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最近發現了黑眼圈的秘密:
在它出現前,
你永遠不知道它對顏值的影響是好是壞。
這便是傳說中“薛定諤的黑眼圈”。
舉個例子:
出現在小編臉上的,叫“煙熏妝”。
出現在熊貓臉上的,叫“好萌~”。
要是沒有黑眼圈,熊貓會是什么樣呢?
↓↓↓
(請后期老師放過熊貓好么)
沒了黑眼圈像諧星,
有了黑眼圈是國寶。
但你知道通過黑眼圈還能辨別熊貓嗎?
戳視頻 ↓↓↓
挑戰規則
挑戰者要先觀察記憶11只熊貓寶寶的眼部,之后評委從11只熊貓22只眼睛中挑選出的三只左眼和三只右眼合成新的左(右)眼圖,挑戰者需要辨別出合成圖分別來自于哪只熊貓的左(右)眼。
這次別趣橫生的挑戰中,
11歲的周世懂和8歲的廖可茹
需要在視頻中觀察記憶每只熊貓的眼部特點,
比如黑眼圈的大小、輪廓,
眼睛的形狀、神態等。
這就需要挑戰者們運用細致的觀察能力
和抽象圖形的記憶能力。
要不然就會和小編一樣,
感嘆“天下黑眼圈一般黑”啦。
▼
可能好奇寶寶就問了,
熊貓為什么會有黑眼圈呢?
這可不是熬一兩天夜熬出來的,
作為生存在地球800萬年的一個物種,
(得熬800萬年的夜)
熊貓黑眼圈對延續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熊貓眼睛很小,幾乎無眼白,視力很差。
黑眼圈便可以吸收外來強光刺激,
保護視力,就像我們戴墨鏡一般。
其次呢,在我們看來很萌的黑眼圈,
在它們的世界里可是“武器”呢。
在與敵人對峙時,即便不看對方,
黑眼圈也會讓對方誤認為是眼睛,
從而起到震懾作用。
熊貓黑白相間的顏色,
是在最近兩三百萬年進化出來的。
那時熊貓生活的環境常有冰雪和巖石,
為了隱蔽自己和保暖,
便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黑白色模樣。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賣萌當國寶~
▼
其實這些“寶寶”們不只黑眼圈不一樣,它們的頭型也不一樣,有的方有的圓。鼻梁上的黑點、背上的毛色都會不一樣,有的黃一點,有的白一點。熊貓的性格迥異,有的貪玩愛鬧,有的是吃貨,有的黏人。據熊貓飼養員說,剛開始也分辨不出來,但是時間長了,看背影就能叫對大熊貓的大名了。
熊貓的萌讓“熊貓飼養員”這個職業成為很多人羨慕甚至夢想的工作,李昌鈺博士在現場也說了自己“云飼養”的經歷。大約20年前,李博士認養了一只兩歲多的熊貓寶寶,取名為“華美”。每年5月20日李博士都能收到“華美”寄來的生日卡片,李博士說:“收到卡片,它說我又長大了一歲,我趕緊寫張支票(當生日禮物)。”20年的認養從未間斷過,“華美”也得以在雅安基地平安快樂長大。
李博士也曾去基地看過“華美”,親眼見識到熊貓飼養員日夜不斷地工作。一部分熊貓媽媽生完寶寶之后沒有能力撫養,飼養員就要將寶寶帶到育嬰室里面進行全方位照顧,一直到ta可以正常生活。
李博士見識到的是保護熊貓工作艱辛的一面,但其實保護熊貓不只艱辛,而且艱巨。目前熊貓分布區被公路、鐵路、村莊等人為因素分割成小型的局部種群。在這些“孤島”中生活,被困的熊貓們雖然數量所有增長,但還是可能會面臨近親繁殖、旱澇蟲害、疫情爆發等危險,甚至會被團滅。
保護熊貓首先還是要還原它們棲息地的完整性,將這些“孤島”打通連接。這就意味著退耕、遷場、改道、換址,以此還原這片區域的森林水土,讓大熊貓能自由遷移擴散和繁衍。雖然工程量巨大、成本極高,但其實也對當地人們生活提供了很多好處。森林保護區的建立可以使下游居民免受泥石流、洪水之苦;更為清潔的能源被引入當地社區,減少了薪柴的砍伐;新式的綠色養殖、養蜂等產業讓居民有了新的致富可能。
▼
800萬年歷史讓大熊貓成為了“活化石”,
走過了那么長的時間,
大熊貓一度也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2016年,大熊貓脫離了瀕危動物名單,
瀕危級別從“瀕?!毕陆档健耙孜!?。
這正是無數的動物保護者不斷努力奉獻
所帶來的成果。
環境是“失之不覺,用之難補”的,
所有這些奮斗在前線的動物保護者們
都值得我們致以崇高的致敬。
不只是大熊貓,
朱鹮、藏羚羊等瀕危動物種群
也在他們良好保護下延續發展著。
他們在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
中國為世界帶來的不只是現在的發展,
還有未來的生機。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飼養員譚金淘
以及物種日歷作者@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