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記言的漢字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體系,所以要了解這個體系,就不能離開對漢語特點的認識。但認識了特點,也不等于就認識了漢字性質。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對漢字性質的各種表述中就可見一斑。以現代漢字為例,有人說是表意文字;有人說是表音文字;有人說是意音文字;有人說是語素文字;有人說是表詞文字;有人說是詞—音節文字等。據蘇培成《20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一書的介紹,就有三十余種說法。通過這些學者的不同表述,說明人們對漢字性質的認識,仍然存在較大分歧。
但是在各種觀點的不同表述中,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都把漢字性質與漢語結合起來,企圖用漢字的基本單元對應于漢語的某個成分,來說明漢字性質。如,認為漢字對應的語言成分是詞,就說漢字是表詞文字;認為對應的成分是語素,就說漢字是語素文字等。看來大家的分歧,主要還是對漢字對應的語言成分是什么,有著不同的理解。這也難怪,因為漢字對應的語言成分,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化石,而是具有多個側面,并且是在不斷發展的活體。如果我們只抓住它的某一點不放,說漢字的性質就是“它”,就難免以一概全,產生片面認識,從而引起不同觀點的爭論。因此,對漢字基本單元所對應的語言成分如何準確進行表述,是認識漢字性質的關鍵。
其實,前輩語言學家對漢字性質,很早就有了很準確的說明。趙元任先生說:“中國文字是一字一言的文字。它跟世界多數其它文字不同,不是標義標音的不同,仍是所標的語言單位尺寸不同。……以句為單位的,用在全部語言太不實際,所以世界上沒有這種全套的文字。其次的么,就是一字一言的,就是中國文字。那么,世界上其它國家所用的多數字——所謂叫拼音文字,它不是一字一言,是一字一音”。趙先生在這里明確指出,漢字與拼音文字的區別,不是表音表義的不同,而是所記錄的語言單位的不同。是語言單位尺寸大小的不同。拼音文字一個字記錄的是一個“音”,而漢語一個字記錄的是一個“言”。音與言在語言結構中,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所以,拼音文字是記音文字,而漢字是記言文字。記音和記言是性質迥然不同的兩種文字。
為什么說記音和記言記錄的語言單位,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根據現代語言學理論,任何語言都是有結構和分層次的。語言的底層是語音層,它的上面是音義結合層。語音層有音節和音位兩級。音義結合層對漢語來說有四級,就是言、詞、短語和句子。這里,我們沒有把言說成語素。因為二者不是一個東西,它們形似而神異,不能混為一談。有關這方面問題,我們下節再談。
語音層中的音位,數量不多,漢語普通話只有29個,英語有36個,俄語有39個等。音位彼此結合構成音節。由于各種語言的音位組合規則不同,音節數量相差是很大的。如,漢語普通話有417個音節,標上聲調也不過1300多個。日語更少,只有350個。英語較多,有4030個。朝鮮語有2500個。越南語標上聲調有5500多個等。
在音義結合層,尺寸最小的是言,其次是詞,最大是句子。那么,什么是言呢?
關于“言”,呂叔湘先生說:『這個“言”字只少有三個意思。①《論語》里孔子說:“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又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這里的“言”是話
的意思,是總括的名稱,不是一種單位。② 孔子又說:“詩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里的“言”是一句話的意思。③《論語》里,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 孔子說:“其‘恕’乎”。這里的“言”是一個字的意思』。
我們把 ①② 兩種情況,稱作廣義的言。它是從語言和言語整體上或專指一句話說的。把情況 ③ 稱作狹義的言,指的就是一個字。在人們常說的 “五言絕句” “上萬言書” “老子五千言” 等話里,言就是一個字。趙元任先生說的言,指的也是一個字。
狹義言和廣義言有密切聯系。狹義言,是構成廣義言的基礎,是廣義言的基本結構單位。換句話說,廣義言,無論是語言,還是言語,或者是一句話,都是由一個個狹義的言,按照語法規則組織起來的。所以狹義的言,是漢語的基本結構單位。
記音和記言二種文字的根本區別,是它們記錄的語言單位的不同。在語言結構里,它們分屬不同層次。前者在語言的底層,即語音層。后者在語言的上層,即音義結合層。言在尺寸和內涵上要大于音。語言單位大小和內涵多少,各有利弊,這里暫不討論。
但我們上面對言的解釋,僅是從分類上做些說明,并沒有從語言學角度對它進行論述。所以,還應該從語言學上,進一步說明“言”的意義。
任何語言都是一串表達語義的音流,它是由聽覺上可以自然感知的音節組成的。王力先生說,漢語音節的最大特點是單音成義。單音成義指的是這樣一個語言事實:即漢語的一個音節,只發一個聲音,而且這個聲音與語義存在強制關聯性。換句話說,漢語發出的每個聲音都是有含義的,是音義共生或音義同體的。如果一個音節發出的聲音沒有任何含義,它就不能成為漢語的現實音節。所以,漢語聲音和意義的關聯是強制性的。我們把音節中這個音義共同體稱作“言”,記錄言的形體符號,就是字。
從上面討論中不難看出,言是有嚴格規定的。這個規定,可從“體”“用”兩方面談。從“體”上看,它只有一個音節、只發一個聲音,而且有一定含義。此三者,少一個不行,多一個也不可,共同組成一個“三一體”結構。從“用”上看,言既可作單音詞,也可以作詞素和半詞素使用。言的這些特點,足以和其它語言單位相區別。而漢字所記錄和表達的,正是這個東西。這就是記言文字的實質。
前面談到,語言結構的底層是語音層,其上是音義結合層。但漢語的單音成義特點,卻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漢語的語音層,好像漢語不存在什么語音層似的。這當然是誤解。可是客觀上,它卻決定了文字的基本單元,在記錄語言成分時的取向。漢字為什么記言而沒有記音?原因就在這里——音位被單音成義的現象遮蔽了,使人很難看到在漢語里,還有一個純粹表音的音位。至少在古人的眼里是這樣。這可能就是我們的文字,沒有走上記音之路的一個原因。由此可見,語言特點對文字性質影響的一斑。
漢語漫長的演化過程中,言的內涵和所扮演的角色是不斷發展的。在古漢語那里,在多數情況下,充當的是一個詞。隨著漢語合成詞的不斷豐富發展,它在繼續充當單音詞的同時,更多的是作為詞素使用。有時還以半詞素身份用來構成連綿詞。半詞素也是有含義的,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個純粹表音的音節。段玉裁說:“圣人之制字,有義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而得其音,因音而得其義。治經莫重于得義,得義莫切于得音”。如果一個字不表達任何意義,古人造字豈不是多事。所以每個言(字),都是有含義的。
綜上所述,言是屬于語言范疇的,是漢語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是漢語最基本的結構單位。而字則是屬于文字范疇,是記錄言的書寫符號。言是用口說的,字是用筆寫的;言是無形的字,字是有形的言;言是字的內容,字是言的形式;言是音義同體,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
言與字,我們除了在涉及語言和文字關系的時候,必須黑白分明地加以區別,并指出它們的歸屬,此外,并無特別加以分別的必要。有時我們也把言說成字,這并不是我們有意混淆它們的界限,而是二者除了表現形式不同,實質是一個東西。它們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所以,我們在研究言的性質的時候,有時就是研究字的性質,反之亦然。但是人們研究語言,總還得把它寫成文字。這樣看得見,摸得著,比較容易把握。否則,空谷回音,轉瞬即逝,研究工作是無法進行的。
漢字是一字一言的記言文字,這就是漢字最基本的性質。漢字性質是由漢語特點決定的。所以,只要漢語的根本性質未變,漢字性質就不會改變。漢字從古至今變化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漢字記言的性質卻沒有改變。甲骨文是一字寫一言,簡化字也是一字寫一言,它們都是記言文字。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漢語作為典型的孤立型語言,在其漫長的發展演化過程中,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根本性質并沒有改變——沒有因為現代漢語的高度復音節化,而變成屈折語或者黏著語之類的其它類型的語言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