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剩下的兩個“不孝”在這!
歡迎光臨《社會科學(xué)報》小屋~
《孟子·離婁上》記載了這么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就很有趣了,我們大家說話做事,最煩的就是說話說一半啊,不孝有三,哪三個呢,孟子您老人家也不把話說明白。
大家都是讀書人,你這樣讓我們都很絕望啊。
不要緊,孟子沒有講明白是吧,有熱心群眾幫他解答了。
這個熱心群眾是誰呢,咳咳,東漢時期的趙歧。
不好意思,沒圖。
趙歧的注釋
他在《十三經(jīng)疏》中,這么解釋孟夫子的這句話。
“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這段話其實蠻好理解的,翻譯成白話文,大概就是這樣: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dāng)官吃俸祿來供養(yǎng)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
這些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很不錯啊,趙同學(xué)。
于是,關(guān)于這句話的基調(diào)就算這么定下來了。之后,大家對這句話的討論,基本都集中在”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上。
至于”無后“,大家都十分認同趙歧的解釋,譯為”沒有后代“。于是最后孟子就成功的被代表了。
這種”不能傳宗接代就是最大的不孝“的觀點成為亞圣所言。
誰跳個腳試試?不服,你也當(dāng)個圣人啊。
孟子:不孝者五
這不是我說的啊,哎,姓趙的,你別走。這事不掰扯清楚,我的名聲就完蛋了。
那么孟子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同樣在《孟子·離婁上》,
孟夫子還有這么一段話,”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為什么你們就不能看完我說的全部,再來理解一下呢?
“不孝者五”中的前三者是說兒女自私,有條件或有能力贍養(yǎng)父母而不對父母進贍養(yǎng);
后兩條是說兒女嫌父母丟臉面(一說讓父母蒙羞),或兒女給父母帶來災(zāi)禍。
這五條中只要有一條符合,那么兒女就是不孝,除此之外都算不得不孝當(dāng)然未必都算得上大孝。
這就很“尷(jian)尬(jie) ”了。
“五不孝”和”不孝有三“很明顯內(nèi)容是不一致的,聽哪一邊的?孟子這樣一個”智與言“的佼佼者,能犯這樣的烏龍嗎?
哦,大家定睛一看,我去!不孝有三是別人解釋的啊!那就結(jié)了,明白了。
釋義:此言何解
因此,看”不孝有三“這句話,我們實際上可以這么來看。
首先,我們要注意孟子說這句話指的是怎么一個事件。舜娶的是誰?“舜有二妃,一曰娥皇,二曰女英,并堯之女。”因眾人推舉舜繼任帝位,為了對舜的德行進行考察,堯才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舜知道自己“告則不得娶”“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
可見,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后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并沒有什么好處,因此舜娶二妃都沒有告訴其父母。
那么在這里,“為無后也”應(yīng)該是指舜娶妻這件事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兒子應(yīng)該盡到的責(zé)任,“為”應(yīng)該解釋為“是”“后”應(yīng)該引申為“沒有盡到做后輩的責(zé)任”。
整句話可以解釋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做后輩的責(zé)任是其中最大的一種,舜娶二妃都沒有告訴其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兒子應(yīng)該盡到的責(zé)任。
(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后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并沒有什么好處。)
但君子認為舜娶妻這件事雖盡了忠,還是應(yīng)該告知父母。
這么解釋,感覺就好多了。然而這口黑鍋,孟夫子已經(jīng)背了幾千年。
父母催婚的時候,會叨叨這句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叫你生孩子得時候,還是這句。
孟子義正言辭地說:這鍋,我不背!
參考來源:
蔡愛東:《論趙岐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解釋的荒謬性》
趙亞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釋義之辨誤》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