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從來沒有歲月安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所有人都在為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不敢停下奮斗的腳步。客觀事實證明,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跌倒之后不放棄,爬起來繼續勇往直前。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想做出一番大事,單打獨斗的方式行不通,必須學會合作共贏。
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性格方面的沖突,三觀不一致。古人云: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人情世故,若能掌握溝通技巧,面對任何人和事都不會慌亂,做到游刃有余。提到為人處世,不得不驚嘆中國古人的智慧,他們創造出的一些俗語,充滿人生哲理,比如“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
根據史書記載,“水至清則無魚”出自《漢書·東方朔傳》,顯而易見,肯定與才子東方朔有很大關系。東方朔比較可憐,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哥哥和嫂子把他撫養成人。西漢還沒有科舉制度,才華橫溢的東方朔,為了出人頭地,不走尋常路,以詼諧幽默的行事作風,加上真才實學,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官至太中大夫。
為官多年,東方朔看透很多道理,尤其明白伴君如伴虎,軍國大事點到為止,因此能與漢武帝談笑風生,雖然官職不算太高,卻活得比較瀟灑,且得以善終。東方朔用平生經歷,總結出“水至清則無魚”的金句,千百年來備受推崇,不少文人墨客把它當成座右銘,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包含兩層意思。首先,從字面上分析,清水不適合魚兒生存。或許有人感到疑惑,難道魚喜歡污水嗎?事實還真差不多。如果池塘里的水非常清澈,說明水里雜質少,可供魚吃的東西就少,即使魚勉強活了下來,也會長得很慢。
從農村走出的小伙伴應該記得,小時候把從河里捉的魚,帶回家用井水喂養,結果沒幾天就死了。當時絞盡腦汁也想不通,那么清的水,一天換好幾次,為何不能把魚養活。長大后恍然大悟,原來井水太清澈,里面沒有供魚出的雜質,能養活才怪。
第二次意思,是指清水不利于魚隱藏。設想一下,如果你從很淺的池塘邊路過,假如水太清,一眼看到里面有成群結隊的魚,不如意外的話,必然想辦法弄幾條魚上來,清蒸也好,紅燒也罷,味道都不錯。這樣的話,魚就成了你的美食,怎一個慘字了得。所以,稍微渾濁的水池,更利于魚的生存,清澈見底太危險。
道理是相通的,對于人類來說,在野外獨處的時候,盡量選擇有建筑物,或者大樹遮擋的地方,這樣相對更安全。正所謂“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鮮為人知的是,在“水至清則無魚”的后面還有一句名言,那一句才是精華,蘊含為人處世的真理,即“人至察則無徒”。
“察”是指調查研究、細致深刻地觀看,“徒”是指朋友、伙伴,“人至察則無徒”的整體意思是:“跟朋友相處,如果太精明,對所有事情都精細研究,遲早變成孤家寡人,別人不愿意跟你玩。”儒家講究中庸之道,凡事不可極端,避免物極必反的情況。與朋友相處,不可太認真,吹毛求疵的做法不可取。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拿放大鏡看人的話,就會把缺點無限放大,沒有人愿意跟這種人做朋友。但凡人緣好的人,一定不會斤斤計較,聰明卻不精明,才更容易相處,一些無關于原則的事情上,無需放在心上,保持寬容的態度,于人于己都有益處。
工作和生活中,謹記古人總結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名言,福報不請自來。各位網友,你對這句俗語是如何理解的?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