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分析】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聽說一個上級官吏要來考察,既要饋贈物品,還要低眉折腰,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這首詩就作于回家之后。起首兩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說自己從小秉性氣質自由自在,不適合官場應酬。所謂“適俗韻”指的是逢迎周旋、鉆營取巧等等,詩人未曾學會。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淳樸,寧靜自然,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作者清高孤傲,不滿官場黑暗。它是詩人辭官歸家的根本原因。但人生常有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子弟,步入仕途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經書、求取功名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權力組織;即便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場。在官場廝混掙扎一番之后,事事不能如愿。所以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將仕途比作歧途,把官場比作塵網,覺得十三年的官場生涯束縛人性,骯臟無聊?;氐郊亦l,面對田園,就像回歸老朋友身邊,于是感嘆:“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雖是“誤入塵網”,但是情性未改?!?strong>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身在官場,心系自然,這里連用兩個比喻,強化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新生活是怎么開始的呢?“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笆刈尽被貞吧贌o適俗韻”;“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天性如此,不如回歸自然,使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從沖突中擺脫出來,心中歡喜,欣欣然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里,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一切都平平常常,然而卻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使人神往。就像他在《桃花源記》描寫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里,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外加的禮儀束縛,人人平等,自耕自食。 這一段構思安排,頗為精妙。“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簡筆勾勒,顯主人生活簡樸。榆樹柳樹綠蔭屋后,桃花李花競艷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皶釙徇h人村,依依墟里煙”,大的背景平靜安詳。近景與遠景的轉換,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中。畫面很淡,味道很濃,令人心曠神怡。“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個極為平常的雞叫狗咬,使這幅田園生活畫活了起來,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老子》所追求的“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不過如此。
在天地人性完美的和諧之后,陶淵明十分滿意的說:“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出出進進沒有俗務,無需應酬;虛靜的生活里有的是閑暇的時光。不過,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這便是:“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弊匀?,既指自然環境,又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揭示《歸園田居》主旨。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如釋重負心情的流露,自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