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 太 極 (卦)
卦,是《易》的符號體系,由陰爻和陽爻組成。三爻組成的卦,稱為八經卦;六爻組成的六十四卦,稱為別卦。別卦由上下兩經卦組成,上卦亦稱外卦,下卦亦稱內卦。
由八經卦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系統,在古代人們還沒有認識到它的豐富內涵以前,只是用于占卜;后因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先哲們,著《十翼》而向世人宣示了它的豐富內涵后,這個卦爻體系“如虎添翼”,從占卜越升到了哲理。
八卦就是依據太極陰陽(兩儀、四象)消長之理而演化出來的??鬃釉凇吨芤?#183;系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卦)”(見圖4)所顯示的就是“四象生八卦”的狀態,也就是作者要描述的宇宙有形有象演化的第四階段,即數學符號中的4;同時也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狀態。所以古先哲們認為,“易理闡發宇宙生成規律”而“八卦顯示萬物構成格局”。
我們從前幾章的研究中已知,太極由五個部分構成:①○為無極;②中間的曲線是精氣神道陰陽5大本體存在;③老陰;④老陽;⑤四象。
先天八卦是根據太極陰陽消長規律而排列的。乾、兌、離、震四卦(左旋),顯示陽性漸消,陰性漸長;坤、艮、坎、巽四卦顯示陰性漸消,陽性漸長;旋轉一圈計180度,為一個周期。反之亦然,陰消陽長;旋轉半圈后,即達到90度時,開始陽消陰長,再過半圈90度時,亦完成一個周期(見圖4)。
八卦的陰陽消長,與太極圖陰陽消長,兩者天衣無縫,完全一致。這表明陰陽互為消長漸進循環之規律,并互為“推摩”、“相蕩”而演化萬物;故老子說“三生萬物”,孔子說“四象生八卦”,兩種說法蘊義同一。
那么,從數學科學的角度分析又會怎樣呢?
第一、太極中心為五大本體: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陰陽);五個5,計為25;
第二、太極中心兩側,左為老陰6,右為老陽9,6與9相加計為15;
第三、太極外圍八卦相隨,八經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計24;
綜上三個數總計:
25 + 15 + 24 = 64
此數與八經卦相重疊(8×8=64)之別卦數完全一致。這表明太極卦數理與萬物構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經》64卦系統蘊含了宇宙萬物構成格局與生成規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極(卦)”世界,實質上就是“靈感時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