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法]
川芎6~10g、當歸10~15g、芍藥10~20g、阿膠10~15g、干地黃15~50g、艾葉6~10g、甘草3~6g。水煎,阿膠另烊后兌入,溫服,每日二次。
[方證]
1.出血不止或反復發作。
2.腹中痛,按之軟弱無力。
[現代應用]
出血性疾病如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人工流產后子宮出血、月經多,妊娠子宮出血、產后惡露不盡,產后子宮恢復不良(復舊不全)、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消化性潰瘍、外傷出血等伴有腹痛、貧血者。
[經驗參考)
膠艾湯是—張婦科良方,臨床廣泛應用于經、孕、產、乳諸婦科疾病,但主要用于婦人的子宮出血。從方劑構成來看,也應該是四物湯的源頭所在,因此可以認為足后世婦科之“祖方”。但本方的應用不限于此,凡各種出血,屬虛而贓中痛者,男女皆可用之。《類聚方廣義》說“又腸痔下血,綿綿不止,身體萎黃,起則頭眩,四肢無力,或血痢不止,腹無熱滿實證,惟腹中攣痛者,此方屢效”。開封名老中醫崔玉衡也認為膠艾湯的運用不僅限于妊娠腹中痛、產后血下,而且擴大到婦科、內科的一些疾病,常取得—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可總結為:一治婦人血虛沖任不固之經水過多及漏下癥;二治產后沖任虛擬、氣血虛寒之惡露不絕;三治妊娠后胞中氣血不和,系胞無力,胞脈受阻的腹痛及胎動不安癥;四治沖仟虛寒性痛經、閉經;五治氣血虛虧、沖任不足、胎孕不固的胎漏癥;六治凡屬血虛偏寒之各種出血癥、便血、溺血、血虧(劉渡舟《當代醫家淪經方》)。虛寒性出血往往表現為出血反復發作,綿綿不休,如胡希恕先化治—患者,岡腭裂手術后出血不止,用盡扦種止血藥均無效,后用此方加石膏、黨參、白術,一劑而止。此人癥狀:神識尚清,但日喜閉而不愿看入,煩躁汗出,面色蒼門,雙鼻孔見紫黑血塊,口干思飲,常有饑餓感而思食(因傷口滲血未敢進食),大便溏稀而色黑,一日一行,舌質紅無苔而有見血染,脈細滑數(《經方傳真》)。河北中醫學院呂志杰教授治療一30歲患者,每次同房時陰道內疼痛.同房后陰道少量出血,因而懼怕同房,以致夫妻不睦,用膠艾湯治之,三劑不再出血(《仲景方藥古今應用》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717)。對于本方主治病癥的特征,日本漢方家認為“需寒證之出血,或有貧血”是此方的主治,而更重要者為有瘀血之癥,左腹直肌攣急,腹部一般軟弱無力,下腹部知覺鈍麻,四肢煩熱,下腹疼痛等為用方目標。綜合來看,虛寒性出血夾有瘀血或出現貧血者為本方正證。
黃土湯也可以治療婦人血證,以藥測證,其所主之病當為寒證甚而尤腹痛及瘀血見證。另外,據日本漢方醫西岡氏分析考證,芎歸膠艾湯還有一首同名異方。西岡氏認為其原方應為四味(川芎、當歸、阿膠、艾葉),其他藥味為后人添加,非仲景之方。其原方之臨床效果優于現在之芎歸膠艾湯。矢數道明曾治一女結婚三年未孕,消瘦、貧血、慢性脾胃虛弱及呈現寒癥。四個月來經期延長,每月持續二十余日。子宮內膜糜爛,行刮宮術無效。至今月經已持續十四日,其量更多,下血塊、眩暈、動悸、倦怠,動則疲乏無力。用四味膠艾湯(川芎、當歸、阿膠、艾葉),服藥兩劑,第三日出血全止,全身狀況顯著好轉,終止一切醫院治療。繼服兩個半月,貧血痊愈,元氣恢復,月經正常(漢方臨床,2卷8號)。《婦人良方》所載的膠艾湯僅為阿膠、艾葉兩味,治療妊娠損傷,下血腹痛。錄此僅供臨床參考。
[原文點睛]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早產后囚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篇第四條)
芎勞、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干地黃六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芎歸膠艾湯方:一方加干姜一兩。胡氏治婦人胞動,無干姜。
[注論精選]
尤在涇:婦人經水淋瀝,及胎產前后下血不止者,皆沖任脈虛,而陰氣不能守也,是惟膠艾湯為能補而固之,中有芎、歸能于血中行氣,艾葉利陰氣,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脈阻滯,血少而氣不行也(《金匱要略心典》)。
程林:膠艾主乎安胎,四物主乎養血,和以甘草,行以酒勢,血能循經養胎,則無漏下之患(《金匱要略直解》)。
魏荔彤:用芎勞,行血中之凝,阿膠甘草當歸地黃芍藥五味,全補胞血之虛。艾葉,溫子藏之血。寒證見,加干姜,熱證見者,干姜燒灰存性,溫經散寒,開凝通阻,而血反止矣。干姜之加,乃注中所增,實不易之藥,余治婦人經血,屢試屢效者也,故竟僭而添人方中,高明鑒焉(《金匱要略本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