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世界歷史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瑪拉沁信息網”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云南省的蒙古族
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后裔。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萬余人,其中云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
云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現以農耕為主。
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有團結互助的風尚,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火把節、中秋節等。他們最喜歡的舞蹈叫“跳樂”,眾人圍成一圈,一邊舞蹈,一邊擊掌高歌。近幾年與內蒙古的親戚來往增多,開始舉辦“那達慕”盛會,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參加。
四川省的蒙古族
四川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鹽源、木里兩縣。四川現約有兩萬七千余人。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境內的蒙古族主要是世居的俞姓,分布在姜坡、高枧、川興、河西及城區一帶,現逾千人。據《西昌市志》記載,境內蒙古族主要是明初來建昌(今西昌)征戰留守的蒙古族官兵的后裔。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蒙古族
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國蒙古族的一個支系,是蒙古族的組成部分。根據文字記載,其先祖可追溯到十二世紀以前的“斡亦剌惕”。“斡亦剌惕”蒙語為“近親、親近的人、鄰居、同盟者”之意,另一種解釋為“森林中的百姓”,后發展成為今天的新疆蒙古族.明朝末年,蒙古族分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就是新疆蒙古族.提新疆蒙古族,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準噶爾汗國,準噶爾汗國和清朝對抗一百五十余年之久.準噶爾蒙古族現在在新疆叫厄魯特,主要居住在伊犁.清朝滅準噶爾汗國后,察哈爾蒙古族從內蒙古遷到新疆,察哈爾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乾隆年間,土爾扈特蒙古族和和碩特蒙古族從俄羅斯遷回,土爾扈特蒙古族和和碩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目前,新疆有巴音郭楞和博爾塔拉兩個蒙古自治州,有一個和布克塞爾蒙古族自治縣,在伊犁還有許多蒙古族鄉.
西藏自治區的蒙古族
西藏的蒙古族---達木蒙古.蒙藏聯盟掌權的噶丹頗章政權建立后,逐步消除各地僧俗割據勢力的反抗。1681 年固始汗的曾孫噶丹策旺率當雄二千五百人的隊伍,平定了拉達克五森格朗吉的反叛,安定邊界,為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
后來,由于西藏社會局勢發生了變化,常年駐扎在當雄的蒙古騎兵逐漸失去用武之地,但是蒙古部落首領仍常備不懈,為了應付突如其來的戰爭,駐扎在當雄的蒙古軍隊一方面在當雄草原上牧養軍馬,另一方面進行軍事訓練,并規定每年藏歷七月十日(公歷8月份)在當雄草原上舉行一年一度的騎兵檢閱式。最初蒙古騎兵檢閱式的內容和形式已無法細考,但是檢閱式的主要內容之一的賽馬活動一直沿襲下來。
藏語中,“達木”作為動詞可以理解為挑選,作為名詞可以理解為沼澤地,這里指地名,即指當雄;“吉仁”是為公眾誦經的意思。“達木吉仁”就是為當雄公眾誦經的意思。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誦經以求消災祈福;
2.征收一年的牧業生產稅;
3.舉行閱兵式活動;在閱兵式上由官員念兵冊,清核人數、兵器、馬匹數量并進行賽馬等活動。
4.開展農牧物資交流會。在西藏眾多
傳統節日中,“達木吉仁”即當雄賽馬節最具民族和地區特色。每年藏歷七月初起,來自拉薩、山南、日喀則、那曲等地成千上萬的群眾,企業人士、文藝團體都紛紛前往當雄參加一年一度的盛大賽馬節。大家提前數日帶上行李和足夠的食品,來到當雄貢堆唐草原上搭起帳篷及灶臺,安起臨時的家。短短幾天時間里,搭建起許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帳篷,星羅棋布地蓋滿了貢堆唐草原。炊煙從帳篷頂上裊裊飄向藍天,美味佳肴的香味從帳篷內散發出來,人們品嘗著牧區特產奶渣、酸奶及手抓羊肉等食品,體驗牧區的生活。說是賽馬節,實際上可以說是一個飲食文化節。
賽馬節的重頭戲當然是賽馬活動。賽馬項目包括長跑賽、小跑賽(又稱碎步跑)和馬上競技賽。
長跑賽:參加長跑賽的騎士均為少年,他們從小在馬背上成長,煉就了一身善騎的本領。他們身穿鮮艷的服裝(不穿藏袍),參賽的馬不備鞍具,一是可以減輕馬的負重,二是一旦騎手被摔下來不會被馬拖走,避免重大傷亡。由十幾歲的少年充當騎士仍為減輕馬的負重,使參賽的馬能夠保持充足的體力跑完全程,并爭取拿到好名次。
小跑賽:參加小跑賽(也稱碎步跑)的馬和參加長跑賽的馬裝扮有很大的區別。參加小跑賽的馬裝扮十分講究。首先,馬的全身用特制細齒鐵刷梳理干凈,再用五顏六色的綢布彩條把馬鬃梳成許多的細辮子,并用同樣的彩條將馬的尾巴打成各種形狀漂亮的結,看起來馬匹顯得格外精神抖擻。馬墊、馬鞍、嚼子等馬具也十分講究,經濟條件好的主人在馬具的購置上舍得花錢,在賽馬會上以顯示自己的富有。參加小跑賽的騎士多為身著節日盛裝的中年人,他們有豐富的賽馬經驗,既不讓馬狂奔亂跑,又要保持領先的速度。騎士勒緊韁繩,身體盡力后仰,馬和騎士在跑動當中要求有優美的姿勢,還要避免大的顛簸,小跑賽最講究的是平穩,穩中求快,最后由裁判員給予打分。
馬上競技比賽:包括馬上射擊、馬上射箭、馬上拾哈達以及各種騎術表演。聽一些當地老人講,今天的馬上拾哈達根本算不上什么高超的技藝,過去表演者的肘關節要擦著地面跑,也就是說騎馬人的身體傾斜度比現在表演者難度大得多。除了上述項目之外,還舉行抱舉石頭比賽。在數萬名觀眾當中騰出一塊地方,中央放上一塊沒有棱角的石頭。各地選出的壯漢陸續出場,將石頭抱舉起并掠過肩膀拋到身后,有力氣的甚至將石頭扛在肩上繞場一圈。觀眾也可自告奮勇參加比賽,身強力壯的男子漢可大顯身手。
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的蒙古騎兵,最終與當地的藏族牧民融為一體,變成了今天藏北牧民的先輩,并被稱之為“霍爾”。“霍爾”早期泛指北方民族,在西藏對當雄以北的所有牧民包括蒙古族統稱為“霍爾”。而今能夠證明當年蒙古騎兵曾經生活在當雄一帶的,除了賽馬節的存在以外就是當雄一帶一些老人們仍在使用著的少量蒙語,比如,過年的時候互相拜年時說:“阿瑪司,桑貝那”(藏語為扎西德勒意為吉祥如意);當雄北部西藏第一大湖——納木錯,蒙語稱作“騰格里諾爾”,是天湖的意思;由于蒙古人特別崇拜天,他們往往說“向藍天發誓”,表示莊嚴的發誓,這些詞匯至今仍在沿用。
青海省的蒙古族
青海蒙古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的海西都蘭、烏蘭縣、德令哈、格爾木市、大柴旦鎮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也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中較為發達的一個民族。青海的蒙古族原來居住在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大草原。13世紀初,即公元1206年前后,雄極一時的蒙古王成吉思汗統兵西進,葬占據了青海胡周圍及柴達木東部等廣大地區,并在此留兵屯牧。蒙古族每年七八月間,都要選擇依山傍水、平坦開闊、水草豐美的草原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賽馬是那達慕盛會的主要活動。
甘肅省的蒙古族
甘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于酒泉地區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蘭州市、武威地區和張掖地區,甘肅隴東南地區也有零星蒙古族人散居。
酒泉地區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我省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蒙古族人口占全省蒙古族總人口的61.6%。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成立于1950年7月29日,蒙古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40.3%。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于河西走廊西側,由祁連山西緣的南山地區和馬鬃山所在的北山地區兩部分組成,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具有高寒的半干旱氣候,草原分布廣闊,為蒙古族人口從事畜牧業生產提供有有利條件。
蒙古族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及漢族文化之精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深受薩滿族和黃教的影響,其文化為藏文化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13世紀初,成吉思汗在征服了花刺子模后的返回途中,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進行了射箭比賽。后來,射箭、騎馬和摔跤三技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為傳統“那達慕”的固定形式。伴隨著虔誠的祝頌詞,膀圓腰寬的青壯年先進行激烈的三藝角逐,然后又有田徑賽、球類賽、文藝演出、物資交流、展覽、表彰等內容。“那達慕”已成為蒙古族牧民盛大的綜合性集會。
吉林省的蒙古族
吉林蒙古族:蒙古族與中國古代北方東胡、鮮卑、契丹、室韋等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為唐代“室韋”的一支。居于今額爾古納河流域,公元8世紀中葉后遷居鄂嫩河、克魯倫河、上拉河上游肯特山游牧為生。公元13世紀初,駐牧于松花江、嫩江兩岸的郭爾羅斯等部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薩爾后裔的世襲領地。明洪熙元年(1425年)哈布圖哈薩爾14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從呼倫貝爾沿洮兒河、綽爾河向東轉移,游牧松花江、嫩江流域,兼并兀良哈三部之地,號稱科爾沁,占郭爾羅斯、扎賚特等部。今吉林省大安縣原奈屬科爾沁右翼后旗,洮安縣為科爾沁右翼前旗,通榆縣南部屬科爾沁左翼中旗,通榆縣北部屬科爾沁右翼中旗。至哈布圖哈薩爾16世孫烏巴什時,奈屬科爾沁部的郭爾羅斯分為前后兩旗,長春、農安、德惠、乾安等地時為郭爾羅斯前旗的牧區。這是當今吉林省蒙古族的主體。始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駐防吉林烏拉的蒙古八旗和伯都訥蒙古族佐領的后裔,也是吉林蒙古族的重要來源。同時,在清末民國初年,隨著放墾蒙荒,內蒙、遼寧等地的許多蒙古族人移居吉林省境內。據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吉林省有蒙古族93038人,占全省人口的0.41%。吉林省蒙古族主要是清代郭爾羅斯部和科爾沁部的原居民,主要生息于西部草原和松嫩平原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和通榆、鎮賚、洮安、白城、雙遼等市縣,其它地方亦有零星分布。2000年,吉林省有蒙古族人口172026人。
1956年9月1日建立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并相繼成立10個民族鄉。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其服飾、飲食、住行、建筑、婚俗、喪葬、禁忌和禮節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每逢自治縣、民族鄉成立紀念日和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都舉辦傳統的那達慕(娛樂)大會,開展賽馬、射箭、叼羊、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和歌舞表演。
黑龍江省的蒙古族
黑龍江省的蒙古族:黑龍江省的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中部。這里地勢平坦,土地遼闊,河流縱橫,水草豐美,是宜牧宜農的好地方。
蒙古族在這里從事畜牧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洪熙年間,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圖哈撒爾的14世孫奎孟克塔斯哈喇就游牧在這里,15世紀中期,奎孟克塔斯哈喇的孫子愛嘎析產分牧來到嫩江東岸,以其分牧次序為四而稱為杜爾伯特部(杜爾伯特,蒙語“四”之意)。千百年來,驃悍的蒙古族人民,在這“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現在,全省蒙古族有9.8萬多人,其中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就有3萬多人,占該縣總人口的14%左右。蒙古族人口較多的還有肇源、泰來等縣。他們主要以牧業為主,或農牧結合。
遼寧省的蒙古族
遼寧的蒙古族遼寧省蒙古族人口58萬多,僅次于內蒙古自治區,居全國第二位;全省共有2個蒙古族自治縣和22個蒙古族自治鄉鎮,從地域上屬于東蒙。生活在遼寧省的蒙古族人民很早就開始從事農耕生產。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公推鐵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在此之前的數百年間,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統屬,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各部落之間為了掠奪人口、牲畜、財富經常發生的殘酷的部落戰爭,極大地阻礙了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統一后的蒙古族于公元1234年滅亡金朝;1279年,滅亡了南宋小朝廷,從而結束了唐朝末年以來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了地域遼闊的元朝,開始了在中原大地上長達89年的統治。
元朝期間,我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比如北京城市建設的雛形——元大都的規劃和建造、歷法的改革、蒙醫蒙藥的發展及突出的藝術成就散曲和雜劇。所以說,元朝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