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說鄧散木《篆刻學》的宋印部分,是《篆刻學》中第二章第一節第五小節,如圖:
(《篆刻學》宋印部分)
宋是960年趙匡胤通過政變(即“陳橋兵變”)奪取政權建立的王朝,至1279年為元軍所滅,前后共320年,分北宋、南宋兩個時期,史稱兩宋王朝。北宋都汴梁(今開封),前后九帝,1127年為金所滅;南宋都臨安(今杭州),前后也歷九帝,1279年為元所滅。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很重要,它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宋時官印,傳世較多,官印的管理,已出現新的定制,據史書記載,約宋神宗年間,已允許官員死后,印章須隨葬,如不隨葬,按律治罪。宋官印出土和存世更多是正常的。
依鄧散木先生所記,我們整理一下宋官印的印制如圖:
(宋官印印制)
與前朝相同,按地位高下,印制各不相同,總之是官位越尊貴,印章材料越好,印面面積越大。值得一提的是,在宋徽宗年間,又增加了“受命寶”和“鎮國寶”與最早的“天子六璽”合成了“天子八寶”。
實際上,除了鄧先生講的以上這些,宋代還有一些與印制相關的雜事值得一說:
一、官印有款盛行于宋代,“九疊印”起源于宋代
宋官印形制上的特點較為顯著,除了沿五代印制印背均有年號鑿款與制作地點的記載外,印紐明顯增高,多呈板狀、印紐沒有穿孔,印面呈長方形,邊欄比唐代官印加寬,印文盤疊布滿印面。宋官印實物的樣子如圖:
(宋官印實物)
邊款起始于五代官印,至宋代成為定制,印面及邊款樣子最經典的例子是“平定縣印”,如圖:
(平定縣印及邊款)
我們看,這方宋印的印面如唐印,但印文排列更加密實,筆畫排疊也更繁復,其實,這正是“九疊印”的起源處。邊款中的文字標明鑄造年份與地點:“熙寧三年少府監重鑄”,中間印紐上刻一“上”字,以辨別印面方向。
鄧先生所舉的一方印,“九疊”傾向更加明顯,就是這方“招撫使印”:
(招撫使印)
正如鄧先生所言,為了達成印面滿布的效果,宋印常常因為“九疊”的緣故,“支離乖舛,莫可究詰”,在一些印里,我們經常無法辨認印面內容。這種問題,到了明清,更加突出。但“九疊”也有突出的排疊之美,工藝性十足。比如這方“內府圖書之印”:
(內府圖書之印)
二、押印始于宋代
我們經常在宋徽宗的書畫作品里看到宋徽宗“天下一人”的花押,認為元代的押印多源于這里,其實不然。
(宋徽宗畫里的“天下一人”花押)
實際上,在北宋初年已經有花押印出現了,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花押印,如圖:
(宋太祖的花押印)
不過,押印大多屬于私印(皇帝的押印,不好界定,屬半官半私印),不在官印討論之列。
如鄧先生所言,與唐印一樣,宋印也有朱記印,“以給京城及外處職司及諸軍校等,其制:長一寸七分,廣一寸六分。亦以銅為之。”他也舉了一方印例,如圖:
(通遠軍遮生堡銅朱記)
這方印的印文是“通遠軍遮生堡銅朱記”,我們看,如果不仔細辨認,印文是不好認出來的。此外,宋印里還有一方印式比較特殊的印,前所未有,如圖:
(一貫背合同)
這是一方楷書銅印,印文為“一貫背合同”,應當是南宋紙幣上專用的一種印鑒,印面呈兩頭粗,中間窄,印文款識亦隨印體形狀布排,是南宋時期商業往來的印信。印面文字橫細豎粗,幾乎不見書法意韻,而是有十足的美術特性,可以視為“宋體字”的起源處(現在市面上也有這方印的仿作,愛好者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