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宗法,是指調整家族關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會末期的家長制,依血緣關系分大宗和小宗,強調前者對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對前者的服從。中國君主制國家產生之后,宗法制與君主制、官僚制相結合,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體制和法律維護的主體。在歷史上還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這種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這種制度起著維護西周政治等級制度和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
西周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保持嚴格的等級關系,它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大宗小宗是為了處理嫡長子和他的庶兄弟之間的關系而立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嫡子,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因此,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享有主祭的權利。被分封的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為小宗,但在其封國內又為大宗,其權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庶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士,士的長子為士,庶子為平民。”
大宗與小宗區別在親緣上是兄弟關系,在家族上是等級關系,在政治上是君臣關系。
家譜,是使人們知曉統系來處的方法,又可以使家族不散不失傳。然而修家譜的目的是治國,將古代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則,變成了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為特征的體現封建族權的宗族制度。家譜的雛形,在殷商卜辭中的世系關系中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譜的修撰已相當發達,大量的家譜書籍問世,但大多未留傳后世,人們一般認為家譜起于宋代。
宗祠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宗廟制度產生于周代,《禮記·王制》中已記載了 帝王貴族的宗廟制度 。即天子七廟太祖、三昭、三穆,諸侯五廟太祖、二昭、二穆,公卿三廟太祖、一昭、一穆。秦代“尊君卑臣,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多建祠堂于墓所”。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從此宗廟成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建立祠堂法: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而且,初立祠堂時,計現田每龕取1/20以為祭田,親盡則以為基田。由宗子主之,以給祭用。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當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相當于丞相;宗正、宗直,相當于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祠堂最能體現宋代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
族規是家族的法律。族規在唐以前是一家一戶家長教養子孫的儀禮與規矩。最早的家規是三國時魏人田疇為其家族制定的。宋代,宗族組織普遍,家規由一家一戶的家訓,轉變成專門約束家庭成員的規章,家法、族規才成為封建國法的重要補充。族規的作用也體現了它的內容:首先是強制性的尊祖;第二是維護等級制度,嚴格區分嫡庶、房分、輩分、年齡、地位的不同;第三強制實行儒家倫理道德,必須尊禮奉孝。
宋明以后,宗族制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族權布滿農村社會各個角落的眾多宗族,成為僅次于政權的權力體系。族權與政權互補互用 ,是中國的封建社會得以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儀禮·喪服》:“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統也?!?/p>
《禮記 大傳》:“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笨追f達疏:“別子謂諸侯之庶子也......繼禰者為小宗,謂父之嫡子上繼于禰,諸兄弟宗之,謂之小宗?!?/p>
《詩經·大雅·板》中有:“大宗維翰。……宗子維城”,這里所說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貴族中根據血緣關系對族人擁有管轄和處置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