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文化的價值和歷史意義
摘自《文圣拳武學三部曲》第二部
文圣拳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瑰寶,中華武林的一座神圣殿堂。中華古老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圣拳文化,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9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文圣拳功法特點有“似太極,非太極,而勝似太極”之稱,兼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之優點,具內外家功夫之長,內外兼修,性命雙修,該拳法在明清時期推動歷史發展和促進中華武術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文圣拳集武術、歷史、文化、哲學、科學、宗教、玄學、藝術、人文、風俗、兵學、術數、醫術、天文、地理、導引術,以及精神、時間、空間等為一體的武林功夫,是中華武林中的內家功夫,無極道法,先天之學,其系統的武學文化體系在中國武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和武林功夫,其顯著的養生作用和極強的實戰功能以及重要的文化價值,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文圣拳的拳學思想和文化及武術精神,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敬仰,吸引和激勵著人們去潛心研究和學習文圣拳,使之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文圣拳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以其獨特的武學文化魅力,已逐漸成為中國武學的文化熱點,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人格精神和文化個性的象征,并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成為廣大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文圣拳文化必將在中華大地上開出絢麗的花朵。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綿延傳承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園。中國文化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集中表現在多樣性的融合力,統一性的同化力,倫理性的親和力,以及民族歷史意識的延續力和變易性的創造力,構成了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之源,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現代性。中國武術是中華炎黃子孫在黃河之畔,耕耘出來的璀璨文化瑰寶之一,它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演繹、傳承著東方文化的神奇魅力,這種文化是優秀的、偉大的,也是中國特有的,我們必須把文化的傳承作為普及和發展武術的有利資源和不竭動力,通過對文化的理解去加深對武術的體悟和傳承。文圣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擁有著體育和文化的雙重內涵,思想文化內涵深厚,包含著中國的古典哲學,集中了中國的儒學、道學和佛學的理論,又將中醫的經絡學說運用到了武術鍛煉之中,是中國儒釋道三教文化和玄學文化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物。文圣拳作為一種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其重要的養生健身、技擊防身、祛病防病 、美體健身、修身養性、道德教化等以及人文精神和社會價值,必將為繁榮中華傳統文化和建設中國體育強國發揮積極的作用。
文圣拳沉淀著中華民族經過漫長歷史積淀所傳承下來的特有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等文化精髓,蘊含了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民族品格,而且體現了“和合”文化的精神價值,是一種文化,一種思想,一部哲學,一部經典,其重要的社會價值和道德教化功能是中國其它武學所難能全面具備的。武術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里發展和完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價值信仰,文化具有一種偉大的力量,是一個民族立足于世界各個民族之林的根本。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中華文明的價值觀,是我們這個民族千年萬世以來的源頭,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根本的依靠和命脈,是民族之根,立國之本,齊家之寶,安身之法,它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提供豐厚的精神營養和堅實的道德支撐,為增強民族自尊、自覺、自信、自強注入了文化動力,從而促進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促使民族的振興與強大。弘揚和復興傳統文化,是一件攸關民族興旺和社會發展的大事,弘揚文圣拳文化和精神,對于促進傳統文化和中國武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個民族的文化沒有了,就等于這個民族消亡了,當一種文明沒有繼承人的時候,就是它即將滅亡的預兆,一部沒有文化的拳法,注定也會消亡。武術的傳承是文化的傳承,武術的弘揚是文化的弘揚,武術的推廣是文化的推廣,武術的振興歸根到底是文化的振興,文化是中國武術發展的真正動力。一部武學的弘揚與發展需要有堅實的武學文化依托和強大的傳統文化支撐,一部缺少思想文化和精神的拳法,是沒有生命力的,更不會流長久遠。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價值觀很有益處。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崇文尚武精神的活的靈魂,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還擔負著在世界上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使命,文化的強大才是中國武術真正的強大。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三種文化的融和與發展,它們之間相互包容、融合和斗爭,是貫穿于近兩千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潮流,儒釋道和三教合一文化構成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總畫面。三教合一的文化特征具有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獨創性,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和巨大影響力的本土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座中華哲學、思想、宗教文化的高峰,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人類思想文明的承前啟后,它吸取了中國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民族思想文化體系,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對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藝術以及中國社會的變遷具有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文圣拳的文化思想淵源于三教合一的文化,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基礎之上,其思想文化經過數世紀中華民族多種文化的整合與碰撞,形成了成熟的強大的三教合一思想文化力量,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和諧性和統一性,包容厚德,兼容天下,對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藝術、哲學、生活等諸方面都產生著重大的影響。三教合一的文化在歷史上曾幾度發展興盛而又長期被政府所壓制,以及受到儒釋教三教的詆毀和否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三教合一的文化,在處理人與本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天道的關系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資源,是指導人們生活的堅實理論。儒釋道三教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中國多元化、多樣化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的。三教合一文化的包容和諧發展的思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寶貴精神資源和智慧源泉。文圣拳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過程,在當今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下,弘揚三教合一文化,對于重建中華民族道德宗教信仰文化體系,繁榮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都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探究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實質和本質,克服幾千來封建專制對大眾思想文化的桎梏,掙脫精神思想的枷鎖,激發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推動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促進中國的“文藝復興”思想文化運動,實現新文明的繼承與創新,使中國文化更加適應時代的需要,使人們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好的踐行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對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尚的信仰,是凈化靈魂的甘露,是戰無不勝的力量,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三教合一的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它為現代社會處理多元文化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文化繁榮提供了經驗和借鑒。要將三教合一的文化置于中國社會歷史上儒釋道主流文化的高度,在人間如建設道教、佛教、儒家文化一樣而傳承和弘揚三教合一的文化,使三教合一的文化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社會生活和發展的主流思想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三教合一文化不是宗教而是思想文化、道德教育和禮儀教化,大學之道,圣賢之學,大道無形,祖祖相傳,世代流長。歷史上的“三教合一”作為一種思想文化,廣泛地被中國民間宗教所接納,并使之成為信仰的文化源泉,其作為中國宗教信仰的形式存續了近二千多年的歷史,特別在明清時期其思想文化達到鼎盛時期,其影響力甚至超過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發展。三教合一的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和諧包容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它對中國眾多武術流派產生重大的影響,為促進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解放,推動中國社會強大的思想文化體系建設做出重要的貢獻,它將對中國社會文化建議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
有一種精神在歲月時光流逝中,歷久彌堅;有一種文化,歷經磨難,飽經滄桑,而光彩奪目;有一種力量,自強不息,頑強發展,堅不可催;有一種信仰,穿越時空,亙古不變,性命雙修;有一部武學,名揚四海,功蓋天下,震驚朝野,這就是歷史上的文圣功、現在的文圣拳的魅力。文圣拳靈魂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思想文化是拳法的靈魂,也是促使文圣拳自強不息、頑強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和不竭思想源泉。用道德的力量弘揚文圣拳文化,用思想的力量改變世界觀和人生觀,用文化的力量推動文圣拳武學向前發展,文圣拳文化的繁榮昌盛,必將為推動中華武學向前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文圣拳雖然因歷史和宗教等因素發展起步較晚,但我們要站在歷史和文化的高度去研究和發展文圣拳,將其作為一種中華國粹和傳統經典文化去繼承和弘揚,用思想和文化的力量推動中華武術發展。文圣拳厚重的文化,是習練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藏和思想精神源泉,在中華武林中綻放出燦爛的光輝和無窮的魅力。
要“按照政府主導,專業策劃,市場運作”的原則,把文圣拳弘揚工作融入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之中,從文圣拳武學文化的影響和教育功能著眼,思考其在促進國家文化繁榮發展和提高國家軟實力中的時代價值,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文圣拳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在中華大地上結出豐碩成果。文圣拳厚積薄發,銳意進取,不斷超越,乘風破浪,大器晚成,穩健發展,共贏未來。文圣拳是中華民族龍文化的最好詮釋。龍作為一個民族的圖騰,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華文化的象征,它曾經長時期地引導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龍深層的內涵,是其多元文化整合為一而又創新、開拓的精神。龍的觀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和兼容并包的文化觀,它幾乎囊括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哲學的全部精髓。龍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浸潤著中國的文化藝術,彌漫在整個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之中。龍象一條無形的紐帶,一條由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觀念、共同的心理素質交融而成的紐帶,把整個中華民族緊緊地系在了一起。龍的影象浩如煙海,閃耀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龍的魂魄,無處不在,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龍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面無比輝煌的旗幟,閃耀著力量、信念和追求的光芒。文圣拳具有龍之精神、氣質和品質,是中華龍文化的象征。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具有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宇宙之機。龍剛猛有力、激烈奔放、渾樸昂揚、又柔緩細膩、輕捷嬌健、活潑靈巧、變化有致,文圣拳用豐富的動作和套路展現出巨龍翻滾騰飛的意蘊與雄姿,其技擊變化“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它以易理文化為指導,功法招式千變萬化,陰陽不測,無以窮盡,正是這種兼收并蓄的中國武術內外家之長的特點而形成的剛柔相濟的文圣拳風格特征,也正是中華龍的文化鑄就了文圣拳拳法的特點,文圣拳是中華武術中真正意義上的“中華龍拳”。
弘揚中華民族武術精神,加強武學的交流與發展,以武術文化為引領,提升武術文化時代價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面繁榮,真正將文圣拳這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文圣拳文化在中華武林中綻放出絢麗的光彩。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將促進文化的繁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對政治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文化的復興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和先導,文圣拳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神奇的功法特點,以及其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必將成為中華武林的一面鮮明的旗幟,為推動中華武學向前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大浪淘沙,要順應和適應時代潮流發展,我們不但要做弘揚中華武術文化的先行者,更要做中華武學上的巨人,通過對文圣拳文化的弘揚與傳播,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向前發展,讓世界人民領略中華武術的魅力,讓文圣拳從這里走向大眾,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輝煌!
作者:盧飛宏,字翰林,號浮來居士,別號東海盧氏,飛宏子,1966年出生,大學文化,共產黨員,武術世家,原籍山東省日照市人,山東省臨沂市公安局工作。中華文圣拳全國總會副會長、秘書長,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世界華人運動會中國山東分會濟寧分會副主席,中國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專家,山東省青少年非遺武術教育研究中心研發專家,吉林省武術科普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文圣拳武學三部曲》編者,即第一部《圣拳經典》(作者:盧飛宏、張麗光),第二部《文圣論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冊)約200余萬字的武學巨著。
201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