,夫人不知也。”吏將初劾之。繼母意以為實,然憐之。因謂吏曰:“愿且待,幸無劾兒。兒誠不知也。兒珠,妾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心不忍棄,且置鏡奩中。迫奉喪,忽然忘之。妾當坐之。”初固曰:“實初取之。”繼母又曰:“兒但讓耳,實妾取之。”因涕泣不能自禁。女亦曰:“夫人哀初之孤,強名之以活,初身,夫人實不知也。”又因哭泣,泣下交頸。送喪者盡哭哀慟,傍人莫不為酸鼻揮涕。關吏執筆劾,不能就一字。關候垂泣,終日不忍決,乃曰:“母子有義如此,吾寧生之,不忍加文。母子相讓,安知孰是?”遂棄珠而遣之。既去,乃知男獨取之。

【譯述】漢代珠崖令有個女兒名字叫初,十三歲。珠崖這個地方寶珠很多,初的繼母將一些大的寶珠串起來,系在手臂上作妝飾。后來珠崖令去世,家里人要將他的靈柩運回家鄉安葬。當時的法令規定,有攜帶珠寶進入關內的,判死刑。初的繼母只好丟棄了他系在胳臂上的那串珠子,初的弟弟年方九歲,因為喜愛就把那串珠子撿起來,放在了母親的化妝盒里,誰也沒有看見這一切。全家人扶柩來到海關,海關守吏檢查的時候,從化妝盒里找出十枚珠子。守吏說:“啊!這正好觸犯了法令,我們也沒有辦法,你們家誰出來承擔這個罪責接受懲罰呢?”初在旁邊,她心想,恐怕是繼母摘下來放在化妝盒里的,就說:“由我來承擔。”守吏問:“你是怎么放進去的?”初回答說:“我父親不幸去世,我繼母將系在胳臂上的珠子解下來扔掉,我覺得很可惜,就撿起來放在了繼母的化妝盒里,繼母并不知道這件事。”于是守門的官吏就要給初記錄犯罪事實。初的繼母以為真是這么回事,然而,她有些憐憫初,就對那守門的官吏說:“請等一下,千萬不要錄我女兒的罪過,其實她根本就不知道。是她的珠子,我系在了臂上。因夫君去世,需歸家安葬,我便將珠子解下來,但不忍心丟棄,就暫且放在了化妝盒里。后來由于辦理喪事很急迫,就忘了這件事。所以我應當承擔責任。”初還在堅持說:“確實是我撿起來放進去的。”繼母又說:“你別再爭執了,這失誤確實是我造成的。”于是她流淚哭泣,不能自禁。初也說:“夫人是看見我是個沒有父母的孩子,可憐我,所以她才冒名頂替要救我,其實就是我親身犯法,夫人確實不知道這件事。”她也哭起來,淚流滿面。那些送喪的人也都非常悲痛地哭起來,旁邊的人沒有不掉淚的。守門的官吏用筆記錄,竟因哭泣而不能寫一個字。守關的人流著淚,始終不忍心做出有罪的決定,便說:“這母子倆如此有情義,我寧愿來承擔責任,也不忍心記錄和上報她們的過失。而且,她們母子相互爭執,怎么能知道誰是誰非呢?”于是便將那些珠子扔掉,把她們母子放走了。初和繼母離去之后才知道珠子是初的弟弟放進去的。

  《家范》卷七 兄/弟/姑姊妹/夫

  兄弟如同手足

 【原文】凡為人兄不友其弟者,必曰:弟不恭于我。自古為弟而不恭者孰若象?萬章問于孟子,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爾!’忸怩。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曰:“奚而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曰:“否!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曰:“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賦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

【譯述】大凡為人之兄長,不友愛他的弟弟的,必定要說:弟弟對我不恭敬。

可從古到今,作為弟弟而對兄長不恭敬的,誰能比得上舜的弟弟象呢?

萬章問孟子說:“舜的父母打發舜去修繕谷倉,等舜上了屋頂,他們便抽去梯子,他父親瞽瞍還放火焚燒那谷倉,幸而舜設法逃下來了。于是又打發舜去淘井,他不知道舜從旁邊的洞穴出來了,便用土填塞井眼。

舜的兄弟象說:‘謀害舜都是我的功勞,牛羊分給父母,倉廩分給父母,干戈歸我,琴歸我,弤弓歸我,兩位嫂嫂要她們替我鋪床又疊被。’象于是向舜的住房走去,舜卻坐在床邊彈琴,象說:‘哎呀!我好想念您呀!’但神情之間是很不好意思的。舜說:‘我想念著這些臣下和百姓,你替我管理管理吧!’我不曉得舜不知象要殺他嗎?”

孟子答道:“為什么不知道呢?象憂愁,他也憂愁;象高興,他也高興。”

萬章說:“那么,舜的高興是假裝的嗎?”

孟子說:“不!從前有一個人送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使主管池塘的人畜養起來,那人卻煮著吃了,回報說:‘剛放在池塘里,它還要死不活的;一會兒,它搖擺著尾巴活動起來了,突然間遠遠地不知去向。’子產說:‘它得到了好地方呀!得到了好地方呀!’那人出來了,說道:‘誰說子產聰明,我已經把那條魚煮著吃了,他還說:‘得到了好地方呀,得到了好地方呀!’所以對于君子,可以用合乎人情的方法來欺騙他,不能用違反道理的詭詐欺罔他。象既然假裝著敬愛兄長的樣子來,舜因此真誠地相信而高興起來,為什么是假裝的呢?”

萬章問道:“象每天把謀殺舜的事情作為他的工作,等舜做了天子,卻僅僅流放他,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答道:‘其實是舜封象為諸侯,不過有人說是流放他罷了。”

萬章說:“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發配到崇山,把三苗之君驅逐到三危,把鯀充軍到羽山,懲處了這四個大罪犯,天下便都歸服了,就是因為討伐了不仁的人的緣故。象是最不仁的人,卻以有庳之國來封他。有庳國的百姓又有什么罪過呢?對別人,就加以懲處;對弟弟,就封以國土,難道仁人的作法竟是這樣的嗎?”

孟子說:“仁人對于弟弟,有所忿怒,不藏于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內,只是親他愛他罷了。親他,便要使他貴;愛他,便要使他富。把有庳國土封給他,正是使他又富又貴;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卻是一個老百姓,可以說是親愛嗎?”

萬章說:“我請問,為什么有人說是流放呢?”

孟子說:“象不能在他國土上為所欲為,天子派遣了官吏來給他治理國家,繳納貢稅,所以有人說是流放。象難道能夠暴虐地對待他的百姓嗎?自然不能。縱是如此,舜還是想常常看到象,象也不斷地來和舜相見。古書上說:‘不必等到規定的朝貢的時候,平常也假借政治上的需要來相接待。’”

 【原文】漢丞相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平為人長美色。人或謂陳平:“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產,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譯述】西漢的丞相陳平,小時候家里貧窮,但他愛好讀書。家里有田地三十畝,他單獨與哥哥陳伯住在一起。哥哥經常一個人耕田,讓他出去游學。陳平長得身高貌美。有人問他:“你家里很窮,可你為什么吃得這么胖?”他的嫂子恨他不事生產,白吃飯,就說:“也只能吃糠秕唄。

有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呢!”陳平的哥哥聽了妻子的話,就將妻子趕出了家門。

 【原文】御史大夫卜式,本以田畜為事,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與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頭,買田宅。

而弟盡破其產,式輒復分與弟者數矣。

【譯述】御史大夫卜式,一直靠種田、放牧為生。他有個小弟弟,弟弟長大后,卜式與弟弟分家另過,然而他只帶走一百多只羊,家里的田地、房屋等財產他都給了弟弟。卜式獨自進山放羊,十多年后,他的羊發展到千余只,他又買了田地、房院。可是弟弟卻將家產揮霍一空,卜式又好幾次分給弟弟田宅家產。

 【原文】隋吏部尚書牛弘弟弼,好酒,酗。嘗醉,射殺弘駕車牛。弘還宅,其妻迎謂曰:“叔射殺牛。”弘聞,無所怪問,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殺牛,大是異事!”弘曰:“已知。”顏色自若,讀書不輟。

【譯述】隋朝吏部尚書牛弘的弟弟牛弼喜歡喝酒,而且常撒酒瘋。有一次喝醉酒,將牛弘駕車的牛用箭射死了。牛弘回家后,妻子迎上前對他說:“小叔子射死了咱家的牛。”牛弘聽了,并沒有責怪的話,只回答說:“拿去作干牛肉。”牛弘坐定后,妻子又說:“小叔子平白無故射死了牛,這不能算是件平常的事吧!”牛弘說:“我知道了。”他面不改色,繼續讀他的書。

 【原文】唐朔方節度使李光進,弟河東節度使光顏先娶婦,母委以家事。及光進娶婦,母已亡。光顏妻籍家財,納管鑰于光進妻。光進妻不受,曰:“娣婦逮事先姑,且受先姑之命,不可改也。”因相持而泣,卒令光顏妻主之矣。

【譯述】唐朔方節度使李光進,他的弟弟河東節度使李光顏先娶了媳婦,母親就讓光顏的妻子來管理家事。等到李光進娶媳婦的時候,母親已經去世了。光進結婚后,光顏的妻子就登記家里的財產,然后將家里的鑰匙交給嫂嫂。光進妻不接受,說:“你侍奉過婆婆,你就接受咱婆婆的委托吧,這不能改變。”說到這里,她們竟哭了起來。最后還是讓光顏的妻子來管理家務。

《家范》卷九 妻下

  女子柔順方才可愛

 【原文】太史公曰:“夏之興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妹喜;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嫄及大任,而幽王之擒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詩》始關雎。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婚姻為兢兢。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歟?”為人妻者,其德有六:一曰柔順,二曰清潔,三曰不妒,四曰儉約,五曰恭謹,六曰勤勞。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陽也,妻陰也。天尊而處上,地卑而處下。日無盈虧,月有圓缺。陽唱而生物,陰和而成物。故婦人專以柔順為德,不以強辯為美也。漢曹大家作《女戒》,其首章曰:“古者生女三日,臥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謙讓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

又曰:“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柔為美。故鄙諺有云:‘生男如狼,猶恐其;生女如鼠,猶恐其虎。’然則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順。故曰:敬順之道,婦人之大禮也。”又曰:“婦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愛己也。舅姑之愛己,由叔妹之譽己也。”由此言之,我臧否譽毀,一由叔妹。叔妹之心,誠不可失也。皆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親,其蔽也哉!自非圣人,鮮能無過,雖以賢女之行、聰哲之性,其能備乎!是故室人和則謗掩,外內離則惡揚,此必然之勢也。夫叔妹者,體敵而名尊,恩疏而義親,若淑媛謙順之人,則能依義以篤好,崇恩以結援,使徽美顯章,而瑕過隱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聲譽曜于邑鄰,休光延于父母。若夫蠢愚之人,于叔則托名以自高,于妹則因寵以驕盈。驕盈既施,何和之有?恩義既乖,何譽之臻?是以美隱而過宣,姑忿而夫慍,毀訾布于中外,恥辱集于厥身,進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斯乃榮辱之本,而顯否之基也,可不慎哉!然則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謙順矣。謙則德之柄,順則婦之行;兼斯二者,足以和矣!若此,可謂能柔順矣!妻者,齊也。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忠臣不事二主,貞女不事二夫。《易》曰:“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又曰:“用六,利永貞。”晏子曰:“妻柔而正。”

言婦人雖主于柔,而不可失正也。故后妃逾國,必乘安車輜軿;下堂,必從傅母保阿;進退則鳴玉環珮,內飾則結紉綢繆;野處則帷裳壅蔽,所以正心一意,自斂制也。《詩》云:“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沭,誰適為容。”故婦人,夫不在,不為容飾,禮也。

【譯述】司馬遷說:“夏朝的興盛,是因為有了涂山,而夏桀最終被流放,罪在妹喜;商朝的興起,功歸于有娀,商紂王殘酷殺戮朝臣,是因為他寵愛妲己;周代的興起是因為有姜嫄及大任,而幽王最終被擒,是因為有褒姒的荒淫。因此,《周易》以乾坤為基礎,《詩經》以關雎為開始。夫妻之間的道德關系,是人類社會的道德規范的重大原則。禮法用于婚姻,是因為對待婚姻要小心謹慎。樂調節,則四時和,陰陽的變化,是萬物變化的依據,能不慎重嗎?”為人妻子,其品德共有六種:一是柔順,二是清潔,三是不嫉妒,四是儉約,五是恭謹,六是勤勞。丈夫如天空,妻子像大地;丈夫像太陽,妻子像月亮;丈夫陽剛,妻子陰柔。

天位尊而居上,地卑下而處下,太陽沒有盈虧變化,月亮卻有圓缺。陽唱而能生物,陰和而能成物。所以妻子以溫柔順從為美德,而不以強詞奪理為美。

漢代的曹大家作《女戒》,在第一章里說:“古代生了女孩子,三天之后就將他放在床下,意思是說女孩子天生卑微體弱,屬于下賤者。

女孩子長大后,應該處處謙讓恭敬,先人后己,做了好事不要去張揚,做了錯事不要推卸責任。女人要忍受屈辱,經常表現出戰戰兢兢的樣子來。”

《女戒》又說:“陰陽性質不同,男女行為上有區別。陽以剛強為德,陰以柔順為用。男子以強健為貴,女子以柔順為美。因此有句諺語說:‘生個男孩像豺狼,還害怕他軟弱如蛇;生個女孩像老鼠,仍害怕她成為老虎。’修養自身莫如恭敬,躲避強暴莫若溫順。所以說:恭敬柔順之道,是為人妻子的最重要的禮義。”又說:“妻子受到丈夫的寵愛,是因為得到了公婆的喜愛。公婆喜歡自己,又是因為小叔小姑稱贊自己。”由此可以看出,妻子的榮辱譽毀,完全在于小叔小姑對你怎么評價。對小叔小姑的愛心,確實不能失去。每個妻子都知道不能失去小叔小姑的愛心,但又不能溫和地對待他們,豈不是大錯特錯嗎?妻子并不是圣人,怎么能沒有過錯呢?即使有賢女的品行和聰慧,也難以成為沒有缺點的完人。因此妻子只要得到家人的愛護,她的缺點過錯就不會外傳。倘若得不到家人的喜愛,她的過錯就會傳揚出去,這是必然的。

小叔小姑對嫂子來說,本來就不好相處,但他們的名份又很尊貴;互相之間本來就沒有什么恩情,但道義上必須表現為和睦相處。若是賢淑、謙順的妻子,和小叔小姑和睦相處,崇恩結援,使自己的美德得以遠揚,錯誤得以遮掩,以致于公婆夸獎自己,丈夫贊揚自己,賢婦的聲譽傳播鄉鄰,近而為父母帶來榮耀。若是愚蠢的妻子,在小叔面前自高自大;在小姑面前因寵而驕悍。既然如此,又怎能談得上和平相處呢?既然背恩棄義,又怎能獲取小姑小叔的贊譽?結果自己的美德被遮掩,過錯被遠揚,最后公婆憤恨,丈夫惱怒,惡名傳遍內外,而恥辱都集于一身,留在夫家就會增添父母的恥辱,回到娘家又會增加丈夫的憂慮。對待小叔小姑的態度是為人之妻榮辱的關鍵,能不慎重對待嗎?要博得小叔小姑的好感,最好的辦法就是謙恭溫順。謙恭,是美好品德的根本,溫順是妻子應有的品行,二者兼備,就能和小叔小姑和睦相處。妻子像這樣,才能稱之為柔順。妻子要對丈夫恭敬,一旦與丈夫結婚,就要終身不再改嫁。因此忠誠的大臣不能侍奉兩個君主,貞節的女子不能侍奉兩個丈夫。《周易》說:“妻子柔順,有利于貞守婦道,丈夫才能遠行。”又說:“用六:有利于永遠恪守婦道。”晏嬰說:“妻子如果性情柔順,作風就會正派。”說的是妻子以溫柔為主,此外還要作風正派。因此皇帝的后妃要出行,必須乘坐有帷幕的安車;走到堂下,要聽從傅母和保姆的意見,進門出門都要佩帶鳴玉,在家梳妝打扮,就要自結綢繆組紐;在野外居住要穿著帷裳,為的是能夠一心一意,做到自我約束。《詩經》說:“自從君子遠征東邊,我在家里披頭散發。難道是沒有潤發油嗎?

不是,可我又為誰打扮呢?”所以妻子在丈夫外出的時候不打扮自己,這是合乎禮法的。

 【原文】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姜氏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不許,作《柏舟》之詩以見志。

【譯述】衛國太子共伯死得早,他的妻子姜氏堅守為人妻子的禮義。姜氏的父母想讓她改嫁,她發誓不再嫁人,還寫了一首詩《柏舟》,以此來表達自己堅強的意志。

 【原文】宋共公夫人伯姬,魯人也。寡居三十五年。至景公時,伯姬之宮夜失火,左右曰:“夫人少避火。”伯姬曰:“婦人之義,保傅不具,夜不下堂。待保傅之來也。”保母至矣,傅母未至也。左右又曰:“夫人少避火。”

伯姬不從,遂逮于火而死。

【譯述】宋共公的夫人伯姬是魯國人,他一直守寡長達三十五年。到景公的時候,伯姬住的宮中在夜里失了火,她跟前的人對她說:“夫人趕快出來避火。”伯姬說:“婦人應該遵守的禮義是,如果保母和傅母不在跟前,晚上就不能下堂。我要等待保、傅來了才出去。”一會兒,保姆來了,但傅母還沒來,跟前的人又勸:“夫人趕快出來避火。”伯姬不從,于是被火燒死了。

  《家范》卷八 妻上

 【原文】楚昭夫人貞姜,齊女也。王出游,留夫人漸臺之上而去。王聞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其符。使者至,請夫人出。夫人曰:“王與宮人約令,召宮人必持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從。”使曰:“今水方大至,還而取符,則恐后矣!”夫人不從。于是使者反取符,未還,則水大至,臺崩,夫人流而死。

【譯述】楚昭王的夫人貞姜,是齊國的女子。一次,楚昭王出游,將貞姜夫人留在了漸臺之上。走在半道,楚昭王突然聽說江水暴漲,便立即派使者去漸臺上接夫人。可是使者在匆忙之中忘了拿符。使者到了夫人那里,請夫人趕快走。夫人說:“大王與宮中的人有約令,召宮人一定要拿大王的符。現在使者不拿符,我不敢離開。”使者說:“可眼下洪水馬上就要到來,等我回去取了符,恐怕就遲了!”夫人仍然不走。于是,使者只好返回去取符。他還沒有返回來,洪水就涌來了,漸臺坍塌,貞姜夫人被洪水淹沒而死。

 【原文】蔡人妻,宋人之女也。既嫁,而夫有惡疾,其母將再嫁之。女曰:“夫人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適人之道,一與之醮,終身不改,不幸遇惡疾,彼無大故,又不遣妾,何以得去?”終不聽。

【譯述】有一個蔡人娶了宋人的女兒作妻子。宋女出嫁不久,丈夫便患了重病,她的母親想讓她改嫁。宋女說:“丈夫遭遇了不幸,我怎能離開他?嫁給他人就要堅守道義,一旦與他結婚,就得廝守終身,不再改嫁。丈夫雖然不幸得了重病,但他并沒有大的變故,而且他又沒有趕我走,我為什么要離開他呢?”她最終沒有聽從母親的話。

【原文】梁寡婦高行,榮于色而美于行。早寡不嫁,梁貴人多爭欲娶之者,不能得。梁王聞之,使相聘焉。高行曰:“妾夫不幸早死,妾守養其幼孤,貴人多求妾者,幸而得免。今王又重之。妾聞婦人之義,一往而不改,以全貞信之節。今慕貴而忘賤,棄義而從利,無以為人。”乃援鏡持刀以割其鼻,曰:“妾已刑矣,所以不死者,不忍幼弱之重孤也。王之求妾,以其色也,今刑余之人,殆可釋矣!”于是相以報王。王大其義而高其行,乃復其身,尊其號曰:“高行。”

【譯述】梁國有一個寡婦叫高行,她容貌漂亮,又有好名聲,年輕守寡,沒有改嫁。梁國的達官顯貴都爭著想娶她為妻,但不能得到她。梁國國王聽說后,便派丞相去禮聘。高行說:“我的夫君不幸早死,我撫育他的孩子,有許多達官顯貴來娶我,我都拒絕了。不想現在大王又來禮聘。

我聽說婦人應該遵守的禮義是從一而終,以成全貞潔和守信用的節操。

如果我現在羨慕富貴,忘掉貧賤之先夫,丟棄信義而去追逐利益,那我還怎么做人呢?”于是他照著鏡子,用刀割下了自己的鼻子,然后說:“我已經毀了容,我之所以沒有去死,是因為丟不下幼弱的孩子。大王想要得到我,無非是為了我的美色,現在我已經是個毀了容的人了,大概可以放過我了吧!”丞相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梁王,梁王嘉獎她的品行德義,于是聽其自便,并賜給她一個封號叫“高行”。

【原文】漢陳孝婦,年十六而嫁,未有子。其夫當行戍,夫且行時,屬孝婦曰:“我生死來可知,幸有老母,無他兄弟備養,吾不還,汝肯養吾母乎?”婦應曰:“諾。”夫果死不還。婦乃養姑不衰,慈愛愈固,紡績織纴以為家業,終無嫁意。居喪三年,父母哀其年少無子而早寡也,將取而嫁之。孝婦曰:“夫行時屬妾以其老母,妾既許諾之,夫養人老母而不能卒,許人以諾而不能信,將何以立于世?”欲自殺。其父母懼而不敢嫁也,遂使養其姑二十八年。姑八十余,以天年終,盡賣其田宅財物以葬之,終奉祭祀。淮陽太守以聞,孝文皇帝使使者賜黃金四十斤,復之終身無所與,號曰“孝婦”。

【譯述】漢代陳孝婦,年僅十六歲就出嫁了,沒生孩子。她的丈夫要去戍守邊疆,臨走的時候,囑咐她說:“我這一走,生死未卜,家里還有老母親,又沒有其他弟兄能夠贍養,如果我回不來,你愿意贍養我的母親嗎?”孝婦回答說:“愿意。”丈夫果然死在戰場上沒有回來。孝婦就贍養婆婆,婆媳相依為命,互相疼愛,孝婦靠紡紗織布來維持生活,始終沒有改嫁的想法。她為丈夫居喪三年后,父母可憐她年輕守寡又沒有孩子,就想讓她改嫁。她說:“丈夫走的時候把他的老母托付給我,我既然許下諾言就應該守信用,贍養他人老母卻不能堅持到最后,許諾于人卻不能守信運,我還怎么活在世界上呢?”她想用自殺來反抗父母,她的父母害怕她尋死就不敢強迫她改嫁,讓她繼續贍養婆婆。二十八年后,婆婆八十多歲,壽終正寢。孝婦將房屋、田地等家產全部賣掉來安葬婆婆。而且為婆婆守喪、祭祀。淮陽太守將她的事跡稟報皇帝,孝文皇帝派遣使者賜給她黃金四十斤,免除她終身的賦役,并尊稱她為“孝婦”。

 【原文】吳許升妻呂榮,郡遭寇賊,榮逾垣走。賊持刀追之。賊曰:“從我則生,不從我則死。”榮曰:“義不以身受辱寇虜也。”遂殺之。是日疾風暴雨,雷電晦冥,賊惶恐,叩頭謝罪,乃殯葬之。

【譯述】吳許升的妻子呂榮,為躲避賊寇追趕,跳墻而逃。那些賊寇持刀追她。賊喊:“跟我們走你就可以活命,不跟我們走就殺死你。”呂榮回答說:“我決不受辱于賊寇!”于是自殺而死。這天疾風暴雨,電閃雷鳴,賊寇為自己傷天害理感到恐懼,便叩頭謝罪,并安葬了呂榮。

 【原文】沛劉長卿妻,五更桓榮之孫也。生男五歲而長卿率。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兒年十五,晚又夭歿。妻慮不免,乃豫刑其耳以自誓。宗婦相與愍之,共謂曰:“若家殊無他意,假令有之,猶可因姑姊妹以表其誠,何貴義輕身之甚哉!”對曰:“昔我先君五更,學為儒宗,尊為帝師。五更以來,歷代不替。男以忠孝顯,女以貞順稱。《詩》云:‘無忝爾祖,聿修厥德。’是以豫自刑剪,以明我情。”沛相王吉上奏高行,顯其門閭,號曰“行義桓嫠”。縣邑有祀必膰焉。

【譯述】沛劉長卿的妻子是五更桓榮的孫女。他們結婚后生了一個男孩,但孩子五歲時劉長卿就死了。妻子怕娘家讓她改嫁,便不回娘家。她的兒子長到十五歲的時候,又不幸死掉。劉妻考慮娘家早晚要讓她改嫁,便預先割掉自己的耳朵,發誓不嫁。同宗族的女人們很憐憫她,一起對她說:“其實你娘家并沒有讓你改嫁的意思,即便有,我們還可以替你說情,表白你的誠意,為什么貴義輕身竟到如此的地步呢?”她回答說:“從前我先夫活著的時候,學問上乘,被尊為帝師。打他之后,沒有能超過他的。男人就應該以忠誠和孝順來求得顯達,女人就應該以貞潔和溫順來贏得好名聲。《詩經》說:‘不要羞辱你的祖先,應當修養你的德行。’因此我預先自己毀容,以向世人表明我的心志。”沛相王吉向皇上奏明她的高行義舉,對她進行表彰,并稱她為“行義桓嫠”。她死之后,縣里只要有祭祀活動,就肯定要祭拜她。

 【原文】度遼將軍皇甫規卒時,妻年猶盛而容色美。后董卓為相國,聞其名,聘以軿輜百乘,馬四十匹,奴婢錢帛充路。妻乃輕服詣卓門,跪自陳請,辭甚酸愴。卓使傅奴侍者,悉拔刀圍之,而謂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風靡,何有不行于一婦人乎?”妻知不免,乃立罵卓曰:“君羌胡之種,毒害天下猶未足邪!妾之先人,清德奕世。皇甫氏文武上才,為漢忠臣,君親非其趣使走吏乎!敢欲行非禮于爾君夫人耶?”卓乃引車庭中,以其頭懸軛,鞭撲交下。妻謂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盡為惠!”遂死車下。后人圖畫,號曰“禮宗”云。

【譯述】度遼將軍皇甫規死的時候,他的妻子還正值盛年,姿色猶存。后來,董卓當了相國,聽說她很美麗,就以豪華的車子百輛、四十匹馬和許多奴婢錢帛為聘禮,想娶她。皇甫規的妻子得知后,就親自到董卓的門上,跪地陳說自己不愿再嫁,言辭誠懇動人。董卓命令手下手執利刃將她圍住,并對她說:“我以我的威勢,想讓天下的人都聽我的號令,我怎么能容忍一個婦人竟不聽的話!”皇甫妻心知不能免禍,便干脆站起來大罵董卓:“你本來就是個羌人和胡人的野種,你禍害天下還沒有夠啊!

我夫君家,清明廉正的德行代代相傳。我的先夫皇甫規文武全才,是漢室的忠臣,你那時只不過是他驅使下的一個小小走卒,你敢對你的上司的夫人行非禮嗎?”董卓命人將一輛車拉進庭院中,將她的頭套進軛里,然后鞭打她。皇甫妻對那些打她的人說:“為什么不打得重一點呢?我只愿快點死。”她最終被打死在車下。后人為她畫像,稱她為“禮宗”。

  女人不妒品自高

 【原文】《禮》,自天子至于命士,媵妾皆有數,惟庶人無之,謂之匹夫匹婦。是故《關雎》美后妃,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慕窈窕,思賢才,而無傷淫之心。至于《樛木》、《螽斯》、《桃夭》、《芣莒》、《小星》,皆美其無妒忌之行。文母十子,眾妾百斯男,此周之所以興也。詩人美之。然則婦人之美,無如不妒矣。

【譯述】在《禮記》里,從天子到有官位和爵位的人,納妾的多少都是有規定的,惟獨平民百姓沒有規定,稱為匹夫、匹婦。所以《詩經·關雎》贊美后妃,歌頌淑女許配君子。愛慕窈窕女子,思念有才德的男子,而沒有諷刺淫蕩的意思。至于《樛木》、《螽斯》、《桃夭》、《芣莒》、《小星》等篇,都是贊美沒有嫉妒的行為。周文王的母親生了十個兒子,至于眾妾所生的兒子大概有上百人之多,這正是周所以興旺發達的原因,所以詩人來贊美這件事。這樣說來,婦人最大的美德就是不去嫉妒。

 【原文】晉趙衰從晉文公在狄,取狄女叔隗,生盾。文公返國,以女趙姬妻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衰辭而不敢。姬曰:“不可。得寵而忘舊,不義;好新而慢故,無恩;與人勤于隘阨,富貴而不顧,無禮。棄此三者,何以使人?必逆叔隗!”及盾來,姬以盾為才,固請于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己下之。

【譯述】晉國的趙衰跟隨晉文公逃亡到狄國,娶了狄國的女子叔隗為妻。等到晉文公返回晉國后,就把自己的女兒趙姬嫁給了趙衰,并生了原同、屏括和樓嬰。趙姬讓趙衰把趙盾和他的母親迎接到晉國來。趙衰沒敢答應。趙姬說:“不迎是錯誤的。得新寵而忘舊人,不是仁義之舉;喜新而厭舊,沒有恩情;與人共度艱難歲月,自己富貴之后就不去理她,不合禮法。丟了這三點,你還怎么去說服別人呢?所以你一定要將叔隗接來。”等到趙盾來了,趙姬認為趙盾很有才華,就堅決要求趙衰將趙盾立為嫡子,而將自己的三個兒子排在趙盾的后面。并以叔隗為趙衰的正妻,自己排在她的后邊。

 【原文】楚莊王夫人樊姬曰:“妾幸得備掃除,十有一年矣,未嘗不捐衣食,遣人之鄭衛求美人而進之于王也。妾所進者九人,今賢于妾者二人,與妾同列者七人。妾知妨妾之愛、奪妾之貴也。妾豈不欲擅王之愛、奪王之寵哉?不敢以私蔽公也!”

【譯述】楚莊王夫人樊姬說:“我有幸侍奉大王,已經十一年了,這期間,我經常花費錢財派人到鄭國和衛國搜求美人,進獻給大王。我所進獻的九人,其中比我賢惠的有二人,與我不相上下的有七人。我也知道這樣做會妨礙大王對我的愛,會奪去我的尊貴。我難道不想讓大王只寵愛我一個人嗎?我只不過是不敢以私廢公罷了。

 【原文】宋女宗者,鮑蘇之妻也。既入,養姑甚謹。鮑蘇去而仕于衛,三年而娶外妻焉。女宗之養姑愈謹,因往來者請問鮑蘇不輟,賂遺外妻甚厚。女宗之姒謂女宗曰:“可以去矣。”女宗曰:“何故?”姒曰:“夫人既有所好,子何留乎?”女宗曰:“婦人之所寶,豈以專夫室之愛為善哉?若抗夫室之好,茍以自榮,則吾未知其善也。夫《禮》,天子妻妾十二,諸侯九,大夫三,士二。今吾夫固士也,其有二,不亦宜乎!且婦人有七去,七去之道,妒正為首。姒不教吾以居室之禮,而反使吾為見棄之行,將安用此?”遂不聽,事姑愈謹。宋公聞而美之,表其閭,號曰“女宗”。

【譯述】宋國的女宗是鮑蘇的妻子。結婚后,女宗侍奉婆婆非常謙恭謹慎。

后來,鮑蘇離開家到衛國去做官,三年之后他又在衛國娶了妻子。女宗得知后,不但沒有嫉妒,反而贍養婆婆更加小心,只要有順路的人,女宗就委托向鮑蘇問好,而且還給鮑蘇在衛國的妻子帶去非常豐厚的禮品。鮑蘇的一個妾對女宗說:“你應該離開鮑家了。”女宗問:“為什么?”妾說:“夫君既然另有新歡,你還留下干什么呢?”女宗說:“對于一個婦人來說,她所最寶貴的難道就是獨自擁有丈夫的愛嗎?如果只知道獨霸丈夫,反對丈夫另添房室,從而求取自己的榮耀,我是沒有看出這其中的高尚來。《禮記》規定,天子可以有十二個妻妾,諸侯可以有九個,大夫可以有三個,士兩個。我的丈夫本來就是士,他有兩個妻子,不也是應該的嗎?而且,婦人有七種被休掉的情況,在這七種被休掉的錯誤中,嫉妒丈夫的正妻是最大的。你不教給我為人之妻所應遵守的禮義,反讓我做那些有可能被丈夫休掉的事情。我怎么能聽你的話呢?”

于是她不聽這些,對待婆婆更加謹慎小心。宋公聽到這件事后,夸贊她的品行,旌表其門第,尊稱她為“女宗”。

 【原文】漢明德馬皇后,伏波將軍援之女也。年十三選入太子宮,接待同列,先人后己,由此見寵。及帝即位,常以皇嗣未廣,每懷憂嘆,薦達左右,若恐不及。后宮有進見者,每加慰納。若數所寵引,輒增隆遇,未幾立為皇后。是知婦人不妒,則益為君子所賢。欲專寵自私,則愈疏矣!由其識慮有遠近故也。

【譯述】漢代明德馬皇后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女兒,她十三歲的時候就被選入太子宮,對待其他嬪妃,能夠先人后己,因此她得到了太子的寵愛。太子即位后,她為皇家子弟不多而常常發愁,于是他為皇帝引薦嬪妃,惟恐皇帝不喜歡她們。如果后宮嬪妃有要求主動進見皇上的,她都為之引見。如果有誰被皇帝數次寵幸,待遇馬上就提高了。正因為這樣,她不久就被立為皇后。由此知道女人如果沒有妒忌心,就容易博得君子的好感。相反,越想獨霸男人,越是容易被疏遠。做得好壞,這與她們有沒有見識有關。

  《家范》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

  嘴里含飯,救活外甥

 【原文】秦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文公遭驪姬之難,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納文公。康公時為太子,贈送文公于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曰:“我見舅氏,如母存焉!”故作渭陽之詩。

【譯述】秦康公的母親是晉獻公的女兒。文公遭遇驪姬之難,尚未回國,秦姬就死了。穆公收留了文公。當時康公為太子,把舅舅文公送到渭陽,他想到母親已死,就說:“我見到了舅舅,就好象看見了我的母親一樣。”因此還寫了渭陽之詩。

 【原文】漢魏郡霍谞,有人誣谞舅宋光于大將軍梁商者,以為妄刊文章,坐系洛陽詔獄,掠考困極。谞時年十五,奏記于商,為光訟冤,辭理明切。商高谞才志,即為奏,原先罪,由是顯名。

【譯述】東漢魏郡有個人叫霍谞。有人在大將軍梁商那里誣告霍谞的舅舅宋光。宋光以亂寫文章罪,被關進洛陽監獄,在嚴刑拷打之下,困苦不堪。當時霍谞年僅十五歲,就上書梁商,為舅舅喊冤,言辭意思明白懇切。

梁商器重霍谞有才能、有志氣,便為宋光向上邊說好話,寬恕了他的罪過。霍谞因此而出了名。

 【原文】晉司空郄鑒,頰邊貯飯以活外甥周翼。鑒夢,翼為剡令,解職而歸,席苫心喪三年。此皆舅甥之有恩者也。

【譯述】晉司空郄鑒在饑荒年月靠嘴里含一口飯救活了外甥周翼。郄鑒去世后,周翼正擔任剡縣縣令,他辭職回家,為舅舅服喪三年。以上這些都是舅甥之間有恩情的典范。

  舅姑孝順公婆如父母

【原文】晏子稱:“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譯述】晏子說:“婆婆慈祥而有威信,媳婦聽話而又溫婉,是禮法中最好的表現。”

 【原文】《禮》:“子婦有勤勞之事,雖甚愛之,姑縱之而寧數休之。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

【譯述】《禮記》說:“婆婆雖然疼愛兒媳,但還是要讓她去辛勤勞作,不能舍不得讓她干活,實在不得已,可以讓她在干活時多休息幾次,不要累壞了身體就可以了。兒媳婦不孝敬公婆,公婆不要生氣,也不要怨恨,先教育她。如果教育不聽,然后再訓斥她。訓斥也不起作用,就讓兒子休掉她,但不表明她的失禮之罪。

 【原文】季康子問于公父文伯之母曰:“主亦有以語肥也?”對曰:“吾聞之先姑曰:‘君子能勞,后世有繼。’子夏聞之,曰:‘善哉!’商聞之曰:‘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謂之不幸。’夫婦,學于舅姑者,禮也。”

【譯述】季康子問公父文伯的母親:“您有話要告訴我嗎?”回答說:“我聽我婆婆說:‘君子如果能任勞任怨,子孫后代就會興旺發達。’子夏聽后說:‘對啊!’商曾聽說:‘古代女子出嫁,如果沒有公婆,就是不幸。’所以,兒媳婦必須向公婆學習做人的道理,這是禮法所規定的。”

 【原文】唐禮部尚書王珪子敬直,尚南平公主。禮有婦見舅姑之儀,自近代,公主出降,此禮皆廢。珪曰:“今主上欽明,動循法制,吾受公主謁見,豈為身榮,所以成國家之美耳!”遂與其妻就席而坐,令公主親執笲,行盥饋之道,禮成而退。是后,公主下降,有舅姑者,皆備婦禮,自珪始也。

【譯述】唐代禮部尚書王珪的兒子王敬直娶南平公主為妻。從前禮法中本有媳婦拜見公婆的儀式,可是到了后來,公主出嫁后拜見公婆的禮節就廢止了。王敬直與南平公主結婚時,王珪說:“如今皇上英明,所有的事都依據法律,我接受公主的拜謁,并不是為了自己的虛榮,而是要成全國家的美德。”于是王珪就與妻子坐在首席上,讓公主親自拿著笲,履行盥洗和獻飯等拜見公婆的儀式,公主行禮完畢后才退下。此后,公主出嫁,只要公婆健在,就要行拜見公婆的禮儀,這個禮儀的施行始于王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家范》卷五 子下二
家范卷十 舅甥/舅姑/婦妾/乳母
經典家訓系列之袁采《袁氏世范·卷上·睦親之三十一至四十》賞析
司馬光《家范》
【 家范 (全譯評點本) ——卷二 祖】
袁氏家訓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章丘市| 曲麻莱县| 宜良县| 安塞县| 西峡县| 桐庐县| 葵青区| 冷水江市| 綦江县| 闽侯县| 澜沧| 益阳市| 石楼县| 汶川县| 鄱阳县| 泸西县| 公主岭市| 冕宁县| 临朐县| 班戈县| 滁州市| 安丘市| 德兴市| 名山县| 屯门区| 伊宁县| 根河市| 淅川县| 青川县| 瑞丽市| 专栏| 白山市| 昌邑市| 辉南县| 大同县| 常熟市| 英德市| 错那县| 大悟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