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思想早已達到深入的程度,猶如地層深處流淌著的純凈的水。
相較而言,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
濁水喝著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
關鍵在于,我們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還具備“深潛力”。
而讀書就是教會我們這種“深潛力”。
---摘自 齋藤孝《深閱讀》
在齋藤孝的《深閱讀》中談到幾個觀點,解釋了什么是深閱讀:
賢人的視角
讀古典佳作,做個職業選手。
以培養堅強為目的,為了鍛煉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
與賢人們交換能量。
“深閱讀”,從精神層面就是,有正能量的精神動力,從心智層面,促進心智成長(積極地思維方式,更多的解決問題方法,更多的思維角度),從行為層面,就是促進行動,發生改變。
比如,以輸出為目的的閱讀方式讓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RIA便簽拆書法讓知識轉化為行動。
深就是讀到文字背后的意思,
有些話,不只是表面的意思,
有些話,不只是讓你看到,還讓你行動,
有些話,足夠用十本書解釋,一生去實踐。
有些話,只有經歷了,才會懂。
深,只有潛下去,沉下去,才能抵達,而一些人卻只想要仰泳,不嗆水,不費力。
1、讀書文化消亡,精神力量變弱
人類的發展歷史是由書構筑起來的,也是由書傳承下來的。書的重要性,值得人類永遠銘記。可這個時代,靜心讀書者太少。人人知讀書重要,人人不讀書,觀周邊人有幾個堅持看書的呢?整個民族皆如此。國人的精神力量遠弱于從前那個無書可讀的年代,現在的人生活條件好了,全民大學教育時代,表面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倍增,實則是無文化之人泛濫。現在人的抵抗壓力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的整體水平較先人來說是在變相退化,且還對閱讀這俗套的做法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浪費時間和生命,殊不知,隨著時間推移你已遠遠落后那些愛書之人。必須重新審問讀書的意義和本質,讓讀書成為年輕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書的力量若能到達年輕人的靈魂,時代的精神面貌定會有所改觀。
2、用底層清流摧毀年輕人的“膚淺”
看時代流行的內容,就知它的膚淺。讀書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華精神。精神的底層流淌著清流,相較而言,我們平日面對的各種麻煩,不過是河流表層的濁水罷了。濁水很苦,人不喜愛,但只要你向下深潛,就能找到清流。不過關鍵是必須具備深潛力,潛下去才能讓清流如泉涌,而讀書,恰恰能教會我們掌握這種深潛力。
一、端正讀書態度,找到無形力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1、這個社會不相信眼淚,你若不強就無法生存。人如何能強,向比你強的人學習吧。現實中要找到這么多高手并讓他們帶你挺難的,不過書籍不會。這么多前輩賢人總結出的精華,只要你開啟閱讀之門,你就可以去對話和聆聽他的教誨。學習到他們的視角,行事的方式。2、物質的社會,人越來越孤獨,讀書能彌補精神的荒蕪,讓你成為一個心靈富足的人。腹有詩書氣自發,人通國學身自重。讀書恰恰是一面鏡子,能夠照清楚自己。讀書不僅讓我們從作者身上得到能量,他也能像吸水紙一樣,吸走我們身上的負能量。將堅持讀書當成一種習慣時,便會讓你不懼孤獨,不懼孤獨的人前路才更寬廣。
二、選擇好書,閱讀經典
面向大眾的書常常散發著惡臭—尼采。選擇好書:遇見一本好書能拓寬眼界,人若碰到自己喜歡的書就會想讀,所以多找好書。1、多逛書店是引起讀書的興趣空間,遇見好書后,原來自己的興趣、好惡都是相當模糊的;2、用報紙、雜志喚起興趣和關注點;3、脫離“輕松”“淺顯”,人都只選擇易懂易看的書籍,拒絕晦澀難懂的書,實則這樣只能停留在輕松、淺顯層面;4、閱讀“天才的一生”,多看人物傳記,記得那些傳奇人物身上具有的能為你所用的內容。選擇特別欽佩的人當自己的榜樣,并朝著這個成就去轉化書本內容和努力的方向;5、利用書評找好書,很多時候書評都是由行家寫出,推薦比較靠譜和客觀;6、難以理解的書不是“好書”,對事物本質了解越深刻的人,行文就越簡潔扼要,能夠一語中的;7、“有結論”的書不值得讀,人都對自己認同的事感興趣,看書也如此,其實讀這樣的書只能自我安慰而已,并不能拓寬眼界,增長智慧。
必要的思想或許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窮盡,我們現在只是給舊柴添把新火罷了—芥川龍之介《河童》。日漸荒蕪的文學森林,前人已有太多巨擘文豪,很多真知灼見閃閃發光,只是爾等視而不見。多讀古典,這是文學的源頭,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大師作品值得我們品讀。
三、堅持讀書的五個習慣
閱讀好書,就像跟過去最優秀的人物對話一樣—笛卡爾。
1、建議“自問自思”:我們是否有邊問邊讀,只有問才能發現問題,問題是改變和提高的源頭。擁有再優秀的頭腦,沒有問題也無濟于事;
2、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讀書:重新審視“朗讀”的好處,朗讀目的是讓語言沁入身體,現在可以理解高中以前老是的做法了,用耳朵聽到的話容易在大腦里形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就會集中;
3、光有書架就能變聰明:書架如同自己的記憶裝置,當把看過的書完整陳列時,看到書名你就可以回想起看書情節和書中主要內容。所謂有書生活,應該不少于300冊,應以1000冊為目標。當你有書架,就老想著要去填充它,自己看了的書要有標注,有折頁,放在書架上,書才會成為自己一生的寶貴財富;
4、一天一本最簡單的讀書方法:不是讀得快就好,不同的書要用不同的節奏。有意給自己設定讀書時間,如10點30分到入睡前,平均每分鐘閱讀1頁,我們如果12點30睡,就可以看一本200頁的書。當然經典和深刻的書不在此列,可以用此法訓練,能夠大大提升看書的效率。難懂的部分也可以跳讀,抓住碎片時間,坐車、泡澡時讀書;
5、“輸出”使書成為自身血肉:看完后能夠把書給人說清楚才算看懂了,利用現代互聯網工具寫書評,或者圍繞書本舉辦讀書分享會,加深讀書的深刻性。
四、十倍增強讀書力的技法
光是不停讀書,過后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扎根
—叔本華。
1、通過“轉換閱讀”,將內容融入自身。讀書若用函數公式:y=f(x),y就代表創意,x代表素材,f代表作家的轉換模式,不同的作家的轉換模式不一樣;
2、我們要尋找屬于自己的f;
3、通過“師事”閱讀,沉浸在“宗師”的世界里,找到心目中的老師;
4、增強親近感的“吐槽閱讀”,用質疑的問題來評判書籍內容,不斷與作者談判和對話;
5、瞬間偶遇也不錯過的“一生一遇閱讀”,看到好的書,朋友推薦了好書,馬上就要落實,不要拖;
6、“安定劑閱讀”“興奮劑閱讀”,將書本當成自己的兩種藥,不斷通過書本找到這兩種狀態;
7、“標簽閱讀”與“品牌目標”:一段時間內專門研究一種類型的書籍,一個出版社的書籍,一個題材的書籍,相同時代相同研究領域的做著的作品等等;
8、通過“據點閱讀”匯集知識:以一本書為契機,通過書不斷進行延伸,那個時代的人,那個時代的事,經濟、政治、文化等等,進行全方位的關聯閱讀;
9、一口氣讀完長篇小說的快速閱讀;
10、“跳讀”不為人知的優點:培養讀者的類推能力。
每個讀書人應該心懷賢者森林,謹記不讀書不成人的態度,相信讀下去,書會給你一個大大的回報。