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物華天寶,五千年歷史人杰地靈!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古老的世界歷史名城“西安”的由來: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區(qū)域中心城市(西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世界歷史名城”,秦兵馬俑、漢未央宮、唐大明宮、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興慶宮等眾多歷史遺跡一同勾勒出濃濃的“長安情結(jié)”,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西安地區(qū)建都(積年為1077年)。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diǎn)。
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柏S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guān)中,取當(dāng)?shù)亻L安鄉(xiāng)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后,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jiān)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fù)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長安這個稱呼始于西漢,那時的長安城大概在現(xiàn)在西安城的西北方,形如北斗,所以又稱“斗城”。西漢末年王莽篡權(quán),改長安為常安,東漢立國后遷都洛陽,長安便開始走向沒落。此后直至三國西晉,長安早已喪失了昔日繁華。五胡亂華,西晉南遷,趙、前秦先后立都于此,直至北朝的西魏與北周。楊堅(jiān)稱帝后,有感于舊長安城狹小陰暗,所以在龍首原南方建新城,稱為大興。李唐建國后,改大興為長安,這就是隋唐長安城,與之前的漢長安城完全不是一座城市。
唐代關(guān)中分為三府,中間也就是西安所在的范圍稱為京兆府。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后,長安城便廢了。五代時期,政治中心一直在開封,到了北宋,京兆府固然存在,但作為府城的長安早已不是那個長安城了,其大小大概在現(xiàn)在城墻內(nèi)的2/3左右。到了元代,改京兆府為奉元路。
明代開始,奉元路又改為西安府(注意,西安是府名)西安府下轄長安縣,咸寧縣,咸陽縣等,所以西安城既是西安府城,也是長安縣城,并且還是咸寧縣城,此舉一直沿用至民國。
中國本身并沒有市這個概念,漢魏六朝是州—郡體制,隋唐是州縣體制,明清則是省府縣三級體制,故過去西安府和現(xiàn)在西安市概念差不多,它是行政規(guī)制,而長安從來都不是府一級的行政區(qū)劃,這就是西安的由來。
西安地處關(guān)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全市下轄11區(qū)2縣, 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870.56萬,其中城鎮(zhèn)人口635.68萬,城鎮(zhèn)化率72.61%,全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臨潼、長安、鄠邑、高陵11個市轄區(qū)及藍(lán)田、周至2個縣。共有街道、鄉(xiāng)、鎮(zhèn)176個,其中街道辦事處89個、鎮(zhèn)40個、鄉(xiāng)47個。
這張圖是西安博物院序廳里歷代西安變遷示意圖,可見明清西安城就已經(jīng)很小了。唐代之后五代的長安城因?yàn)閼?zhàn)亂等原因,面積已經(jīng)縮小到隋唐長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后來其實(shí)一直在不斷的擴(kuò)建。當(dāng)年朱全忠入長安之后,遷都洛陽,將長安宮室、官署與民居全部拆毀,從那個時候起,歷史上雄偉的長安城就已經(jīng)煙消云散。
西安的魅力在這里,歷史的魅力在這里,傳承的魅力在這里,更多古都小知識,期待與您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