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的南陽:
四五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與北京人大致處于同一時期。現在有南召縣杏花山猿人遺址。
約在五六千年前,這里就出現了村落和房屋,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
夏朝初,禹把今南陽境內鄧州作為都城,見唐杜佑《通典》:“鄧為禹都”。堯曾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帝其子曾封于南陽。
商朝、周朝時,現南陽境內有申、鄧、謝等諸侯國。
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土”。周代天子非常重視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呂、謝、酈、蓼、曾、鄀、許等諸侯國。
春秋時楚設宛邑,楚國屬地,稱為宛,冶金業發達,為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
戰國后期為秦所據。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置南陽郡。
春秋戰國時期,南陽已成為全國八大都會之一,已開始使用鐵器,有了冶鐵、蠶絲等手工業和商業,特別是鑄銅業發展迅速,工藝水平較高。
秦統一六國之后,“遷不軌之民于南陽”,使六國富豪和擅長經營的商人及手工業者云集南陽,促進了南陽經濟的發展,尤其冶鐵業發達,成為全國冶鐵中心。
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并稱全國三大灌區。全國設工官的9個地區和設鐵官的46個地區之一。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南陽被稱為“帝鄉”。諸葛亮躬耕南陽臥龍崗,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之計。太守杜詩修治坡池,廣拓田土,全郡可灌農田4萬頃,這時的冶鐵用水排, 水力鼓風機鼓風,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特別是采用球墨鑄鐵,提高了冶鐵工藝水平,這一技術的使用比歐州早1000多年。當時南陽郡人口240萬,為全國各郡之冠。郡城周長36公里,比1990年市區面積還大。漢代南陽人才輩出,燦若繁星。不僅劉秀的28個開國元勛大多出自南陽,還涌現出張衡、張仲景聞名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醫學家。漢代達官貴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陽出土眾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是一部“繡像漢代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
三國時期:南陽為魏國所有,隸屬荊州。
晉代:南陽曾為南陽國,轄十四縣,都宛。
隋朝:(607年)先將郡改州,后又將州改郡,今南陽市轄南陽郡、淯陽郡、淅陽郡、淮安郡(包括平氏、桐柏二縣),義陽郡的淮源縣、舂陵郡的湖陽縣等都在今南陽市內。
唐朝,天下設為十道,南陽屬山南道管轄。自唐高祖李淵至玄宗李隆基90年間,南陽先后設置純州、酈州、淅州、北澧州、宛州、淯州、顯州、湖州、新州、魯州和仙州等。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鄧州稱南陽郡,唐州稱淮安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稱州,縣加以合并,今南陽市有泌州淮安郡和鄧州南陽郡。經過貞觀、開元之治,南陽農業興旺,工商業繁榮。李白在《南陽行》中說:“清歌遏流云,艷舞有余閑,邀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宋朝:南陽歸京西南路管轄,南陽叫武勝軍,設唐、鄧二州,州下設縣,鄧州轄穰、南陽、內鄉、淅川、順陽五縣。唐州轄有泌陽、湖陽、桐柏、方城等縣。
元朝:將原南陽郡改為南陽府。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轄五州,其三在今市內;南陽府自領鎮平、南陽二縣;鄧州領內鄉、順陽、淅川、新野、欒川五縣;唐州領泌陽、湖陽、桐柏、方城等縣。其他二州轄臨汝、伊川、郟縣、寶豐、魯山、葉縣、舞陽、盧氏、欒川等縣。其間曾將淅川、順陽合并到內鄉。
明朝初年,南陽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檉的封地,永樂年間在南陽城內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間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陽城內皇親貴胄,車水馬龍,商業隨之活躍,山、陜、江、浙、川、鄂客商紛到沓來,各種商務會館、公館在各地興起,糧食、棉花、生絲、煙草、綢緞、油料、皮毛、木材、藥材、銅器、鐵器等大量涌入市場,并行銷全國各地。當時的南陽可謂百業俱興,建筑、園林、繪畫、雕塑、書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
清朝康熙年間,建筑業尤為發達,武侯、山陜會館等古建筑巍巍壯觀,富麗堂皇,南陽是北京通往湖廣和云貴川的交通要道,陸路驛道與水路碼頭相接,有“南船北馬”之稱。山、陜、江、浙商賈云之集,工商業興旺,南陽成了豫西南的經濟中心。光緒十年,鎮平開始生產絲綢,并遠銷歐洲及東南亞各國。
民國時期:河南設十一個行政區,南陽為第六行政區,轄十三個縣:南陽縣、南召、唐河、鎮平、方城、鄧縣、內鄉、桐柏、新野、淅川、泌陽、葉縣、舞陽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年)成立后,南陽行政公署劃走葉縣、舞陽。析出西峽、南陽市,仍轄十三個縣市,即南陽市、南召、方城、泌陽、唐河、新野、桐柏、鎮平、淅川、鄧縣、內鄉、西峽、南陽縣。
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成立南陽地委,并宣布南陽專署原轄的葉縣、舞陽兩縣劃歸許昌地區,南陽市、南陽縣、南召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鄧縣、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泌陽縣、方城縣12個縣(市)屬南陽專署管轄。
1965年11月13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南陽專區轄屬13縣(市),即:南陽市、南陽縣、南召縣、鎮平縣、內鄉縣、淅川縣、鄧縣、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方城縣、西峽縣和社旗縣。
1966年,南陽行政公署仍轄十三縣市,但劃走泌陽縣,析出社旗縣,這十三個縣市分別為南陽市、南陽縣、南召縣、方城縣、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鄧縣、淅川縣、內鄉縣、西峽縣、鎮平縣、社旗縣。
1994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陽地區,設立地級南陽市,實行市帶縣的領導體制。[5]
2014年,鄧州市試點省直管。
南陽自古雄踞于中原大地,長江、黃河之間,上承天時之潤澤,下秉山川之恩惠,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境內伏牛蒼蒼,丹水泱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最適應人類生活居住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